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远离当时的“伤痕文学”,营造一种平淡如水的叙述方式重塑自己梦里的故乡。他的文字总是那么平实、清淡、自然、少雕饰与渲染,在松散、漫不经心的情节描绘中,勾勒出一方水土的质朴风情,充满生活化的氛围与地方情调。
《受戒》就是其中一副“风俗画”。有着俗世风情的温馨淳朴。不含有*治的或是伦理的价值判断,呈现的是人本的力量。这是风俗,更是生活。
原文节选:
船头蹲着一个跟明子差不多大的女孩子,在剥一个莲蓬吃。明子和舅舅坐到舱里,船就开了。明子听见有人跟他说话,是那个女孩子。“是你要到荸荠庵当和尚吗?”明子点点头。“当和尚要烧戒疤呕!你不怕?”明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就含含糊糊地摇了摇头。“你叫什么?”“明海。”“在家的时候?”“叫明子。”“明子!我叫小英子!我们是邻居。我家挨着荸荠庵。——给你!”小英子把吃剩的半个莲蓬扔给明海,小明子就剥开莲蓬壳,一颗一颗吃起来。
——《受戒》.汪曾祺
小说讲述了小英子与明海朦朦胧胧的爱情。明海做了四年的小和尚,小英子是明海出家的荸荠庵旁边一户农家人的小女儿。她和明海熟识并情窦初生。
作家笔下描绘的是一个浅浅的故事,用轻轻的语言,呈现出丝丝缕缕的梦,读来曲尽自然,仿佛水的流动,既是安安静静的,同时又是明快的、自然的。用诗和散文的意境编织一副“风俗画”,美若诗经《国风》的情怀。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为美而生,为和谐而存,崛于平淡,以俗为雅,以故为新,正如《受戒》。
初次相遇
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他是十三岁来的。暗示了十七岁的明海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交代了明海是个”出家”人。他出家的地方叫——荸荠庵。
在出家前,明海的舅舅给他相了面相,是符合当和尚的要求的:一要面如朗月,二要声如钟磬,三要聪明记性好。明海在我们心里就有了形象:清秀、声音醇厚、聪明。
后来明海开蒙入学,读了许多书,每天还写一张仿,村里都夸他字写得好。明海是有学问的并且写得一手好字。
小英子第一次见明海是在他准备出家的那天,舅舅带明海来到县城,要渡船去荸荠庵,在河边有一个和明海差不多大的女孩子在船头蹲着剥莲蓬吃。
明海听见有人跟他说话,是那个女孩子。
“是你要到荸荠庵当和尚吗?”
明海点点头。
“当和尚要烧戒疤呕!你不怕?”
明海不知道怎么回答,就含含糊糊地摇了摇头。
“你叫什么?”
“明海。”
“在家的时候?”
“叫明子。”
“明子!我叫小英子!我们是邻居。我家挨着荸荠庵。——给你!”
