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这位传奇的人物于年10月1日出生在中国安徽省合肥县(现合肥市),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对他的学习非常重视,在他年仅四岁的便认识了几千个汉字。杨振宁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出现在他五岁那年,而他所学的第一本书名叫《龙文鞭影》。
年,杨振宁的父亲留学归来,那年他六岁,但他已经可以在父亲面前完整且流利地背诵出《龙文鞭影》了。父亲回国后,杨振宁与母亲便随父亲一同去往厦门,在这里的一年,杨振宁接触到了新式教育,不仅有天文、物理、英语、数学等方面的学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也有积累,还包括:京戏、围棋等。
一、建立兴趣
杨振宁七岁时,他的父亲被清华大学看中,随后任命为教授,随着父亲任职地点的变化,全家人搬进了清华园,而杨振宁也进入了诚志小学。在这期间,杨振宁勤奋好学,最终如愿考入崇德中学,在这里的四年间,杨振宁开启了他对物理学的兴趣。
崇德中学有一个图书馆,杨振宁很喜欢去阅读各类的书籍、杂志,其中有一本是英国著名物理学家、优秀的科普作者JamesHopwoodJeans写的《神秘的宇宙》的中译本,杨振宁初读便被深深吸引。这本书给杨振宁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也开启了他人生的新篇章。
他说:“当我回忆自己和20世纪物理学的那些未解之谜的初次接触时,至今仍能体会到当时所感受的那份震撼。”为了能让杨振宁更加深刻地了解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他的父亲可谓煞费苦心,在本该放松的假期,他的父亲却并没有让杨振宁松懈的想法。
父亲为他请来了专门的老师,传授他历史悠久的《孟子》。而杨振宁确是有着超越常人的学习能力,不到两个暑假,《孟子》全文的背诵已不在话下。他后来说,《孟子》传递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这对于他思维的培养有着重大的影响。
到了初三,杨振宁便已经为学校争得了荣光,取得了初中生演讲比赛第二名,而他的演讲题目便是《中学生的责任》。此时,杨振宁的爱国情怀与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已经初步体现。杨振宁在学生时代一直成绩优异,还没读高三,他就考上了西南联大。
为了这次考试,他闭门学习了几周的物理学,因为在这之前他没有读过高中物理。但这并未影响他在进入大学的物理系之后的学习。悟性极高的他一直名列前茅,大学四年加硕士两年,杨振宁打下了深厚全面的物理学功底,后来他还提到,更重要的是他对物理学的本质有了一定的了解。
除了杨振宁自身强大的悟性与学习能力,西南联大强大的师资力量也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帮助。年,杨振宁的大学生活即将接近尾声,跟所有毕业生一样,他面临着毕业论文,他选择了用群论讨论多原子
分子振动这个论题,请吴大猷(-)做指导老师,老师让他先了解了群论。
杨振宁的好友兼同事聂华桐教授后来说,正是因为吴老师的指导,也因为这个毕业论文,让杨先生在大学时就已经对群论、对对称性等知识有了一定的接触。杨先生后来也称那个论文的撰写让他受益匪浅,对他以后的科研工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科学价值观
毕业之后,杨振宁继续留在西南联大攻读硕士学位,师从王竹溪先生,杨振宁跟随他做了统计力学方面的硕士论文。后来聂华桐说道,杨先生后来也做了许多统计力学的科研工作,并且做得十分出彩。杨先生也说过,关于对统计物理这个领域的了解,是从王先生指导他做的那个硕士论文开始的。
杨先生一再地强调,自己对于物理方面的兴趣、知识与品味,都是在中国那片领土上;在西南联大的老师们的教导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年杨振宁回忆道: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他的本科及硕士指导老师早已为他指明了方向,对称原理和统计力学是他一直都为之努力的领域。
不止是理科知识,西南联大同样重视人文知识的培养,在这里,杨振宁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学习,也充分了解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与近几百年的受压迫的国际地位。而且,父亲从小给他灌输的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也深深地影响着他。
他道:父亲循循善诱,一步步引导我去了解中国这个伟大的国家所蕴含的历史悠久的文化内涵,而不是将我用力地推向科技的顶端,这是一位伟大父亲的正确选择。这便使得杨振宁后来一直非常关心中国的科技与社会发展,继而提出了丰富的科技战略思想。
