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渴望成功。
无论是从我们的内在的需要,还是外在对我们的期待,成功都是实现一个人自我价值的最直观的体现。
小的时候,考试得了第一名是成功,长大了考上好的大学是成功,人到中年建功立业是成功,老年将至的时候,“功成名就”是成功。
然而成功真的仅仅是说我们在很多方面都要优于别人吗?
作为普通人来讲,我们离成功真的很远吗?如何让自己成为一名“成功人士”呢?
或许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成功心理学》与市面上的“成功学”书籍不同。它的侧重点在于“心理”二字,帮助我们积极地界定什么对于我们来说是正确的,如何运用自我意识和批判思维的策略,来考察自己的梦想、价值观、兴趣、技能、需求、认同、自尊和关系。并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之上,提供给我们有关时间管理和人际沟通的一些很好的建议。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与管理专家丹尼斯·韦特利,他也是非常受欢迎的励志演说家。
韦特利先生向每个领域的领袖人物(从首席执行官到超级竞技冠*)提供咨询,他也将自己的所学所得传授给美国宇航员、海*陆战队队员以及奥林匹克运动员,以帮助各行各业的人们尽己所能地达成自己的目标与理想。
《成功心理学》一书最让人耳目一新的地方,应当是韦特利先生对于成功的定义、对于自我认识的分析以及目标设定的方法。
01重新定义“成功”
什么是成功?
提到成功,你会想到那些词或者短语?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但大都离不开这几个关键词——财富、名声、名望、社会地位……
成功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与我们内心的东西相比,在我们后面和前面的,都是小事。”——哲学家拉尔夫·艾默生
在《成功心理学》中,“成功”来自于你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创造的一种有意义的感觉。
罗曼·罗兰说:“成功的意义应该是发挥了自己的所长,尽了自己的努力之后,所感到的一种无愧于心的收获之乐,而不是为了虚荣心或金钱。”
在韦特利看来,成功包含这样几个要素;自我意识、自我引导、自尊、积极思考、自律、自我激励、积极关系。
对我最有感触的是一个人的“自尊”感。自尊是每个成功人士拥有的最基本的品质之一,意味着我们信任并且尊重自己。我们经常会说,要“悦纳自己”,就是说我们要尊重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观或者价值。
曾经有心理学家研究过自尊心与成功的关系,结论是高自尊的人更能够促使我们努力工作和争取成功。试想,我们每一次大大小小的成功背后,是不是都跟我们的自尊心有关呢?
02重新认识自我
“很少有人会触及表面,而更少有人会竭力深思自己的经验。”——散文家伦道夫·伯恩
在知道成功是什么之后,我们还需要重新认识下自我。
想一下,我们真的很了解自己吗?
答案可能是不确定的。
因此,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我们应当学会客观、理性的认识自己,评价我们自身独特的个性、技能和兴趣。
诚实地面对自己,看到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刘嘉教授提到:心理学要帮助人们克服三种固有的思维模式,即直觉思维、自我中心思维和机械思维。
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受到这三种思维模式的影响,尤其是自我中心思维,认为自己所看到的的就是别人所看到的,自己所感觉的就是别人所感觉的,也就是所谓的“聚光灯”效应,以为所有的光都在自己身上。
所以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就容易偏离轨道,不能客观理性地看待自己,产生“过高”或者“过低”看待自己的倾向,不能做到正确的自我认知,也就容易离成功越来越远。
03重新认识目标
“希望实现长期目标的人必须一步一步来”。——小说家索尔·贝娄
要问当下人们普遍存在的情绪是什么?
焦虑肯定能排得上号。
工作焦虑、买房焦虑、孩子教育焦虑,最近几年,又出现了“知识焦虑”……
其实很多人的焦虑,都与“急功近利”不无关系。
别人都买房买车了,我还没有;别人一年读了本书了,我还没有;别人财富自由了,我还拿着死工资……
但你看到的只是表面,却没有看到别人从几年前就为自己制定了一套目标规划,并严格按照这个规划来执行。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成功人士也不是短期就做到的。
因此,我们要重新认识目标,认识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关系。
短期目标通常是我们在本周、本月在做的事情,是一个可以在接下来一年内完成的、有特定计划的目标。
而长期目标则是未来的两三年,甚至五年十年能更久的时间才能够完成的事情。
长期目标需要大量的耐心和毅力,但长期目标最终是值得的。
短期目标同长期目标同样重要,因为一步一步的分解长期目标,踏踏实实地做好当下的事情,才能够达到我们的最终目的。
渴望成功的人总是希望我们在所有方面都比任何人优秀,然而事实是只有找到工作与生活的意义所在,我们才能从根本上理解和把握成功的要义。也只有更好地认知自我,才能找到通往成功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