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A.西蒙极有先见之明地写道:“信息的丰富意味着其他方面的贫乏……信息的丰富导致了注意力的贫乏。”
信息化时代,当我们享受信息时代的便捷性的同时,分心却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最普遍的现象。
很多人认为,分心其实源自于选择过多,刷不完的短视频,学习时手机不断出现的弹窗信息……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曾写过深受各大公司热捧的畅销书《上瘾: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的四大产品逻辑》的作者尼尔·埃亚尔,在他的另一本书《不可打扰》中告诉我们:
「时间管理就是疼痛管理」
「所有的动机都是为了逃避不适。如果一种行为之前能够有效地缓解不适,我们很可能会继续把它作为一种逃避不适的工具。」
简言之,导致我们分心的根源在于缓解不适,而这个“不适感”既有外界的因素,也有自身内部的因素。
为什么我们容易出现分心?
相信不少人曾认为,智能手机是导致自己不断分心的“根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甚至有的人将手机锁起来。然而,事实证明,即便手机不在身边,当我们一坐下来,想要看书学习的时候,依然会抑制不住东看看西看看,手痒似地去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经常分心毋庸置疑于我们而言是无益的,分心,意味着专注力和注意力的贫乏,而这两者是我们大脑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源泉,同样也是我们高效工作的前提。
德国作家、哲学家歌德曾写道“我如果知道你是如何打发时间的,我就知道你会变成什么样的人。”他说他可以通过了解一个人是如何利用时间的,从而预测这个人的未来。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很容易分心呢?
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来源于内部的不适,分心的根源在于缓解不适。二是外部因素所导致的分心。
接下来,我们重点来看内部的因素。
《不可打扰》这本书的作者指出,有四大心理因素让我们的满足感难以长久,导致我们出现分心。
1.百无聊赖!
问一个问题,“当你手上没有手机,同样也没有其他可以玩的东西的时候,如果有一台电击仪器摆在你的面前,你会主动电击自己吗?”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很多人第一时间会说不,并认为这是很傻的行为!
然而,事实或许出乎我们意料。
年,一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论文向我们展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在一项研究中,实验参与者被带到一个完全没有干扰的房间,他们不允许带手机、书,也不允许小憩。房间内只有一台微电流电击设备,参与者可以用这台设备电击自己。
在实验开始前,所有实验参与人员均表示宁愿出钱也不愿意遭受电击之苦。然而,结果却显示,当实验参与者在房间里独处且无事可做时,67%的男性和25%的女性会选择电击自己。
你或许会认为,参与者在尝试过一次后就不会再尝试第二次,但研究发现甚至不少人会多次尝试。
对于这项实验的结果,研究人员总结道“与其坐在那里静思,人们更喜欢给自己找点事做,即便是平时宁愿花钱‘消灾’的事,这时他们也情愿大胆尝试。若不经特殊训练,我们普通人一般都坐不住,更不喜欢独处。”
习惯了手机不离手,时时刻刻被信息包围的我们,一旦无所事事,是非常痛苦的。因此,这个时候,我们会潜意识地去做缓解不适的事情。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我们浏览手机上的信息时,大多数网站会定向地推荐你可能感兴趣的购物信息,甚至娱乐新闻,以此吸引你的注意力。
2.负性偏向!
负性偏向,简单来说就是,大多数时候,相比事情积极的一面,我们会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