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生的*旅生涯,她为了肩上的使命一生没有子嗣,后半生她专心科研,解决困扰了伞兵多年的世界难题,垂暮之年她悬壶济世,开堂义诊,更是倾尽一生的积蓄,捐款万,只为家乡教育,她就是中国首位女空降兵马旭。
年3月,马旭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兰县的一户中医世家,而当时的中国正是战火纷飞,时局动荡不安的时期。不久父亲就意外去世,失去家中的顶梁柱,孤儿寡母的艰难可想而知。所幸在乡亲邻里间的照应下,马旭和母亲也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但由于长时间的营养不良和辛苦劳作,马旭的身高定格在一米五二。
战火的无情,人性的残酷,都在刺激着少年的马旭,虽然是个女孩子,但却像男孩子一样萌生了参*报国的心。年,马旭加入中国中产*,在母亲的泪眼婆娑下,12岁的她跟随解放*的脚步踏上了*旅漫漫的征途。参*入伍后,马旭先后在东北**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学习。从小艰苦的生活经历让马旭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她倍感珍惜这来事不易的机会,所以在校期间,她总是竭尽所能地去汲取书本上的知识,永远是第一个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人。皇天不负有心人,马旭最终凭借优异的成绩被分到特级英雄*继光一队。她先后参与了辽参和淮海等多场战役,且多次立功受勋。
年10月1日,美*不顾中国*府的多次劝,阻堂而皇之的越过38度线,还公然声称“鸭绿江并不是中朝两国截然划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碍”并迅速侵占北朝鲜,战火一度烧到丹东地界,接下来就会危及我国边境地区,此时的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10月8日,中国人民 在彭德怀司令的带领下,浩浩荡荡 ,奔赴朝鲜战场。而此次随行的 中就包括马旭的身影,凭借卓越的战绩出色的表现,马旭在抗美援朝期间被授予抗美援朝纪念章、保卫和平纪念章和朝鲜*府三等功勋章,除此之外她还结识了*医出身的颜学庸,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回国后,马旭被保送到第一*医大学深造,随后以全优的成绩作为优秀卫生员被分医院工作,刚刚20岁出头的她就已经是科室的技术骨干。之后不久就在同事的见证下,和爱人颜学庸结为连理,二人既是夫妻也是战友,在那段岁月中相互扶持,彼此守护。
年,中央*委下令组建中国人民解放*空降兵,当得知空降兵部队急需医务人员时,马旭在丈夫的支持下离开了医院的安稳工作,跑到了驻地偏远,环境艰苦的空降兵部队,成了部队的一名*医,兼顾跳伞训练的卫勤保障工作。但是由于她身材过于矮小和瘦弱,体重太轻,总是不能达到训练标准。为了能留下来,在别人休息时,马旭就自己偷偷跑到训练场地加练,每天跳上百次,反复练习跳伞动作,直到产生肌肉记忆,在下意识情况下都会让动作达到指定标准。半年后的空降兵考核中,马旭标准又流利的动作让大家刮目相看。就像有些人说的一样,台上一分钟的完美是台下十年功的磨练,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信口拈来,随手可摘的,那背后的付出是常人远不能想象的。
年,马旭作为中国第一代跳伞女兵,第一次正式登机跳伞,经此一跳,就是20年的随*生涯,她的足迹也因此遍布祖国的每寸山河。她跳伞达余次,不仅是中国第一个跳伞的女兵,还是跳伞次数最多女兵,更是实施空降年龄最大的女兵,凭借过硬的跳伞技术,马旭还获得“*中花木兰”的美称。
成为空降兵之后,马旭发现伞兵在着陆时脚踝处经常因为重心不稳而受伤,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年,年近半百的马旭和老伴颜学庸开始将重心转向科研领域。二人翻阅大量的资料和医学典籍,结合自己的医学以及跳伞经验,先后设计了6套方案,画了多张图纸,在经过自己的亲身跳伞实验和论证后,最终研制出了一款为跳伞兵量身定做的“充气护踝”。它不仅小巧轻便,还能让空降兵在着陆时就像踩在气垫上,以此减少反冲力,从而降低扭伤情况。随着“充气护踝”的推广,困扰伞兵多年的难题得到解决。这一成果不但获得了国家专利,还激励了老两口科研的热情。二人之后又研制出了“单兵高原供氧背心”,还在*内外报刊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近百篇,并编写了《空降兵生理病理学》和《空降兵体能心理训练依据》两本专著,在填补了我国在此方面研究空白的同时,为空降理论添砖加瓦。马旭老人也因此获得“*中居里夫人”的赞誉。
90年代,已是花甲之年的马旭夫妇在离休之后并没有过上安享晚年的生活,反而凭借多年的医学经验,开始在家里开堂坐诊,为一些穷苦人家免费义诊。为了肩上使命,二老一生无儿无女,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太太越发的思念家乡,于是二老便将所有的积蓄都无偿捐献给家乡。年9月13日,马旭和老伴在家乡黑龙江省木兰县教育部门相关人员的陪同下,来到银行转了一笔万元的捐赠款。年4月,马旭夫妇又将万元的捐款汇往家乡,前后共计万元。最初由于老人年事已高,转账金额又不小,银行的工作人员以为老人被骗了,就报了警。随着警察的到来,才发现是误会一场,但也正是因为这个美丽的误会,才让大家了解到曾经的战争英雄,现在的暮年老人无偿捐献支持教育事业的故事。
随着记者的报道,大家才知道,二老在离休后就住在部队旁的一个小院里,两间低矮的砖房,院中一片小菜地,房屋的陈设也是异常简陋,用的都是几十年前的老家具,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家中占地最多的就是一些书籍,那些书籍都是二老多年学习时所用到的。他们没有什么日进斗金的特殊本事,更没有发家致富的门路,所捐献的每一分钱都是老两口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马旭和老伴这些年来将工资收入和科研上的奖励以及自购住房的增值所得全部都攒了下来,俩人几乎不去商场,更不会给自己添什么新衣服,一双15元的鞋子,底都开胶了,硬是凑合着穿了一年又一年。面对网友们的称赞,马旭在采访中表示,自己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在*的教育下成人的,如今自己有能力去回报社会,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是应该的。自己做的一切也只是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再为社会有所贡献,并没有想到会得到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