小英子把吃剩的半个莲蓬扔给明海,他就剥开莲蓬壳,一颗一颗吃起来。
小英子和这片山水一样透着纯净和灵气。美的质朴自然,天性温柔善良,如清水般。她和明海的相遇安排的自然而然。
庙宇里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荸荠庵是明海出家的寺庙,庙宇是烟雾缭绕,神秘,庄严,肃穆么?不是。
荸荠庵的地势很好,在一片高地上,这一带就数这片地势高。大殿东侧有一个小小的六角门,白门绿字刻着一幅对联:一花一世界,三藐三菩提。进门有一个狭长的天井,几块假山石,几盆花,有三间房。
菩提庵里一共有五个和尚。除了明海,另外的四个人分别是老和尚普照,师兄弟三个:仁山、仁海、仁渡。
寺庙里本应该是庄严肃穆的,但这个寺庙里却只有一个坚持吃斋的老和尚普照是守规矩的,可是即便是这样一位长者在过年的时候,他也会破戒。清规戒律是虚妄的,它到底只能约束那些愿意被约束的人们。
当家的仁山(明子的舅舅)爱吃水烟,负责庵里的三本账簿,他不具备当好和尚的三个条件,聪明也是很难说的,因为他打牌老是输。
仁海师父有老婆,两口子很爱干净。仁渡师父打牌常赢,而且身怀绝技,会“飞铙”,会放“花焰口”。
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他们不隐晦自己的情感,更不压抑内心的人性欲望,他们可以娶妻、谈恋爱,还可以杀猪、吃肉。故事看起来似乎有些戏虐,却无不浸透了一种内在的人生欢乐。人的一切生活方式都顺乎自然本性,自由自在,原始纯朴,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的束缚。
汪曾祺懂得会心会意的生活,按照世俗生活的世俗精神来描写庙宇的。他是不批判的,是不谴责的,他更不是憎恨的。因为小说人物身份的独特性,汪曾褀只是带上了些许的戏谑,连讽刺都说不上。汪曾褀说那些人是“正经人”,是戏谑,也是原谅,也是认同,——这是汪曾褀的文学态度,他不把任何普通老百姓人看作“敌人”。
在作者笔下“佛世界”和“俗世界”并不对立,倒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佛世界中有情有义有人味。
世俗里的仙气,人心中的理想国。
明海与小英子的第二次相见,是在荸荠庵的外面,明海拿着铜蜻蜓。他对这个偷鸡的工具产生了好奇,他想试试,可到哪里试呢?来到了庙宇的隔壁,就到了小英子的家门口了。小英子,她同样年轻,她对铜蜻蜓同样好奇,他们的二次相遇多么自然,多么的有童趣,像青梅竹马的样子,生气盎然,洋溢着玩性。
后来明海老是往小英子家里跑。故事的笔端离开了庙宇,来到了真正的世俗场景。那里是一副明丽自然,质朴清新的“风俗画”。
这里的人情是美的,农活繁忙的时候,拍好日期、几家顾一家,轮流转,不收工钱,但是要吃好的。一天六顿,两头见肉,顿顿有酒。干活时,敲着锣鼓,唱着歌,热闹得很。其余时候,各顾各,不显得紧张。
小英子家“像一个小岛,三面都是河……独门独户,岛上只有这一家。
岛上有六棵大桑树,夏天都结大桑椹,三棵结白的,三棵结紫的;一个菜园子,瓜豆蔬菜,四时不缺。
院墙下半截是砖砌的,上半截是泥夯的。大门是桐油油过的,贴着一副万年红的春联:
向阳门第春常在
积善人家庆有余”
汪曾褀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
小英子一家四口和谐欢乐,过着富足的日子。赵大伯是个能干人。他是一个“全把式”、样样精通、身体健壮、人和气。精神得出奇、眼睛清亮亮的、头梳得滑滴滴的、衣服格挣挣的会说话的赵大娘。文文静静、爱美的大英子。四口人日子过得很兴旺。赵大伯是一颗摇钱树,赵大娘是一个聚宝盆。赵大娘不仅会剪吉利的花样子,还会说话,二三十里的人家都来请她:“大娘,好日子是十六,你一定得来!”
