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所谓人生,无非是人立于世,而以内心行事。如今之世,物欲横流,何谈依自己内心行事呢?《论语》中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尘世带给我们的知识就如同夜空中的繁星一般,但是能够透过这些繁杂的知识,领悟其中的智慧,这才是人生的意义。
许多人谈人生,首先想到的就是“理想”、“梦想”等高高在上的词,以这种词语来解释人生是比较“空”的,因为人的一生太复杂了,就像一道彩虹一般,今天红色,明天可能就是蓝色了。想要简简单单的对一个人的人生做出评价和归纳也是不妥当的。一个人可能在某一时期做出了有违道德的事情,这是他人生的污点;但是,之后他可能自省了,又开始行善,这又是他人生中的高光,对此外人只能说有功过和是非之举,但并不能说人的好坏和善恶。
那人生应当为何呢?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如乐何?”在孔子看来,仁是立人之根本,有了仁义,人才能够在尘世中不违道德和礼仪。换个角度来看,这种说法是否把人的一生都桎梏于道德的框架当中了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人的一生当中,除了自己的精神与肉体以外,其他的都是尘世塞给我们的”附加品“,对这些”附加品“的追逐本质上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那假如能摆脱这种欲望,我们也就不会追逐这些东西;换句话说,当一个人认为“仁义”是束缚他行为的枷锁时,这个人其实还不是自己人生的主人,而是尘世的附庸品。
笔者在此举一个例子来谈谈仁义。
张三家庭贫困,但是父母对他的品德严加管教,因此,从小他就知廉耻、怀仁心;李四是一个富人家庭的孩子,从殷实的家庭长大的他不知礼为何物、更不知对他人心怀善意。
这天,张三走在路上,一辆小轿车车疾驰而过将路旁的行人撞倒了,张三急忙过去查看,眼看肇事车辆已经逃之夭夭,受伤人员又需要及时抢救;这个时候,李四开着车路过了,他虽然看见了这起交通事故,但是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便想要绕道而行。张三见有车路过,便起身拦下车,祈医院。李四见状也不好推脱,便照办了。事后,民众对张三和李四进行了表扬。
在这个故事中,张三和李四都在救人这个事情上有功劳,这是毋庸置疑的。不同的是,张三救人的动机是内心的仁义,因此在这件事情上,张三是主动的;李四却是被动地参与到这个过程中。虽然在外人看来,二者并不好区分,但是仁义本身也就有问心无愧的意义在其中,李四虽然同张三一起收获表扬,但是内心肯定受到了道德的鞭笞。
因此,以仁义来划分这个世界,我们可以将人划分为两类,一类就是张三这样的背负道德的、品德高尚的人;另一类就是随波逐流、如同李四一样冷漠无比的人。这两类人内心世界不一样,人生道路也不一样。但是,这种划分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上文也说到,暂时的行为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一生。因此,大多数人的人生应当既是张三、也是李四,功过相间、对错相冲,才是真真实实的一生。
今天的《论语》就讲到这里,想要了解多方面的资讯请订阅小林家的最新资讯频道,让笔者带你们走进最全面的花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