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意大利官方宣布,截至3月24日,意大利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升至例,累计死亡病例例,治愈病例例。图为3月23日,在意大利罗马,乘客稀少的泰尔米尼火车站。奥古斯托·卡萨索利摄新华社发
封琦在疫情期间学了新菜。图为她做的土豆炖牛肉。
截至3月24日的数据显示,意大利成为全球除中国外新冠肺炎确诊人数最多的国家。疫情汹涌之下的中国留学生有着怎样的经历,听听他们的讲述。
平复焦虑情绪的是时间
身在疫情严重的米兰,19岁的傅特在疫情刚暴发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那时很焦虑,因为焦躁的情绪,把手机都摔坏了。”去年11月,傅特到米兰一所语言学校读书,准备报考米兰威尔第音乐学院,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他的计划。“意大利疫情日益严重,父母很是担心,催促我回国,但我担心回国后学业不能接续。同时,看着当地增长迅速的确诊病例,也很是担忧。进退为难中,几重压力扑面而来,感觉有点扛不住。”傅特说。
傅特班上的30多名学生中,80%是中国学生。随着疫情升级,近一半的中国学生回国,这也无形中增加了傅特的压力。最让傅特焦虑的是,他住在学校提供的集体宿舍中,该栋楼中,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因为文化差异,大家对疫情的理解并不相同。“我觉得疫情严重,但有的学生还是不戴口罩,还会集体聚会。而且我们是共用厨房,所以难免紧张。”为了避免用楼下的厨房,傅特和同屋的中国学生只好在屋里煮意面吃。
从2月学校封校,傅特便很少出门。由于他所住地方位于郊区,网购食材送单并不方便,只好到附近的超市购买。“一般是等到超市快关门、人最少时,我再快速进超市买够两周的食物。”
随着疫情持续蔓延,米兰防控措施升级。如今民众要“出远门”,需填写申请表,填写内容包括目的地、出行原因、家庭住址等。“比如,我从郊区到市中心手机修理店,就需要填写表格。”傅特说。
在疫情趋向严重时,傅特坦言“那时的压力非常大”,看到意大利确诊病例达到4万例时,也动过回国的念头,但他还是坚持留在意大利,正在慢慢适应自我隔离的生活。每周一到周五的早上9时到下午3时,是傅特的语言网课时间,每天下午他会弹一会儿琴让自己放松下来。
“对我来说,平复焦虑情绪的是时间。”傅特说。
“网购太不容易了”
对就读于意大利摩德纳雷焦艾米利亚大学的封琦来说,2月底那段时间是特殊的。
从那时起,她停了中文家教课。“我是到学生家里做家教。2月底的时候,摩德纳也开始出现了新冠肺炎病例,我便和学生家长商量,为了安全,大家还是尽量待在家里,并准备暂停家教课。”对封琦的提议,家长不能理解,并告诉她“其他家教还在上课,应该没关系的”。但封琦还是坚持停了课。随着疫情的发展,家长渐渐重视起来,也理解了封琦当时的做法。当看到中国医疗队抵达意大利时,这位家长还写信给封琦,表达对中国的感谢。“看到这位家长的转变,我觉得疫情防控很有希望,那种不安全感也减少了。”封琦说。
从2月底大采购后到现在,封琦只出过两次门。她还记得,那次大采购是连续几天出门,囤够了一段时间的食物及日用品等。“当时街上的民众还很淡定,但我感觉那几天病例增长很快,就和室友决定在家待着。”封琦说。
为了买食物,封琦网购过一次,大概花了5天时间送到。“现在网购太不容易了,要么是显示送货额度已满,要么是APP总是闪退。其实就是订单太多,送不过来,我都不知道如今网上订单送货到底需要多久。”封琦说。
封琦是交际语言学专业的研究生,她的课程已经结束,正在准备毕业论文写作。疫情暴发前多在图书馆看资料、写作,如今只好改在家里。“效率没有在图书馆高,学习时间也没有在学校时长。”她说,“倒是解锁了厨房新技能,学会了几道新菜。”
从疫情暴发到现在,封琦的情绪都比较稳定。“我的想法是稳下来不要动,减少跟别人接触的机会,做好防护,就应该没问题。而且,我的同屋是中国学生,可以互相鼓励,还能聊聊天缓解情绪。”封琦说。
由焦虑到有信心
2月21日,就读于意大利摩德纳雷焦艾米利亚大学的博士生昝婷通过新闻得知意大利北部伦巴第大区小镇发现几例新冠肺炎病例,且有病例社交生活广泛。“参考国内的疫情发展情况,我一开始就感觉意大利情况可能不乐观。”基于该判断,昝婷开始通过各种渠道购买口罩及消*物品,并到超市采购食物。
2月23日,她所在的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宣布关闭学校以及剧院、电影院等公共场所。从2月24日到现在,除了必须出门办理紧急事务和采购食物及日用品外,昝婷大多待在家中。
疫情刚暴发时,昝婷坦言“是很焦虑的”,因为意大利民众不太重视,不仅没有在家隔离,还参加各种聚会。同时因文化传统及生活习惯等原因,大多数民众外出并不佩戴口罩。“随着疫情不断升级,意大利*府出台了严格的防疫措施。而民众也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大多开始居家隔离,也在外出时戴口罩。特别是当中国派遣医疗队到意大利进行支援时,我对意大利抗疫更有信心了。”昝婷说。
昝婷正处于博士阶段的最后几个月,主要任务是完成毕业论文。“我的时间表是除一日三餐之外,便是在家撰写毕业论文。在学习之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