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议论思路如此展开,才能写出令人信服的立论
TUhjnbcbe - 2023/1/18 20:43:00

在立论文的写作中,我们如果只从某一面来展开议论问题,这样,虽然也能推导出结论,但总使人感到结论的单薄,肤浅。而且,从一面去议论,往往难以提出新的分论点,常常是就某一论点重复论之,这样,也就浪费了篇幅。例如,有篇作文,开头由校园里很多女生很注重外表美为话题,讲在女生中近来出现了一种别出心裁的竞争。接着讲第一争,争脸蛋;然后讲第二争,争身材;再讲第三争,争衣着。最后讲这种竞争是不应该的。这样写,一看就知到浅薄。因为它的议论只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这种立论思路,从这一面引出与它相对的另一面,再进行议论,就会使得议论向深度发展,推导出来的结论也就大不一样了。如就上文这种竞争现象,我们先确立第一个分论点:——这种竞争完全是一种错误,我们还是学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和财力去玩这种无聊的竞争游戏。在这一层道理讲清之后,再引出与它相对的另一层面的第二个分论点:——自然就是美,不必要浓妆艳抹使自己变得虚假。这一论点充分阐述之后,就可以很自然引出结论:抓住时间,去争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不要让美好的青春时光白白虚度。这就比前者要深刻丰富得多了。

上面这种方法,称之为两面中的法。它是一种极其有效的确立分论点,深入展开议论的方法。我们不妨看一看叶圣陶先生下面这篇题为《作文与做人》的议论短文:

品德教育重在实做,不在于能说会道。譬如去年高考的作文题是《先天下之忱而忧,后天下之乐面乐》,要是有一位考生写得头头是道,有理论,有发挥,准能得高分数。但是当他离开考场,挤上公共汽车,就抢着靠窗坐下,明明有一位老大大提着菜筐挤在他膝前,他只当没瞧见。你说这位考生的作文卷子该不该得高分数?依我说,莫说高分数,我一分也不给。他连给老太大让个座位的起码的好习惯都没有养成,还有资格谈什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吗?也许有人说,你大认真了。那是作文,那是考试。对,是考试,在汽车上给不给老大大让坐,这才是真正的考试,他一分也得不到。文当然要作的,但是要紧的在乎做人。

这篇文章虽然很短,但写得不简单。因为作者没有停留在某一个论说层次上,而是运用了两面中的法,从事情的两面展开议论。第一个分论点是:品德教育重在实做,不在于能说会道。讲的是品德教育要注重实际行动。接着在“给不给老太太让座才是真正的作文、考试”的分析中得出第二个分论点:作文与做人要一致。(这一论点没有在文中直接点出,而是蕴含在分析中的)然后再再次议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得出结论:文当然要傲,但是要紧的在乎做人。上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运用两面中的法的步骤是:先围绕着论题,说出第一个分论点,这个分论点可以是对论题的某一方面的思考结论,然后从它的相对一面去思考,也就是换一个角度,得出第二个分论点,最后将这两个分论点综合,得出全文结论。一般来说,第一分论点容易确立,难在第二分论点的选择。因为第二分论点既要与第一分论点有联系,又不能等同,它应是新的角度。第二分论点的提炼可采用如下方法:1、顺着第一分论点作反面思考,直接推出第二分论点。这是我们通常运用的正反论证的方法。这种方法比只有一个议论层面要好。如议论“认真”这一话题,可先从正面讲认真的好处,再从反面讲不认真的害处,得出结论是:做事要认真。但对于有些论题,采用这种方法,就显得过于简单化,不能深入透彻地说清道理。例如以《小议“权威”》为题作文,先正面讲权威是值得尊敬和信赖的,再反面讲不要过分尊敬和信赖权威,这样议论,虽然未尝不可,但是缺乏深度。2、顺着第一分论点作侧向思考,然后推出第二分论点。这种侧向思考就是转弯思考,即在第一分论点作反向思考后,再作转向思考,然后得出第二分论点。这种方法简单地说就是正(反)、侧的思路。例如上面《小议“权威”》一文,首先想到第一分论点是:权威是值得尊敬和信赖的。然后进行“不要过分尊敬和信赖权威”的反向思考,再作转向思考,得出“对权威不能迷信、盲目祟拜,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第二分论点。这样去议论,就深刻得多了。

