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叫做《向上生长》,本书中文版约「10万」字,我会用「5」期内容为您讲解本书的精髓,本期是讲解的第3期。
上一期中,我们讲了穷人陷入贫穷陷阱的几个原因,并给出了解决办法,分别是多去下笨功夫,用量的积累换质的飞跃,以及努力扩大自己的资源边界。
这一期,我们来讲一讲,掉进内卷的陷阱了,又该怎么办?
01
最近这些年,“内卷”是人们谈论的比较多的话题,因为内卷,许多人变得非常焦虑,为了不被内卷,他们拼命努力,但似乎并没有多大的作用。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走出内卷的陷阱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内卷的来源。
作者说,他第一次听到内卷这个词语是在一篇分析清朝经济的文章中,这篇文章讨论清朝为什么没有发生工业革命。
文章大意是,清朝人口太多,人力成本非常低,所以,不管人们做什么,通过增加人力就可以解决,不需要改进技术。
但在英国,情况则不同,由于人力太贵,企业主想扩大生产,增加个劳动力,远没有一台机器划算,所以英国人有了研究和改进机器的需要。
而清朝因为没有发展工业的需要,所以也就没法吸收多余的人口。恰恰工业化时代,人口是一项资源。因此清朝就一直处于落后的农业社会中,不断地在低端的劳动中循环,最终因为过于落后而被列强欺负。
生活中,内卷的例子也很多,比如一个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在爷爷奶奶的照顾下,很早就辍学,然后进入社会当小工,弱小的他,一没学历,二没技术,只有体力可以出卖,闲暇时间也会被游戏和抖音占据。
他想学习点新东西,基本不大可能得到周围人的支持,而且他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学习。作者说,这就是一种“低层次循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的人生基本很难有所进步。
再如,一个京沪的白领,天天早上出门,晚上很晚到家,天天都在忙,但是他过了一些年才发现,他以前所得到的升职加薪,本质都是教育和年龄的红利,等到*金年龄一过,如果没有升到一个不可或缺的位置上,绝大部分人会迅速进入下行通道,也慢慢地掉进内卷的陷阱中去了。
对于内卷,作者给出了一个定义。他认为内卷就是一种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状态,且难以转化为高级模式,最终在这种低水平的模式上循环往复。
要想走出内卷的陷阱,作者认为要注入外界的资源,让外界的力量来帮助。比如说良好的教育,不断试错等。
02
说到教育,就不得不提高考,因为它是人生重要的节点。作者有一位师兄,大学毕业后做了专门针对高考的培训工作,他统计了试卷上的所有题目后发现,就一般人而言,只要你把书本上的知识点都掌握了,刚好能够考上本科,如果你再努点力,就能够考上院校了。
但是,大多数孩子并没有把书本上的知识掌握好,也就是没有打好基础。为什么会这样呢?作者说,这是因为大多数人太狂妄了,认为自己不同凡响,应该去做有难度的事情,而不是那些书本上的小儿科题目。
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互相联系的,你没有把基础打牢固,就很难继续下一步,而读书就是这样。
因为我们许多人对自己的定位是高人一等,实际情况却是我们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普通人,另一方面又要强装人上人,最后啥也没做成,反而碰了一鼻子灰。
作者强调,我们要学会承认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自己就是平庸的,这样才能正确认识自己。
而我们大家一生要面临三次妥协,一次是认为自己的父母很普通,一次是认为自己也很普通,另一次是认为自己的孩子也是普通人。
但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许多孩子认为自己没有一个好父母,而做出许多叛逆之事,许多父母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人上人而拼尽全力,最后不仅使得亲子关系不和谐,也使得我们自己生活在一个矛盾的世界中。
需要注意的是,承认平庸,不代表我们就不去努力了。而是在客观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多去做一些提升自己能力的事情。
大家应该都明白舒适区、挑战区和恐慌区的关系吧,我们在正确认识自己之后,要敢于走出舒适区,在舒适区边缘,也就是挑战区,给自己设置一些可以完成,但有一点挑战的任务,然后再一步步走进挑战区。而不要直接给自己设置难度过高的任务,那样就进入恐慌区了,容易伤害了我们的积极性,使我们不愿意继续尝试下去,所以训练要适度。
03
除了承认自己平庸之外,我们还需要给生活增添一些不确定性。
近些年,中年危机也是人们热议的话题,它指人到了35岁以后,由于身体和精力逐渐衰退,以及上有老下有小的重担,若没有在工作或者事业上取得一个大的进步,就有可能面临失业、被裁员等风险。
对此,作者建议,我们在中年危机来临之前,就应该未雨绸缪,早做准备。比如积极锻炼身体,让自己的身体随时处在一个较好的状态。
再比如选择职业时,一定要选择那些普适性的、有迁移特点的工作,要避免你的技术是为某家企业量身定做的;要有职业的危机感,能够看懂行业的趋势。同时还要有敏锐的眼睛和强大的内心。
作者曾经和他的师傅,以及另一个同事共同在一个产品线上工作,而这个产品线所涉及的市场几乎被他们公司全部拿下了,作者和他的导师似乎感觉到了危机,及早地放弃了这份工作,转而去了其它岗位,最后果然不出所料,这个产品线被撤掉了。
而另一位同事因为没有及时转岗,最终还是被辞退了,而他失业后也去找了好几份工作,但都因不满意对方的薪水和待遇而一直在家里待着,准备创业但还没有找到什么合适的好项目。
除了以上这些,我们还可以多去尝试其它可能性,比如作者曾在朋友的鼓动下,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