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包罗万象,神秘怪异如一座老树参天林立盘根错节的万年森林,让人无法探清其真想。玄奥,复杂多变的心理确实让人难以捉摸,那么唯有追根溯源才能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和人性的本质。
人的心灵是一座幽暗的森林。------屠格涅夫
欲了解人心,须先从自身开始,了解自我。
这里有个关于自我认知的小故事。
有个叫张三的解差(古代押送犯人或物品的官差),押送一名犯了戒律生性狡猾的和尚去服役。
路途很远,负责任的解差为避免出现闪失,就每天早晨把所有重要的东西全部清点一遍。
他先摸摸包袱,他跟和尚的盘缠、寒衣都在里面,当然不能丢。然后自言自语地说:“包袱在。”
又摸摸押解和尚的官府文书,只有将这份公文交到京师才算完成任务,告诉白己说;“文书在。”
然后他再摸摸和尚的光头和系在和尚身上的绳子,又说道:“和尚在。”
最后他摸摸自己的脑袋说;“我也在。”
确认所有事项完备后,这才开始上路出发。
日复一日,偏僻的路上经常只有他们两个人在行走,很是寂寞,免不了闲聊几句。久而久之,彼此互相照应,也不像刚上路时那么生分了。
而张三每天早晨都这样清点一遍,确保所有事物完备才放心上路的一举一动都被和尚看在眼里。
一天,和尚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逃跑的好办法。
这天晚上,风雨交加,饥寒交迫,两人赶了一天的路,他们俩照例在一家客栈里住了下来。
吃晚饭的时候,和尚一个劲地给张三劝酒:“长官,多喝几杯,没有关系的。顶多再有一两天,我们就该到了。您回去以后,因为押送我有功,一定会被上级提拔,这不是值得庆贺的事吗?不是值得多喝几杯吗?”
张三听得心花怒放,喝了一杯又一杯,最后终于酩酊大醉,躺在床上鼾声如雷。
和尚赶快去找了一把剃刀来,三两下把张三的头发剃得干干净净,又解下自己身上的绳子系在张三身上,然后就连夜逃跑了。
第二天早晨,张三酒醒了,他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就开始例行公事地清点。他先摸摸包袱说:“包袱在”。又模模文书说:文书在。和尚….咳,和尚呢?”张三大惊失色。
忽然,他瞅见面前的一面镜子,看见了自己的光头,再摸摸身上系的绳子,就高兴了:“嗯,和尚在。”
不过,他马上又迷惑不解了,和尚在,那么我到哪儿去了?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当然,现实中不会有这么糊涂的人,何况是官差呢?一般也就当做笑话,一笑了之。
但是,故事中的张三为什么找不到‘我’呢?这里的张三的行为就是对自我的不认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大约要经过20多年时间,纵观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把它分成四个阶段。
自我意识萌生时期(生理自我形成发展期)
婴儿一般在8个月龄左右,生理自我开始萌生,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形态。到1岁左右,儿童开始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对象区别开来,初步意识到自己是动作的主体。一般到2岁左右,儿童逐渐学会用代词“我”来代表自己。
3岁左右的儿童,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第一人称“我”使用频率提高,许多事情都要求“我自己来”,开始有了自我独立的要求。但其行为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即以自己的想法解释外部世界,并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投射到外界事物上去。
自我意识形成时期(社会自我形成发展期)
3岁到青春期这段时期,是个体接受社会化影响最深的时期,也是学习角色的重要时期。个体在家庭、幼儿园、学校中游戏、学习、劳动,通过模仿、认同、练习等方式,逐步形成各种角色观念,如性别角色、家庭角色、伙伴角色、学生角色等。
自我意识的发展时期(心理自我形成发展期)
从青春发育期到青春后期大约10年时间,是心理自我的发展时期,自我观念渐趋成熟。
自我意识完善时期(自我意识同一期)
如果说青春期自我意识是迅速发展并趋向成熟的阶段,那么青年期之后个体的自我意识则是完善和提高阶段。即主体我与客体我、理想我与现实我经过激烈的矛盾和斗争,重新实现统一的时期。这种统一是在新的水平与方向上的协调一致,使现实我努力符合理想我的要求。当然,矛盾斗争的同一结果有两种可能性,积极的结果是形成新的真实的自我统一,使人增强自信,努力奋斗,有利于自身发展;消极的结果是形成歪曲的自我统一,或自卑,或自负,影响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故事中的张三找不到‘我’之所以令人发笑,从心理学上来讲,主要是还处于自我意识萌生时期,如同一个三岁稚子,当然令人忍俊不禁。
自我,是一个陌生的朋友,既十分熟悉,又常常令人困惑。它是你自己手中的东西,然而我们往往对其熟视无睹,似乎它远在天边,神秘缥缈得很。
自我意识不是一个孤立的心理机能,而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多维度的心理系统。
自我意识中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主观自我,即主观的我,是对自己活动的察觉者;另一个是客观自我,即客观的我,是被觉察到的自己的身心活动。人类学家米德(Mead)把前者成为I,把后者称为me。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的分化是自我意识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则进一步提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
“本我”来自人的本能,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追求各种个人欲望的满足和追求个人利益实现的特征;本我是人的生物性本能,只知快乐,活动盲目。
“超我”来自社会文化,是个体在成长经历中已经内化为自身价值观念的种种文化信念,其中以道德、信仰为主要内容,超我是人内化了的社会道德原则。这些社会文化与道德信念对个体的要求,往往以牺牲个人服从整体为主,甚至要求个体行为完全道德化,因而与本我相对立。
“自我”是人的理性部分,往往处于社会生活的现实要求、超我的道德追求与本我的利益追求之间,按照现实原则协调矛盾,尽可能地寻找权宜之计,是个体最终行为表现的决策者,时而管理本我,时而服从超我。只有自我知道活动的目的和方向。
认识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应该可以回答我是谁?我是怎样的人?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诸如此类的困惑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