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官宣:不再将发论文作为博士毕业的硬性标准,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清华博士未来不发论文也能轻松毕业。看到这里肯定有人会问:不硬性要求发表论文,那博士生的学术水平从何考察?一方减轻,一方肯定就有侧重,在文件中,清华大学明确表示在往后,会更加注重博士科研成果的价值与创新性。也就是说,博士生的科研成果标准在未来可能会提高。
一开始,高校要求发表论文只是为了督促学生学习,避免学生荒废学业;同时又因为有评估中心开始统计各高校的论文发表数量进行排名,久而久之,论文发表数量情况逐渐变得功利化。
目前,我国不少高校都存在有如果想要毕业就必须发表文章的硬性要求:需要发布一定数量的顶级期刊文章;这项规定像一把悬在博士生们头顶的尖刀,压得他们喘不过气,同时,也滋生了不同程度的腐败,如网上特别红火的代写论文、买卖论文等另类生意。
唯论文现象危害大,博士生自杀现象频发
“写不出论文,就毕不了业,毕不了业你的博士就白读了,你的人生也随之失败…”在唯论文现象下,这种价值观一直存在于许多高校当中并盛行,许多人无法按时毕业,滞留在博士学位的时间长达5-10年甚至更长。一篇欧洲学者发表的论文中提到,32%的博士生都患有较严重的精神疾病。高强度的研究工作与高压的精神状态,催生了许多博士生选择结束生命的悲哀事件:
年,中科大博士深夜出走,经过几天搜救后遗体于水库边被发现,家属称其毕业论文压力大,已延毕一年;
年,中山大学一在读博士生疑因论文写不好凌晨跳楼自杀,留下遗书称压力大;
年,武汉大学一34岁博士于凌晨在卫生间用电线自杀,知情者称,自杀原因疑与博士论文无法通过、压力过大有关。
唯论文体系至上:不出版就出局
学术论文,是一个反应你科研成果的载体,是供同行交流探讨的渠道,在国内,论文发表数量似乎决定了一切,它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能不能毕业,是否能拿到科研基金维持后续研究,是否评选到职称、职务提拔等等。“不出版就出局,论文和基金牵着科研走,而不是科研牵着论文和基金走。”是现在很多科研人员非常头疼的问题,没有论文,就申请不到金,没有基金,实验就进展不下去,实验不下去照样出不来论文,周而复始,科研人员在这个漩涡中越搅越深。在此情景下,就难免出现部分科研人员为了追求快,为了发论文而发论文,不断生产“短、平、快”等质量不高的文章,致使我国水论文越来越多,施一公院士就在公开场合炮轰:中国垃圾论文太多了!
博士论文指标可淡化,但不能一刀切
论文一定程度上可以锻炼博士生们动手搜索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同时提升其学术能力,论文硬性指标可淡化,但如果一刀切,确实稍有不妥:教师论文压力日益增加,教职工作与论文两头压,手下学生无须发表论文又有了官方保障,博士生管理上可能不会那么容易,我们鼓励有成果发论文,而不是强制发论文,制定弹性化的论文发表体系,也许是目前比较好的解决方式。
制定弹性论文发表体系好处多
1.激发学生科研能动性
清华公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文件时表示:此举能够促进博士生更加从容地追求科研上的突破。没有了论文指标的压力,博士生们不再每天为达不到论文发表数量而忧心忡忡,微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张正友博士曾说:“做学问做研究需要沉得住气,守得住心,耐得住时间的考验。”刨去发论文的硬性指标,博士生内心多了份宁静,科研上又有了充足的时间,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动性被最大程度的激发。
2.维护宽松的教育氛围
宽松的教育氛围是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博士毕业没文章在很多发达国家甚至世界顶级学府都很常见。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纽卡斯尔商学院终身讲席教授熊榆曾表示:我所认识的英国博士生中,有将近一半以上的人在毕业时还没发表过一篇论文,但在中国,这个数字为0,几乎每位中国博士生毕业都要跨过论文发表这一关。”
清华此举,不仅有望克服“五唯”等不良倾向,更有助于博士生教育重心能够真正回归人才培养上来,对全国高校都有示范意义。将不唯论文不唯学术不唯能力不唯分数的精神落到实处,真正培养解决问题的人才是关键所在。
3.促进学术圈的健康发展
论文数量要求导致了科研浮躁和学术不端现象滋生,近年来的论文抄袭、学术不端事件频发,如前阵子的翟天临事件,很大程度上与唯论文有关。过分注重“论文”反而让学术研究变得急功近利。一些高校接连发生的学术不端,都被指与过于强调数量的、不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有关。破除唯论文现象,侧重以学术价值和社会贡献为考核导向,不仅能够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减少甚至杜绝学术不端事件的发生,促进学术圈的健康发展。
作为国内高校的“领头羊”,清华此次《新规》无疑起到了一个好的带头作用,也说明我国高校更有自信了,不再高度依赖外在评判标准,而是期待培养真实实力。
你认同清华取消博士生论文考核指标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与小编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