人生论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黑土地滋养初心助家乡义不容辞
TUhjnbcbe - 2023/4/13 21:11:00
北京扁平疣专治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ft/210314/8744638.html

回到家乡,马旭无比激动。

家乡的孩子为马旭系上红领巾。
  6月25日,得知马旭要回家乡哈尔滨,记者再次赶到武汉市*陂区木兰山脚下,老人的家依旧朴实无华,倒是那间被二老当作阅读室和会客厅“最体面”的屋子里,多了一只行李箱,里面珍藏着“感动中国”奖杯,还有家乡颁给她的“冰城楷模”证书。

“我只是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马旭摩挲着荣誉证书,一脸羞涩。身上的迷彩服已经发白,在外人看来很清贫的生活,老两口很满足。行期渐近,老人兴奋到按捺不住自己,她说,别人总叫她“*中木兰”,其实在她心里,“木兰”是家。

一首歌唱一路,情真意切

“没有共产*就没有新中国……”在哈报集团的直播中,木兰县委书记说,“马老回家一路欢歌笑语”,其实,马老一路上只唱了一首歌,在去太阳岛的路上、在木兰松花江公路大桥上、在马旭文博艺术中心工地、在木兰县人民小学,这首歌,她和老伴儿颜学庸唱了一路,声情并茂,发自内心。二老说,这首歌是他们的心中最爱。

6月28日,当飞机飞越公里即将降落在哈尔滨时,马旭不错眼珠地盯着舷窗外,87岁的马老,对故乡爱得深切。

年,马旭出生在木兰县农村。父亲去世早,母亲拉扯她和弟弟艰难度日。直到有一天,村里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人民解放*正在征兵,激活了马旭的心。

年5月,14岁的马旭参*入伍,和村里几个小伙伴一起来到了哈尔滨。在东北**大学吉林分校学习半年后,她成为第四野战*的一名卫生员。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6年多时间里,马旭跟随部队南征北战、救死扶伤,并获得抗美援朝纪念章等荣誉。年,她从朝鲜战场回国,被保送到第一*医大学。

“*中木兰”,泪水洒给故乡

车过大桥,老人提出下车看看家乡的松花江,不想,笑着笑着竟痛哭失声。

回家的路上,老人说出了原委:“现在看见的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处都是青山绿水,人人都是笑脸。我走的那会儿房倒屋塌,侵华日*留下了大片无人区,这也是我想拿起枪去战斗的原因。”

马旭老人的*旅生涯堪称传奇。马老说,如不是日寇侵略,她应该是个农民,在故乡的黑土地上耕种。但走进*营,不服输、做事要做到最好的性格,让她成了*营楷模。

年,马旭学成毕业,医院。此时,我国空降兵部队刚组建。为方便部队家属看病,女*医马旭被调入空降兵部队。身高1米53,体重仅35公斤,马旭身体条件不符合跳伞标准,但倔强的马旭在自家小院挖了一个三尺多深的大坑,填满沙子,用桌子、椅子搭起高台练习跳伞动作。半年后,马旭请求参加考核,并获得了和男兵一起训练的机会,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女空降兵。

此后20多年里,马旭跳伞达多次,曾创下跳伞次数最多的女兵和空降年龄最大的女兵两个纪录。

谁能想到,回到故乡,坚毅倔强的“*中木兰”竟然那么爱流泪。就在回到木兰的第一天,就在面对孩子们的“*礼”时,老人哭得像个孩子,获得马奶奶的拥抱,五年四班的张思彤激动得热泪不止,观者感叹,“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马老告诉孩子们:“把手中的钢枪握得紧紧的,眼睛瞪得大大的,有人敢欺负我们的国家,就要勇敢地去战斗。”马老告诉大家,关心孩子与她的初心有关,“我们国家有优秀的接班人,就会越来越强大。”

*中伉俪,给美好爱情打样

不论走在武汉的乡村小路,还是踏上家乡冰城的土地,马旭和老伴颜学庸总是手拉手同行。马旭不光有传奇的经历,还有羡煞旁人的传奇爱情。同为*医的颜学庸,是马旭的工作好搭档、人生好伴侣。马老说:“我们俩都喜欢搞研究。他写字、画图比我强。”

年,这两个志同道合、都爱学习、肯琢磨的年轻人走到了一起。55年来,两人相濡以沫,并且约定不要孩子,把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和研究中。他们瞄准*队需求,攻克科研难题。随*空降时,马旭发现,在着陆的瞬间,强大的冲击力容易造成战士腰部或踝部骨折。如何减缓冲击力,让战士不受伤?两人反复试验,设计出像袜子一样套在脚上的充气护踝,下降时充气减少缓冲,降落后把气放掉。这种充气护踝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在空降兵部队推广使用。年,他们又研制出高原跳伞“供氧背心”,解决了伞兵空降中的缺氧难题,填补了空降兵高原跳伞供氧上的一项空白。

几十年间,马旭夫妇在*内外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并撰写了《空降兵生理病理学》《空降兵体能心理训练依据》等专著。

谁说“爱情总是可疑”,献出大爱的马旭夫妇,给了我们一种美好信念,那就是生活的真谛,可以拥有“朴素洁白的生活”,可以有笑对人生的慷慨。

0万,是个数字更是情

6月29日,马旭终于踏上了木兰的土地,这里是她*牵梦绕的家乡。沿途的田野、木兰松花江公路大桥、楼群、人们……无不引发她由衷感慨,毫不掩饰的“小儿女态”写满真诚与热爱。