后来,杨振宁只身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求学,而那个时候的杨振宁极在乎的是一位他非常敬重佩服的大物理学家费米(EnricoFermi);一个可以让他做实验的实验室;一个实现他实验物理梦想的基地。只可惜当时费米所在的实验室并不对外国人开放,这使得他没能如愿追随费米。
费米遂推荐他去跟泰勒(EdwardTeller)做理论方面的工作。泰勒有一个习惯是每周都会抽空与学生聚在一起讨论问题,而费米也有类似的习惯,杨振宁同时作为费米的研究生,也会参加他的晚间演讲。这种互相探讨的学习形式也给杨振宁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他看来这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这在后来杨振宁的教育思想中也被他多次提到。后来费米推荐杨振宁进入了艾里逊(Allison)实验室,,在这里度过了20个月。杨振宁认为,这段经历对他后来的工作有很好的影响,并对他的科学价值观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最后,杨振宁也接受了自己动手能力不强的事实,于是,他接受了泰勒给予他的毕业论文的意见,没有再执意走实验物理学的道路。观后来杨振宁的人才培养观与教育思想可以看到,杨振宁对比中美教育、中美学生的差别时,多次提到了学生动手能力的问题,并鼓励中国青少年提高动手能力。
三、科研经历
年,杨振宁来到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工作,一直在这里呆了17年,在这期间杨振宁做出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杨振宁学术生涯中最为光辉的日子。20世纪四五十年代,粒子物理开始发展起来,杨振宁早早的便投入了这个领域,与它一起走过了几十年的光辉岁月。
年,杨振宁与米尔斯(R.L.Mills)提出杨-Mills规范场理论,这个理论足以称得上是杨振宁对物理学最大的贡献了。但这个理论在当时初提出时并没有被物理学界所重视,而在后来慢慢发展成为标准模型后,杨振宁才于年获得了鲍尔奖(BowerPrize)。
丁肇中(-)在杨振宁70寿辰时说道:杨振宁先生是一名伟大的科学家,这是毋庸置疑的。他为物理界以及数学界所做出的贡献是难以衡量的。每当提及20世纪的物理学发展,三大理念呼之欲出:①相对论;②量子力学;③规范场。
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杨振宁与李*道在年首次提出这一问题。却立刻遭到物理界同仁的一片质疑。但是总有人会为这些质疑声答疑解惑,吴健雄教授,一个传奇人物的物理信念,让她不断地进行实验,最终证实了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
这一实验结果一出,瞬间引爆了整个物理界。杨振宁后来描述说:这个理念为何能掀起物理界的轩然大波,是因为这是一个颠覆性的观念转变,它的意义重大,并不仅仅局限于几个实验,这个理念所触及的是物理学的深层精髓。
于是,杨振宁与李*道在提出这一理论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有史以来最快的获奖记录。这次获奖之后,杨振宁有位熟人问了他一个问题说,他们获奖速度如此之快的原因是否是因为他们是中国人。
这引起了杨振宁的深思,他思考后觉得,这也许确实是一部分原因,因为在他们获奖之前,东方人里只有汤川秀树获得过诺贝尔奖,所以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也许会希望东方有人再获奖。由此思考也可以看出,杨振宁当时就已经有了较成熟的全球科技发展视野。
年,杨振宁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任教。环境的转变没有使杨振宁的科学研究受到影响,在这里他又做出了杨-巴克斯特方程、规范场论与纤维丛理论的对应等重要成就。在他来到石溪分校后,许多杰出的物理学家也来到这里做教授,并且有一些著名的物理学家时常来访问。
比如杨振非常佩服的狄拉克(Dirac),还有物理界“怪才”费曼(Feynman)也数次到访。在这里,杨振宁也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到教学中,他不仅为学校招揽了卓越的人才来任教,自己也带出了一些非常优秀的学生。
其中,著名物理学家赵午就是他最得意的一位研究生。这些任教经历使他更了解学生在做研究过程中的表现、问题以及中美学生差异、不同文化差异等,为他后来提出自己的科技教育思想观念做了铺垫。
四、总结
70年代初杨振宁开始频繁往返中美,在中国他参观了许多高校、研究所,这些经历也在不断丰富与完善着他的科技教育观。也是在这里,杨振宁在科学史方面的研究渐渐增多,他心系中国近现代科技事业的发展,这也就有了他对于支撑科技发展的社会文化条件的论断。
杨振宁身边的许多人都对他作出过很高的评价,其中杨振宁非常欣赏敬重的科学家费米生前曾这样说道:杨振宁完全称得上当今最杰出的科学家。他淡泊名利,只求为科技而献身,能认识这样一位卓越的人才,实在深感荣幸。
而通过接触也能发现,杨振宁的研究态度和觉悟是常人所不能及的。费米非常欣赏杨振宁迎难而上的勇气和遇到难题时的沉着以及他对于科学研究的坚定,他身上的科学精神值得人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