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学生历史课堂自主学习水平的培养策略
学习动机强烈、学习目标明确,这是学生实行自主学习的前提,学生要想真正实现自主学习,还需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做保障。据调查,在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强烈、目标明确的学生,能够合理安排历史学习时间,科学制定学习时间计划表。课前,独立完成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等活动,进而找出重点、难点,确定关键问题,大胆质疑、发现问题。课上,积极参与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能够与教师和同学共同思考、相互探讨、客观分析需要解决的问题。这部分学生的课堂笔记有自己的特色,而且重点突出。課后,这些学生能够即时而且较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对所学内容能够做到即时复习,即时整理、即时反思。学生学习成绩是否理想,不但取决于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勤奋的努力度,更重要的是使用行之有效地学习方法,因为学习方法的掌握本身就是一种自主学习水平的体现。
一、激发学习动机,解决“要学”的问题
学习动机主要来源于学习志向、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目标的实现等诸多因素。所以,历史教师能够从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入手,巧设问题情境,解决“要学”的问题。
(一)以趣激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某一时段的客观事实,其所反映的是人类以往的社会生活,不可复生和再现,面对没有情感的文字描述,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从何来说不得而知。所以,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使用生动的语言,形象地描述,巧设情境,“再现”历史,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兴趣。
(二)以疑引思,唤起学生探究历史的欲望
因为初中生年龄小、阅历少,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缺乏充足的了解,加之不同年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存有差异,因而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去知历史人物的“何为”确属不易,出现困惑在所难免。就历史学科来说,教师如何让不谙世事的初中生去理解、认同某些历史现象的正能量?如何从历史学习中得到大如世界观,小至做人品格的教育?作为历史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思索,允许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以果探因,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自信
以果探因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败行为实行原因分析,推断出其成败原因的一种心理过程,其得出的归因结果如何直接影响其能否实行自主学习的行为和态度。所以,历史教师应即时纠正学生的归因谬误,协助学生确定具有挑战性而且水平可及的历史学习目标,指导其使用行之有效地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目标任务,克服历史学习中的消极行为,增强其学习历史的自信心,进而引导学生客观地对学习成败实行归因。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成绩的取得,不能光靠运气的好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每一次的点滴进步,都与其学习的付出水准分不开的,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历史的潜能。
二、优化学习策略,解决“会学”的问题
历史教师不但要让学生“要学”历史,而且还要让他们“会学”历史,指导学生掌握准确的学习策略,解决“会学”的问题。
(一)读思兼顾,培养学生历史阅读和思维水平
历史教材是历史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培养学生历史阅读和思维水平不可忽视的重要文本。因而,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质疑”,通过阅读实现与文本对话,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二)听说并重,锤炼学生知识提取和迁移水平
初中学生仅仅能够听懂和理解历史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是不够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营造思维环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训练学生从新的历史角度去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用以点带面,逐层剖析的手法,让学生锻炼提取信息和迁移知识的水平。
(三)做练结合,磨炼学生动手和文字表达水平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手段,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因而,教师应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参与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如通过同伴合作完成简单的历史模型的制作,编绘历史图表、制作历史课件等,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以此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水平,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水平,提升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兴趣,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历史自主学习水平。
三、小结
历史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共同体,其主体是学生,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启发者、合作者、促动者,应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用一颗真诚的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相信自己、感到自己能行。在这样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下,构建历史自主学习模式才能具有可行性”。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将自主学习建立在具有自我意识基础上的“能学”、兴趣基础上的“想学”、责任基础上的“肯学”、掌握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的同时形成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周相成.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J].女人坊(新时代教育),,():P.1-2.
[2]李富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探析[J].学周刊A版,,():-.
[3]熊敬元.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J].天津教育,(31):2.
**************文章均来自网络,侵删!有写作上困难或问题可私信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