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说明:本文受著名青少年心理健康专家“孙启康”老师委托,在“一鹿”自媒体平台发布;以下内容为孙启康老师的原创文章。
孙启康老师近照前不久听说某出版社出了一本名为《豪门望族》的书,其中就写到我们家族。编者也给我寄了一本。闲时翻阅,感慨之余,不禁回忆起了童年时代……
儿时给我的一些精神财富
曾记得每逢大年三十,家里人都要祭祖。届时,我总要给几张身穿长袍和留有小山羊胡子的照片上的人叩头后,才能美美地吃上一顿年夜饭。席间无论上哪道菜,都要大人先吃后我们才能动筷子。而且左手是放在下面的以便不要影响旁边人的用餐。这已经是我们兄妹三人的吃饭习惯。也许这就是我们家的做人规矩——即自小要懂得孝敬父母和师长,要先人后己。
儿时的记忆中给我不少做人的好印象和感悟,先分享母亲对我影响比较深的这几件事吧!
第一件事是一个傍晚,我和母亲走进弄堂,由于阴天下起了雨,我蹦蹦跳跳地快走了起来,忽然被一块路当中的大石头绊倒了。我爬起来后对着石头“骂”了声“谁这么缺德呀”,就走开了。再回头时,却见母亲用力将大石头搬到了墙边,并对我说:“不搬开,不是还有人绊倒吗?”
第二件事是一天放学回家,见妈妈买了许多西红柿,并告诉我,这是因为看见一个挑担子的老农脚底碰破了,挑担不方便,为减轻他的负担才买了这么多西红柿。我听后,赶紧追了出去,只见老农脚上已经缠好了纱布(妈妈干的),但是好像还是显得挑担很吃力,我马上奔回来央求妈妈把他的西红柿全买下来,妈妈同意了。于是连着三天,全家人的菜肴中,每盆菜都有西红柿,吃得我们差点拉肚子。但是我很高兴,因为我感到自己懂事了,我会替别人着想了。
丁点的小溪,终会汇成大海。童年的经历给了我许多人生的启蒙。
在集体的磨炼中成长
如果说我的家庭自小给了我一些人生启蒙的话,那么她的教育方法是促成我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也许人们不知我的笔名叫孙仲谦,因为排行第二,故为“仲”,而后之“谦”字,是父母自小让我明白,人要有自知之明。哥哥取名孙伯群,弟弟取名孙叔伟,“群”、“伟”二字均让我们心中留下一个印象——个人是渺小的,集体是伟大的,只有合群,才能真正塑造自己的才能。回忆在这种“家训”下,我的成长过程总是和集体连在一起的。由于家离学校很近,因此在学校做完功课之外,还参加了班级的服务工作,诸如出墙报、大扫除、排话剧,还担任了班级的总务干事,真是几乎班级工作天天有我、场场有我……每逢期末拿回家的学生手册,妈妈首先看的是“品德评语”而不是学习成绩。确实在集体中我懂得了什么是伟大,什么是互助,什么是对集体有利的事,这即是我的成长体会——要热爱集体。
说来你们也许不会相信,过去在人们眼中的“大小姐”,直到读大学的第一天才穿上第一双皮鞋,还是一双普通的带扣的猪皮鞋。平时我总是穿着布鞋或球鞋,这是因为父母总告诫我们:劳动成果不是靠别人获得,而是靠自己。所以自小心中就知道,父母的钱是父母劳动所得,我们没有理由去挥霍。平时只有买书时,母亲是要多少给多少的,余下每月的零用钱只有几毛钱。因此这双皮鞋还是大部分自己省下的零用钱买的呢!于是,钱要用在有用的地方——这是我成长中的又一体会。
现在有些父母常常在孩子学习时“陪读”,而我却是在父亲专心工作时“陪学”。父亲是搞化工的,在我的印象中他总是工作时专心认真,玩耍时也“尽心尽力”玩个痛快。由于他的耳朵有些重听,所以自11岁起我就经常在爸爸身边“工作”和“学习”。每逢有厂里的电话由我接并转告。久而久之我明白了又一个道理——任何成功都是要靠努力去获得的。父亲60年代的专利发明(获国家发明奖第)使我的这一认识得以升华——成功要靠努力,成功也要靠大家的齐心协力合作。
回忆成长中的体会有不少,但上述几个方面是使我今后对职业的选择起了决定作用。
挫折、升华与身心发展
17岁高中毕业,我放弃了复旦的升学可能(因为毕业时我是学校排球运动员),而选择了国家需要的专业(届时国家正是号召大办农业大办粮食之时),考取了农业大学。不料19岁却患上了肺结核,回家休养后的第二年回校复学,由于抵制流氓校医的无耻行为,我受到了刁难,被迫退学回沪。不久开始了“史无前例”的运动,作为了黑帮子女去接受再教育——于杂货店中当小工,什么累活我都是需要干,有时体重只有80斤的我还要去进货——拉几百斤的几个大缸,……亲人们都各在一方,夜晚啃馒头,亦有思念伤心时,有时想想,为什么会这样不公平?但就在我情绪困惑时,无意中翻到一本尚未被抄走的《我的大学》连环画本,阅后使我更进一步懂得了,凡事靠自己去改变,可以等待、期望但不努力是无济于事的。
由于努力我从小工成为了营业员,又从营业员上升为出纳员;由于努力,我学会了一些拳术,再也不怕流氓捣乱;由于努力,我复习了高中的课程,才得到机会于78年回到了母校任教至今;由于努力我于上海电大化学系毕业后,又进入上海教育学院化学本科,最后又拿到了上师大理学士学位证书,至此我圆了大学梦。
任教的28年中,从自身的经历中我深感一个人心态的重要,而作为一个教师,更多的是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