而小英子像极了赵大娘。小英子眼睛清亮亮的,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头发滑滴滴的,衣服格挣挣的,一头的好头发,通红的发根,雪白的簪子。
小英子一家人的生活,男耕女织,温饱无虞,洋溢着一种俗世的美。
“赤子之心”近若天然,美若诗经
明海是怎么出现在小英子的家里呢?小英子的姐姐需要画图样,他做好事,给小英子家做义务劳动来了。
明海画了几张,小英子的姐姐喜欢的不得了。明海和小英子一起做针织,一个画花,一个刺绣。
小英子就像个书童,又像个参谋:“画一朵石榴花,花一朵栀子花”。小英子的活泼爽朗一次次触动了明海内心的柔软之处。
他们一起栽秧、薅草、车水、放割稻子、打场看场。看场的时候他们并肩坐在一个石磙子上,听青蛙打鼓,听寒蛇歌唱,看萤火虫飞来飞去,看流星划过……春去秋来,他们的心田里渐渐长出了爱情的苗子。
“扌歪”荸荠,这是小英最爱和明海一起干的活。因为她可以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海的脚。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他身上有一种从来也没有过的感觉,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小脚丫把明海的心搅乱了。一个情窦初开的男孩……天生的羞涩却使他不敢表白,这份朦胧的爱只好在他心里孕育、成熟。
明海与小英子的朦胧爱情是在大自然中发生的。
明海与小英子的爱情,是在不经意中生长出来的。这种纯洁的感情在两人平凡的生活交往中渐渐积淀下来,是一种心灵的默契与依恋。他们之间没有爱这个字,也没有爱的任何形式,有的只是一种情感的流淌,有的只是干活时心灵上相通的顺畅,有的只是相依相随时的亲近。
就在明海和小英子的情感开始升温的时候,汪曾褀静悄悄地又为小说安排了一条线索,明海的受戒。受戒与爱情是矛盾的关系,受戒可能当沙弥尾以后可能当方丈,方丈是不可以结婚的。是冲突的关系,它有可能牵扯到命运、道德、但是故事冲突出现了么?悲剧上演了么。没有。一点影子都没有。汪曾祺真的很柔肠仁慈。
我们还是来看文本吧。这时的明海已经受戒了,小英子划船接他回去,划了一气,小英子说:“你不要当方丈。”“好,不当。”“你也不要当沙弥尾!”“好,不当。”
又划了一气,看见那一片芦苇荡子了。小英子忽然把浆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海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
“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明海眼睛鼓得大大的。
“你说话呀!”
明海说:“嗯。”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明海大声地说:“要!”
“你喊什么!”
明海小小声说:“要——!”
“快点划!”
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
“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苇,噗噜噜噜飞远了。”这个结尾太美了,近乎诗。言已尽而意无穷。用王国维先生的话来说,既是景语,又是情语。
无论外向的小英子,还是内秀的明海,他们都是纯情的,简单的而又诗意的。他们的爱情纯净极了,十分地干净,近乎通透。汪曾祺淡雅平和的语句,让读者无法对这种现象加以抨击批判。
在汪曾祺笔下,明海是聪明的、善良、纯朴的,小英子是天真、美丽、多情的。他们之间朦胧的异性情感,呈现出浪漫的、纯真的色彩,奏出了一曲美的旋律。
◆《受戒》有着一种内在的欢乐,令人想起《诗经》和古代乐府中那些欢快的民歌。这是一首人生的赞歌,赞颂了纯朴健康的人性之美。这里的人与青山绿水间自由翱翔无拘无束,保留了大自然中善良质朴的一部分,又有种至真至纯的人性美。
小说的价值观
《受戒》基本面就一个字,爱。这是人性的需求。
◆小英子和明海的初恋不曾遭遇任何波澜起伏的曲折。他们的爱情仿佛水到渠成。明海和小英子单纯的爱情不牵扯社会内容,原始纯粹,原始而纯粹的情感恰恰就无邪极干净。他们一直呈现自然的生长状态,自然的发展,自然的思想,人性的自然,不扭曲,不做作。一切都是真实自然的。这真实一定又带着善良,所以能保持美好的真实,这就是真+善等于美。