在马旭文博艺术中心建筑工地,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张馨元摊开规划设计图,向马旭夫妇讲解设计概况和工程进度。当老人看到,马旭文博艺术中心主体工程即将封顶,工程建设重质又高效时,老人十分欣慰,她的造福家乡梦离实现越来越近了。

提到0万元捐款,还关系到一个人和一段“小插曲”。这个人叫金长福,是马旭夫妻的战友。当年,来自辽宁抚顺的金长福入伍后,与马旭一同进入跳伞集训队,因为是东北老乡,两人成了年龄相差23岁的忘年交。

马老告诉“小金子”自己有个愿望,希望能将积攒下来的钱捐给家乡木兰县。“如果当初没有家乡人送我去当兵,就没有我的今天。”金长福回忆说,马旭决定将捐款定向在教育上——她希望能为培养孩子出力。她说,孩子是国家的花朵、希望和未来,更多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才能改变国家的命运。为帮老人完成心愿,年3月,金长福辗转联系上了木兰县*府,并与木兰县教育部门对接。

年9月13日9时许,木兰县教育局长季德三、木兰县教育局办公室主任宋祥利,与马旭夫妇到中国工商银行武汉机场河支行汇款,银行工作人员听说老人要把钱汇给遥远的外省,担心老人被骗,反复核实。这场误会导致捐款行为从上午持续到下午,其间,马旭因为着急,多次向银行工作人员强调,请相信老家人的身份。了解真相后,银行工作人员都被老人对家乡的至诚之心打动了。

年4月,0万元捐款全部汇至木兰县。马旭这才决定回到家乡,老人说:“这时回家,我才坦然。”

回到家乡,最高兴的事是什么?老人回答:最开心的,是回到木兰县人民小学,看到可爱的孩子们,看到他们可以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在平整的操场上奔跑,真好!“少年强,中国才能强,我过得清贫些没关系,吃喝玩乐只是一时欢愉,如果个人的萤火微光能对社会、对他人,尤其是对家乡有一点帮助,就是最有意义的事。现在,我和老伴儿的内心很富足。”马旭老人说,如果翱翔蓝天是她的初心;那帮助家乡,特别是对家乡的孩子们有所帮助,就是她义不容辞的使命!

有一种力量叫感动

本报评论员

感动、泪目,是昨天目睹马旭老人回家,许多人最直接的感受。按说,老人的事迹早已传遍大江南北,大家也都早有耳闻,但不管是现场的*府人员、建筑工人、老师学生、媒体记者,还是观看视频直播的众多网友,很多人还是难以抑制内心的感动,流下热泪。

感动我们的,不仅是一位耄耋老人阔别71载回归故里的乡愁奔涌,更是老人带给我们的一股强大精神力量。

这种感动,源于老人对自己的极端吝啬和对他人的极端奢侈。回到阔别71年的家乡,老两口依然穿着那套不变的“*旅情侣装”。老人极少买新衣,这两年添的“最大件”,是一双15元钱的鞋子。省下每一分钱,全部捐资助学。简陋的家庭、朴素的穿着,与“一掷千金”反差强烈,触动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如此无私大爱、如此精神境界,让人怎能不佩服、不景仰、不动容。

这种力量,来自老人身上家国情怀的感召。“没有共产*就没有新中国……”在飞机上、在汽车中、在工地里、在校园内……老人总是情不自禁唱起这首歌。“一首歌唱了一路,一个目标追求一生”,网友的这句评论是老人心境的真实写照——看到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老人动情地忆起当年东北沦陷时百姓“虎口里余生、狼群里逃命”的悲惨岁月。正是山河破碎的童年经历,使她年幼毅然从*,报效祖国、守卫蓝天,成为“*中木兰”;使她一生淡泊明志,潜心科研、硕果累累,成为*中“居里夫人”;使她始终乐于助人,苛求自己、奉献他人,将千万元积蓄全部捐出。老人坦言,是*和人民*队培养造就了她,没有共产*就没有现在的自己。她从心里流出的那首赞歌,源于她对中国共产*的一生追随和不二忠诚。信仰的力量无比强大,精神的力量无穷无尽。老人的家国情怀和精神境界,对所有人都是有力的感召。

这种感召,让我们看到精神传承的希望。当献花小学生说长大想参*时,老人非常欣喜:“要把手中的钢枪握得紧紧的,把眼睛瞪得大大的,如果敌人敢来侵犯,我们就坚决消灭它。有了你们这些强大的接班人,我们的祖国再也不会受欺负了。”质朴的话语,道出老人心中不变的坚守:为*和人民事业奋斗终身,并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这种传承,已经并将继续——因为景仰,孩子们敬礼的手,久久不肯放下;因为感动,孩子们泪流满面,与马旭奶奶紧紧拥抱。这拥抱,温暖而有力,让我们看到革命精神、红色基因的世代相传。

我们要向马旭老人学习,学习她对*忠诚、报效祖国的崇高品质,学习她英勇无畏、矢志不渝的革命斗志,学习她不忘初心、回馈人民的奉献精神。以马旭老人为榜样,不断提升思想境界、道德境界,全面增强干事创业本领,为我们共同的家园越来越好努力奋斗!

1
查看完整版本: 黑土地滋养初心助家乡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