运用两面中的法的关健在于反向思考后如何再侧向思考推出分论点。一般说来,它们之间体现的是很明了的因果关系。如在《价值论》这篇议论文中,第一分论点是一个人要使自己的人生有价值,就应当使自己成为社会所需要、对社会有贡献、能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人。对此作反向思考,得到的认识是:不能为社会贡献和创造财富的人,是没有价值的。在这一观点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因果逻辑思考:不能为社会作贡献是因为无才无能,自私自利,缺乏奉献精神,所以,“人们要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要努力为人类为社会勇于奉献,乐于奉献”——这就很快得出了第二个分论点。两面中的法可以在一篇文章的总体构思中运用,也可在文章中的某一部分运用。在某一个分论点的展开过程中,仍然可以用两面中的法,使得分论点得到很好的提出和论证。如王淦生先生的《从“不成功的经验”说开去》这篇文章总体运用了两面中的法展开议论。文章先由爱迪生把自己六千次失败看成是六干条不成功的经验引出第一分论点: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接着作反向思考,得出的认识是:许多人怕吃“一堑”,羞于将自己“吃一堑”公开,不能让更多人“长一智”,然后再就此作侧向思考,得出第二分论点:公开失败的教训,可以启迪更多的后来人。由此全文结论产生:不讳言失败,不隐瞒教训,让更多的人不“吃堑”而“长智”。而在第二个分论点在展开中,也同样采用了两面中的法。先讲成功经验,可以供人“择其善者而从之”;再反向思考提出:失败教训,同样可以使人明白“其不善者而改之”,由此,得出结论(即第二分论点):公开失效教训,可以启迪更多的后来人。这种两面中的法,逻辑严密,环环紧扣,议论透彻,能够有效的展开议论,在议论文写作中,我们可以经常运用。

先读下面作文,然后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两面中的法,完成这篇立论文的?

学贵质疑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来?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质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学识,用之于我们的事业。所以我们说,学贵质疑。明朝学者陈献章说:“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知识也是无止境的。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质疑、探疑则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就毫无意义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的确如此,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如果哥白尼没有对“地心说”的怀疑,也不会有“日心说”的创立。所以说,只有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的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瞎疑和随便的怀疑。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在于他随“贝格尔”号帆船环球旅行五年,观察和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考察和研究了无数的地质资料,经过综合探讨之后,才向根深蒂固的“特创论”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其结果自然是真理的胜利。可见,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物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可是我们有许多青年,他们不善于怀疑,不善于发现。他们相信,凡是书上写的便是正确的。凡是前人说的便是真理。他们迷信书本,崇拜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发现,更不可能有什么创见。他们对于社会的进步没什么赏献,还可能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阻碍人类文明的发展。选样的人多了,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人类的文明就就会停滞不前。所以我们必须提倡怀疑精神。半个多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曾通过《狂人日记》倡导这一精神。如今,历史的车轮转过了一周又一周,我们也早该拿起反向思维这把钢枪,作为我们向科学进攻的武器了。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这句话对我们也同样适用。我们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质疑、探疑。这才是我们打开知识之门的金钥匙。年轻的朋友们,勇敢地拿起这把钥匙,去打开科学的大门吧!

这篇立论文,较好地运用了两面中的法,使得议论思路富有成效地展开,而且层层深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该文一开头就开门见山地点出全文中心论点:只有多疑、善疑、质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学识,用之于我们的事业。这一论点是从两面进行议论的:先从正面讲只有善于质疑,才能获得知识、智慧、真理(也就是全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然后再从反面讲有许多人不善于怀疑,不善于发现,这样的人多了,社会就难以进步、发展。经过这两面立论,必然推导出全文最后部分的结论:我们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质疑、探疑。第一分论点的获得也运用了两面中的法。我们从文中可见,作者先讲质疑是获取知识的途径(见第二段),然后作反向思考:无端的怀疑和随便的猜测得不到真正的知识。由此再作侧向思考,得出结论: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见第三段)。这样,全文第一分论点“要善于质疑”就产生了。正由于较成功地运用了两面中的法,这才使得全文的议论有条不紊,层层深入地展开。加上作者恰当地引用了名家名言和典型的事实材料进行论证,因此,全文论说深刻透彻。

1
查看完整版本: 议论思路如此展开,才能写出令人信服的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