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席酉民(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我常被认为是“理想主义者”。远在教授更受尊重的时代,一个人若常被调侃为“你真像个教授”,言下之意就是不切实际、太过异想天开。学界朋友、天津大学张维教授曾笑谈,每次听酉民的报告总觉得他在“月亮之上”。我无意追究“理想主义(者)”的哲学内涵,只想捕捉“理想主义(者)”的意味,它关乎我对待人接物、工作事业、生活意义、国家民族诸事的一系列看法、姿态与行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简言之,我偏偏想让现实变得丰满。
其实,我有时也会给别人留下不同的印象,比如我的学生汪莹在读我研究生时,恰好电视上有我接受采访的画面,她告诉母亲这就是她的导师。她母亲的评价是“不像个教授,有点像企业家”。年年底,汪莹的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我在祝贺及商议日后合作时提到这段往事,她笑曰“我妈不懂”。不少媒体人采访我时,也很疑惑:“你可以戴教授、校长、企业家、教育家好几顶帽子,你自己更喜欢哪一个?”当然,我心中自有定位,朋友们对我的描摹不一定准确。我有理想,但未必是“idealist”;我想改变现实,但不是堂吉诃德;我常爱遐想、关心趋势,但更注意从具体事物入手。我的理想常常有点异想天开,但又带点草根味儿,换句话说,如果不坚守和突破,我的理想就是远离实际的;但如果愿意付诸努力,其实它也能很接地气。
“什么叫作理想?一个人‘吹牛’,一群人响应,一大群人相信,大家伙一起拱着头朝前冲,实现了的就是理想。”(田涛)按照我的理解,理想与现实如影随形,它们相互参照、相互砥砺,也相互成就。最彻底的“现实主义者”也并非没有“理想”,过往的生活怎么可能被完美复制?所谓理想主义者就是多了一些对现实的质疑、挑战,甚至颠覆的意识,特别地,他们愿意冒一定风险,身体力行去让世界变得不同。
所以,我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