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文共字,阅读时间约3.5分钟
这两天公布高考成绩,广大学子开始填报志愿,选填专业。对于未来,孩子们都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擅长选择心仪的专业和高等学府,将来毕业之后能在社会上有所建树。
但是我恰巧在网上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是关于“家庭是否有钱对孩子大学毕业后的影响”。网络写道:普通人家的孩子大学毕业之后,希望立刻从事一份能赚钱的工作。因为得安身立命,甚至贴补家用。也没太多机会去考虑自己的喜好和理想,工作只要差不多过得去就行了!
而有钱人家的孩子,可以在大学毕业之后不立刻工作,有时间有钱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爱好,直到成功的那一天。
这种说法,不知道有多少人是认同的。但作为一个出生在普通家庭,已经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十几年的人来说,我想和大家一起聊聊,自己看完之后的感受。
家里有钱重要吗?重要,但和你没关系
我们也无须自恃清高,摆出一副视金钱为粪土的模样。尤其是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当中,能勇敢地承认钱的重要性,说明你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人。
那么一个家庭是否有钱,对孩子的成长来说,自然是重要的。有钱,最直接的就是能给孩子提供更多的物质满足。购物消费可以选择高端商场,而不是商贸城;为了享受到一顿特色美食,可以驱车几小时去趟城市周边。想要旅游,可以选择的是全世界各地,而不是所在城市的大小公园。
我记得有人说:“我们挣钱,会带孩子游历名山大川、出国看不同的风景,买名牌衣服、吃高端料理。之所以做这些,其实是想要给孩子花钱买体验。让他感受金钱带来的物质丰盈,将来能够正确认识金钱的作用,也是为了强大他的内心。”
这是我比较赞同的说法,而文章开始的那位网友提到的观点,却不敢苟同。他把“家里有钱”与“自己有钱”混为一谈。
在大学毕业之前,通过父母提供的物质基础,做到衣食无忧,人前显贵,这在大部分人看来是极为正常的现象。而大学毕业之后,还要依靠父母的经济能力,去追求自己的爱好和理想,不是显得很匪夷所思吗?
没钱会让孩子自卑吗?取决于父母的引导
对于孩子金钱观的培养,建议从小做起。孩子能正确认识金钱,并且对金钱的作用和意义保持一个客观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三观的形成。
有宝妈在后台提问:孩子上小学,班里有不少同学穿名牌运动鞋,孩子也想要,如果买了担心孩子学着跟风,如果不买又怕孩子自卑,问应该怎么办?
解决办法很简单:这种情况下,家长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而不是孩子。也就是说,既然你没有给孩子买名牌运动鞋,说明你可能认为他不需要这样的消费,鞋子舒适合脚就行。又或者确实是因为经济原因,负担不起名牌。但无论是什么原因,当孩子提出要买名牌的时候,家长最好让孩子知道真实原因,不要模棱两可。
A.让孩子明白什么是需要和想要
你需要一双鞋子,还是你想要一双鞋子?这是有根本区别的,“想要”并不意味着你“需要”,正确的消费观念会直接体现在对金钱的有效支配上。
B.父母不回避金钱的问题,但要注意方式方法
名牌鞋,即使是经济不富裕的家庭咬咬牙,还是能买得起的。但是如果孩子又提出了想要其他更昂贵的东西,也需要咬牙给孩子配置吗?显然不行,如果父母在最初的时候能够做到态度明朗、坦诚,也许就能避免这未来的糟心。
《不吼不叫用心陪伴孩子成长》一书中提到,妈妈对金钱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孩子的金钱观。
C.让孩子发自内心的接受
孩子能够从心底里对金钱保持客观的态度,不攀比,不自卑,坦然接受自己所拥有的物质条件。
如何缩小有钱没钱差距?
一个人的出生没有办法选择,父母能够提供的经济物质基础也是凭借父母自身的努力和奋斗换来的。因此家庭的有钱没钱,孩子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父母养我们长大,并不代表我们成人之后,还能理所应当的“啃老”。我认为作为普通人家的孩子,在家里有钱没钱的问题上,实则无须太过在意。如果能做好以下两方面,也可以缩小有钱没钱的差距。
一方面,具备良好的心态。
要正确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人生来家庭不一样,起点就是不一样的。更何况在讲究人脉资源和平台的社会之下,有一些软性条件更是无从比较。因此,教会孩子拥有一个好的心态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保持平常心但要有进取心。
虽然起跑线不一样,但不代表认命。保持平常心不影响有一颗进取心,人的一生很长,高考就是改变命运的一次机会。
枕边育儿寄语:
当初给大宝选幼儿园,我和娃爹绞尽脑汁地想:孩子的幼儿园阶段,到底什么比较重要?是应该送去高端幼儿园,接触各方面收费都昂贵的环境呢?还是选择一个离家近,收费等各方面和我们经济能力相匹配的?最终我和娃爹选择了后者。不建议把金钱方面的焦虑情绪传达给孩子,这就要求父母对此有正确的认识,量力而行,不卑不亢,足以让孩子活得有底气!
批评孩子最无效的方法,你对孩子用过吗?希望你没中
想让孩子长大后更优秀,首先避开这四种性格,不然妥妥没出息
家长几个错误行为,或是娃做事拖拉主因,教你几招带娃戒除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