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酒韵
文:辛增
酒,并非人人能饮丶会饮,如果饮出韵味来可就不一般了。小时候见父辈们聚在一起有滋有味的饮酒,他们满面红光,满脸喜色,只觉得有意思。但他们喝着喝着,便觥筹交错,满嘴酒气,天南地北,东拉西扯,很是热闹,我们兄妹也分享了那个有很少乐趣的年代的乐趣。我从没沾过酒,当然也就不知道酒的滋味,只闻着冲鼻子,自然不会饮,也就更不敢饮。参加工作了,在一次同事们聚饮作乐时,扛不住真诚相劝,又见他们饮的津津乐道,便端起酒碗(那时饮酒不用杯)掫了一口,半碗酒落腹,同事们齐声喝彩:“有量!有量!"我也便飘飘然了,不多时就晕晕乎乎的了。到了翌曰太阳老高,醒来也未觉不适,从此便与酒结下了终生之缘,对饮酒也就留心留意了。后来也明白了,我那第一次掫的那一口,虽说算能饮酒,但不能叫会饮酒,因为没饮出酒的韵味,叫做狂。
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周朝,就专设了一个“酒人"的官职",“掌为五齐三酒,祭祀供奉之。"可见中华民族的酿酒之历史和饮酒之悠远的酒文化了。于是,饮酒便留下了美丽灿烂的佳话和诗篇。唐朝大诗人杜甫的《酒仙》写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可見“酒中仙"的李白饮了酒,眼里的天子也无所谓了。倘若今天我饮“斗酒"能诗三篇,也不枉饮酒五十年了。
饮酒,能透视人生,映现社会的真实。大观园的贾母领其晚辈饮酒作乐行酒令,尽管场面之宏大,吃着珍馐美味,心里却是高兴不起来,饮着饮着,闭目假寐,心里唱的是封建社会末日的挽歌。公子哥儿贾宝玉饮酒时发自心底之声:“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怨,咽不下玉粒金纯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呀!恰便是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这字字血声声泪,暴露了封建社会的奢侈腐化和残酷的礼教。《三国演义》中的“青梅煮酒论英雄"深藏着杀机。《水浒》里武松豪饮十八碗空拳打死害人大虫,那是酒助英雄胆。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是借酒写出思念故人的心境。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若沒有酒的助兴,能有那种悠然的豁然丶旷达。而李清照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情切切,意绵绵,借酒抒情,令人心泪。至于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些,不难显现古人借酒抒怀,写出了人生和世道。再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种“天欲雪"的大自然景观,“能饮一杯"酒的友情萦绕心头,令人心胸开朗,写足了大自然与人心灵的美妙融合。
散文:酒韵
因,人生的胸怀丶情操丶时代之异,借酒抒怀的内容丶方式丶气势也自然不同。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这是气壮山河的千古绝唱,能震天地惊*神。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着长衫的唯一的人。"活画出科举制度下,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的窘迫可怜相。坐在豪华酒楼里,品山珍海味饮玉液琼浆,气派轰轰烈烈,那是阔佬和有地位的人所为。独斟独酌,只几片青叶也自我陶醉。好友三五聚饮,话古言今,抒己之胸怀,也别有情深。在潇潇的春雨中畅饮,春雨和我同醉。夏天在浓浓的树阴下轻轻地酌,艳阳和知了也羡慕。在蓝天白云下,观赏着秋风中的满山红叶品酒,也觉得人生之灿烂饱满。四平八稳坐在热烘烘的土炕上,欣赏着窗外大如席地飘搖雪片,听尖啸的北风,啜着温酒,岂不心安哉?再点燃一支手卷的关东烟,那酒香,那袅袅烟雾绕梁,不更添雅兴?当然酒也不必讲究名牌,只要是长白山泉水酿造的小烧,色之纯,味之馥,乡愁不也更浓?酒具也无须挑剔,大碗酒更抒怀。假如长途跋涉,偶见一挑着酒帘的山村野店,落座窗前沽它三两,一盘青葱拌豆腐,再上一盘新鲜的酱河鱼,那是再惬意不过了。边饮边欣赏窗框里的青山绿水,蓝蓝的天,悠悠的白云,听悦耳的鸟语丶唧唧的虫鸣,不也在劳顿中意识到人生之乐道。说是饮酒,其实饮的是人生,饮的是山水。酒的韵味,就是人生,就是山水。
饮酒要饮出韵,有韵,就将引出情思,牵动联想。只有悠悠慢慢轻轻地品去,人生就会跃然眼前。这样,饮酒就是一种文化,去欣赏,去玩味了,谓之会饮,有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