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病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曾在电影《袁隆平》结尾,亲自出演老年的自己,对外国记者用英语风趣幽默地阐释了自己的两大梦想:分别是“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Journalist:Yourhybridriceisfamousallovertheworld,andspreadingindozensofcountriesatalargescale.Howdoyoufeelaboutthat?
YuanLongping:Ofcourse,I’mveryhappyandexcitedbecausehybridricetechnologynotonlybelongstoChina,butalsotothewholeworld.
Journalist:Areyoustillexploringnewareasofsuper-hybridrice?YuanLongping:Aslongasmylifeisgoingon,I’llneverstoppursuinganddreamingforsuperhybridofrice.Journalist:Iheardyouhadabeautifuldream?YuanLongping:That’strue.Severalyearsago,Ihadadream.Isawmysuper-hybridriceplantashighasthesorghumandthepanicleaslargeasthebroom,andthegrainasbigasthepeanuts.Iwasveryhappy,andI,withmyassistant,torestunderthesepanicles.
其实,这不是袁隆平第一次说英语上热搜。
虽然袁老总是自嘲BrokenEnglish,但无论是英文演讲,还是英文访谈都游刃有余,出口成章。
早在年4月,在位于菲律宾的LosBanos(西班牙语)国际水稻研究所召开的国际水稻科研会议时,袁老用英文熟练地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获得满堂喝彩。
去年6月底,在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袁隆平也献上一段英文致辞。
整个过程袁老没有低头看稿,认真清晰地说出每一句英文,一开口就把大家惊呆了!
在致辞中,他表示自己正致力于研究超级杂交水稻,非常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
而当时很多人看到这段视频,都忍不住红了眼眶——
“这么大年纪还在奋战,怎么会有如此优秀的人。”
有些伟大,真的与年龄无关。
1
很多人对袁隆平的印象,应该都始于课本上的这幅插图吧,这张图,让我们知道了他和杂交水稻。
年,袁隆平出生。那是个动荡的时代,他目睹了当时中国的悲惨,所以小小的他在心里立了一个稚嫩的愿望——我想让大家吃饱。
可那时的袁隆平并不起眼,个头小小,身体瘦弱,很容易便被人忽视。
等到袁隆平高中毕业,生活稳定了,但在他的学业上,又一次犯了难。
父亲思想比较传统,希望儿子能通过上学走入仕途,升大官,赚大钱。
可在袁隆平的心里,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才是自己的归宿。
年,他义无反顾地报考了西南农学院的农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湖南农校任教。
在那几年,他边教课边学习,不光给学生提问题,更喜欢给自己提问题。课堂外,经常埋头在田野间,从实践中找答案。
60年代时,很多地方都闹起了饥荒,人们有的饿死,有的病死……
这让袁隆平又想起小时候吃不好睡不好,难道苦日子又要来了?不行,绝不能让这样的事发生。
在当时,杂交水稻可是世界性难题,很多人觉得袁隆平在痴人说梦,可他偏偏不服输——
“外国人成功不了,不代表我们中国人不行!”
人民挨饿的景象就是他的动力,他奔进田野,去寻找那从未有人见过的水稻雄性不育株。
他顶着大太阳,踩在烂泥里,弯着腰一点点地观察、寻找,后来他终于找到了,可这仅仅是第一步。
实验,观察,整理数据,撰写论文……潜心研究了好几个春秋,他才使杂交水稻成为了可能。
年,当杂交水稻开始在全国推行时,有人哽咽着说,我们终于有救了。
很多人说他是救世主,但人们却不知道,为了研究水稻,他独自一人吞下了多少心酸……
在刚提出这个想法时,他受到了无数人的揶揄和嘲讽,人们不相信这个不起眼的小教师,能做出什么贡献。
十多年来,他没有放弃,经费短缺,他也依然坚持实验,只要他还活着,就要把“梦”做下去。
90年代前后,有关杂交水稻的争议不断涌现,年过半百的袁隆平,和年轻时一样,用实践来回应争议。
他对待水稻比谁都认真,只要在生长期,就必定每天下田观察,就算眼睛刚做了手术,就算肺部感染,一天要打三次针,他也从不间断。
有人说,这一路走来遇到过这么多苦难,他难道不怕吗?
