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是生命的两极,生是生命的起点,死是生命的终点。一个人一出生就面临着死的考验,这是迟早的问题,任何人都不能幸免。
人生是一个过程,在走向生命的终点的过程中该如何度过,才使生有意义?在面临非正常的生死抉择时,怎样选择才有价值?
虽然许多人对于人生没有做出明确的选择,也不知道自己将何去何从,但是他的生活状态其实就是他一次次不自觉选择的结果。
为什么有的人高尚,有的人卑鄙,有的人平庸?就是由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做主导,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成为他所表现出来的状态。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有志之士和追求仁德的人,不会为了求生而损害仁德,却能牺牲生命去成就仁。
孔子说出了生命的最高贵的状态,生要生得有意义,死为有价值的事去死,当面临生死抉择时,不能为了苟且偷生而去不仁不义的事情,为了实现仁义而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人,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永远值得世世代代的人敬仰。
好生恶死,是人之常情。在天灾人祸之际,特别能考验人的道德。在生命受到威胁时,一般人往往只想到自己生命的延续,有的人甚至为了保全自己无恶不作。但是,志士仁人,为了自己的信仰,会毫不犹豫地放弃一切,宁可杀身以成仁,绝不会做违背仁义的事,也绝不会苟且偷生玷污自己的名节。
林则徐虎门销烟,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的诬陷,被革职发配到新疆伊犁。年7月14日,他踏上漫漫戍途,并不为个人的不公正遭遇而唏嘘,而且仍然是忧国忧民。当他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时,满腔悲愤,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这不是唱高调,而是实实在在的豪言壮语,也是他性情人格的真实写照。
在仁义面前需要做抉择的时候,如果只爱惜自己的生命,选择保全自己的生命,放弃大义,这就不是志士仁人,这只能是小人。
谭嗣同参与维新变法,是为了中国的强盛。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有机会和时间可以逃离北京,保全自己。但是,他却说:“革命必流血,中国革命自我流血起。”谭嗣同没有选择离开北京,而是选择了慷慨就义,为革命而死,这就是杀身以成仁!他在狱中中题壁写下的千古名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表现了他敢于为国牺牲的豪情,他要用自己的牺牲唤醒更多的中国人,救国图强。
无论是英雄还是平民,都有自己生活的目的,有自己事业的目标,希望有一个美好的人生,渴望实现人生的理想。然而,在通向成功的路上,世途艰难,此时才能分辨出谁是志士,谁是小人。
小人遭遇挫折时,为了成功不择手段;面临很多诱惑的考验时,人性中的弱点就暴露出来,无法抵御欲望的引诱,走向堕落,这就是“求生以害仁”。
“杀身以成仁”,以牺牲生命来成全仁义,这种甘心情愿舍弃生命的做法,一般人还是办不到的。作为芸芸众生,很多都是普通的人,既没有像志士仁人那样伟大,为了仁义甘愿牺牲生命,缺乏这种牺牲的勇气和精神;也不会学小人,为人卑鄙,无恶不作。那么该怎样面对生与死呢?
作为普通人,不能死有所不避,为仁义而不惜牺牲,做不到“有杀身以成仁”。但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可以生有所不为,就是不为不该为之事,不自污不轻贱,能够始终固守道德原则,保持自己思想的纯正,守住自己良知的底线,做到“无求生以害仁”。
#论语#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删)
我读《论语》之《卫灵公篇》: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说:“有志之士和追求仁德的人,不会为了求生损害仁德,却能牺牲生命去成就仁德。”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