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对于学问,不能走马观花般去学习,敷衍潦草是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把学过的东西反反复复的温习和练习,每一遍都会体会到不同的东西,在这种探索中保持好奇,就像探寻地下更深处的宝藏一样会体会到不一样的快乐。所谓温故而知新,知新而愉悦,就达到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境界了。
世间知音难寻,如若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难道你会不高兴吗,当然不会。并非人人都是伯牙子期,但是人人都羡慕高山流水。有朋自远方来,实乃人生一大乐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会恼怒,这当然是一个有德的君子。面对非议能够做到波澜不惊,是很难做到的。正如“奥利给”大叔所说的那样,闲话终日有,不听自然无,保持自己的态度,保持自己的内心通透明达,这称得上是有德的君子。
0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句话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言,记录在《论语》的“学而篇”中。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天都多次反省我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在古代为别人办事尽心竭力是很多忠义之士行事做人的准则,这也是我们现代人所应该学习和继承的可贵精神。和朋友交往一定要讲究诚信,如果一个人连朋友都欺骗的话,又有谁会去相信他呢,不求伯牙子期那般知音,但求于朋友间能做到一诺千金便可算的君子了。老师传授的学业要时时温习,温故而知新。
0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句话摘自《论语·雍也篇》,其意思是:如果质朴超过了文饰就显得粗野,如果文饰超过了质朴就显得虚浮,只有质朴和文饰相杂适中,才能算是一个君子。“质”是朴素的文质;“文”是人类自己加上去的许多经验、见解,累积起来的人文文化。质胜文,那这个人可能会缺乏文化修养,表现得很粗鲁;文胜质,这个人可能变得虚伪轻浮,正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
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君子就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文和质的平衡点。“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两样要均衡的发展。后天文化的熏陶与人性本有的敦厚、原始的朴素气质互相均衡了,那才是君子之人。我们不应该过于追求文,而抛弃了质,这样就会太过于斯文,太酸腐了,这样的话反而不好。真正的君子应当掌握好文和质的平衡。
04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原文出自:《论语·子路》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理而不安静坦然。君子没有傲气,但是有傲骨。没有傲气,体现在他能谦恭有礼,待人和善;有傲骨则体现在他内心意志的坚强上。小人有傲气,但无傲骨。小人处处显摆,骄矜自胜,但是他内心缺乏坚强的意志,这样的个性自然不会有利于他自身的发展。
君子没有傲气,平时做人做事谦逊有礼,以和待人,但是遇见原则性的问题能够坚持道理,有傲骨,不轻易妥协,有傲骨体现在他的内心意志上。但是小人不这样,平时心浮气躁爱显摆,处处得意凌人,但是却没有一分傲骨,内心意志力很弱,大是大非面前不够抉择,此乃“小人骄而不泰”也。
05结语
《论语》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经过了千年的历史沉淀,仍然可以给予我们智慧的启迪。不仅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学习《论语》,更是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也在学习《论语》。通过这部古老的历史著作,我们可以领悟到孔子及先贤们智慧的博大精深。“半部论语治天下”,诚实如此。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可以学习中华优秀的历史文化,使我们的优秀文化可以得以继承和发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