可袁隆平还就真不怕,他相信,只要自己踏踏实实下地研究,就什么都能攻克。
2
几年前,他还是教科书里的人物,被无限赞誉的“杂交水稻之父”,人人敬仰却遥不可及,尊重中带着一份距离感。
而现在人们提起袁隆平,总能联想到别的形容,“90后梗王”、“段子手”、“移动的表情包”。
面对媒体对他勤勉工作的歌颂,他笑嘻嘻地偷乐,“我这个上下班不是按规矩的,我不打卡,自由散漫。”
问他为什么不带博士生了,他一脸严肃地吐槽,“辛苦得很!你要指导他实验,修改他的论文,死脑细胞的。”
这麻烦得很!还是研究水稻比较简单。
当夸赞他的团队都是精英,问“好不好管啊”时,他一顿抓耳挠腮,满脸写着崩溃,“都是精英,才难管!”
无论是年轻还是年老,袁老对自己的形象管理都非常自信且严格。
谈到保持身材的秘诀,他乐呵呵地告诫年轻人,“不要吃太多肥肉,变成一个胖子。”
除了注意饮食管理,还得多运动,尤其多游泳。
年轻时他爱好游泳,曾连续好几年获得游泳冠*,还差点成为专业的游泳运动员。年长后他也坚持锻炼,70岁以前天天游泳。
排球也可以多打打,被问到多久打一次排球,他两眼放光说,Everyday!
他喜欢打麻将,每周都约上固定牌友,围在一起打上几圈,这是他独特的脑力锻炼活动。
他爱拉小提琴,每当感到疲惫时,他就会到稻田上拉会儿小提琴,让悠扬的琴声在最热爱的土地上回荡。
他去理发,总是光顾同一家理发店,90岁生日时,他又光顾了自己理了17年头发的店。
理完发,还高兴地说,“又年轻了5岁~”
每次他过来,总是要塞元给店主,帮忙照顾生意,还放下“狠话”,“要是不收,下次不来了。”
要说他和普通大爷有什么不同,可能就是出门逛超市时,总爱巡视一遍米价,发现价格不高,就高高兴兴地走了。
90岁的袁隆平,其实就是一个时刻想着水稻的宝藏老爷子。
有人说他是伟大的,可现在看来,他却是最接地气的一个。
他爱打麻将,但不*钱;他偶尔会吐槽妻子,但比谁都爱她;他身价上亿,却只买便宜的衣服……
袁隆平从来都没变,他自由洒脱,即使研究出杂交水稻,即使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于他来说,也只是实现了童年时的一个小小梦想。
他永远积极向上,永远带着热情活着,从杂交水稻到小提琴,再到这口流利的英语……
年近九旬,从不在意网上流传的误解,他这一生很充实也很有意义,这就足够了。
3
很多人觉得,像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做好自己手头的事就够了,何必再去费力学习英语?但袁隆平并不这样认为。
人民网曾发文——
袁隆平有个座右铭:“学到老”。他的外语功底相当厚实,除了儿时深受通晓英文的母亲的熏陶外,自己对外语的痴迷、勤奋及对语言的敏锐感知和驾驭的天赋,更是他成功的秘诀。
现在,他依然挤出时间看外文书、查词典、听收音机、背英语单词进行强化训练。
他说,他曾强迫自己每天背单词个,这样,即使丢掉了一半,也还记下了四五十个。
年深日久,他掌握的词汇量已相当大,涉及面又广,无论专业语汇,还是生僻词语……完全能作为一种熟练的语言与外国朋友交往。
他遍访数十个国家,无论是讲学、学术交流,还是参观访问,从来不依靠翻译。
你可能问,袁隆平为什么英语这么好的?
根据网上公开的资料,袁老的英文功底跟他母亲很有关系。
袁隆平曾在撰文怀念母亲时写到:“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
袁隆平的母亲在解放前就是南京一所教会学校的英语老师,因此他从小就跟着母亲学英语。
原来有这么一位特殊的英语启蒙老师!
正巧,这两天我读到了袁隆平纪念母亲的一篇文章《妈妈,稻子熟了》。
他包含深情地记录了跟母亲学英语的经历,文采也很棒!那些嚷着要取消英语的人请读一读
希望袁老求知好学的精神能影响更多中国青年,为这片古老的土地书写新的传奇。
可见,学习英语对他十分重要,不仅帮助他更方便地和人沟通,也打开了他的眼界,助力了他的成功。
年龄从来不是偷懒的理由,忙碌更不是逃避的借口!
年轻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生命的精彩,与年龄无关。只要不断学习、不断突破,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未来抱有希冀,“活到老,学到老”,无论是10岁还是岁,都能让人生愈发有趣,活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