◆抛却时代背景,抛却各种枷锁,汪曾祺用他独特的语言在努力营造一个超乎功利的美好世界,一个世外桃源式的诗情画意的世界。
作为一个文人,描绘在乱世之中“小国寡民”的安逸,富足,祥和,美好,是一种对幸福的向往,对伤害的抵御。
他说:“我的作品的内在情绪是欢乐的。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是我们今天应该快乐。一个作家,有责任给予人们一分快乐,尤其是今天(请不要误会,我并不反对写悲惨的故事)。……我相信我的作品是健康的,是引人向上的,是可以增加人对于生活的信心的,这至少是我的希望。”
在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下,汪曾祺的作品既没有抗战的呼号,也没有启蒙的呐喊,有的是平淡自然,和谐乐观。参透了人世间的种种磨难从现世中提炼出如此纯粹而美好的故事是一种爱的能力,是一种人性的向善。
◆《受戒》中儒释道融和的体现。
一、儒家之“仁爱”“仁”的具体含义即是一种博大的善心。荸荠庵的和尚虽然没有严格遵守佛家的清规戒律,但每个人也是老实本分的靠自己的劳动吃饭。而小英子一家人更是淳朴善良。他们都是有仁德的人,会用爱心去对待人。
二、道家之“自由”在人生论上,“不盈”、“不争”。《受戒》中的人物性格发展不受任何世俗的束缚,都是按照自己的本心,生活得自由而散漫。相对于儒家之注重“善”,道家更多的赋予人格以“真”。追寻着自然、本真的人性。庵赵庄是一处美丽的田园乡村,那里有山有水有庵有美丽风景有淳朴的居民。庙里的和尚生活地自由自在、率性而为,当地的居民也处在一种自然而然的生存状态中。正是在于自然的契合中,人格达到了一种逍遥之境。按道家的看法,人格的旨趣在于尊重自我的个性,并使之得到真实的流露。小英子一家,温馨无忧、恬淡淳朴地生活着,每个人又都有自己的真实性格流露。保存着最为自然的本性。
三、佛,自识本心,强调自性是佛,平常即道。一旦见到自己的真性和本有心灵,我们就了解了终极的实在和得到了智慧。禅宗强调“自心顿现”,只讲“佛性”,以平常心、天然本性为佛性,表现出自在、任命的人生态度。作者笔下的明子和英子之间萌生的朦胧爱情是顺“自然之理”,一切都显得那么平和、和谐、悠美。
《受戒》中融合了儒释道三种思想,既有儒家俗世的“仁”,又有道家精神自由的“本真”还有禅宗的自在的人生态度。入世的生存方式和超然的精神状态融为一体。呈现出一种超脱现实的,和谐之美。
小说的审美情感和创作结构
《受戒》的开头和结尾,恰好是一个精心到毫无痕迹的结构,就像水本身没有“结构”,但流到方池里就变成方的,流到圆池里就成了圆的那么自然。认识从船上开始,小说也从船上结束,水到渠成,斐然成章。
◆人物形象的塑造依托于人物所处的环境
通过地域风情的描写,衬托那种纯朴的民俗。如若没有荸荠庵与庵里和尚生活的介绍,明海的性格就会显得凭空而来,没有小英子那样的家庭气氛,她活泼开朗、会说话的性格便也显得不真实,倘若没有庵赵庄那种不受戒律约束的整体生活背景,小英子与明海之间无拘无束、清纯自然的初恋也就失去了依依托。写三个师父、赵家也是在写明海、小英子。人物形象性格的塑造与其所处的人物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
◆“和谐”是汪曾祺最高的美学境界。也是儒释道的融和。
和谐是什么?平和、冲淡、日常。是正,也是雅。它不偏执,它不狂飙突进。“正”必须处在力学上的平衡点上,刚刚好。不偏不倚。《受戒》满篇都呈现一种和谐宁静如潺潺细流般诗情画意的卷面。
一、直接呈现生活中的和谐。在小说中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小英子和明海——身上保存着最为自然的本性,是由这一带的青山秀水滋养起来的水一般的性情。有着本乎自然的欲望与纯真的情爱,在他们身上似乎找不到忧虑与压抑的身影。小英子一家人的生活,男耕女织,温饱无虞,展现了一种俗世的和谐流动的音符。展开了明丽的田园牧歌式的水乡世俗生活画卷。传达了人与环境自然和谐。
二、创造一种和谐。体现在佛门和世俗的和谐之美。在作家笔下,原本相对的佛俗已经实现了合流,和尚们的空门生活处处充满着人间的烟火气。写出了尘世与佛门之间的融洽,创造了一种和谐之美。
当汪曾褀描写“释”,也就是佛家弟子的时候,他是往俗里下拉的,他是按照世俗来写的,七荤八素。可是,当汪曾褀果真去描绘世俗生活的时候,他又往上提了,他让世俗生活充满了仙气,充满灵动感。他的情感与审美在“平和、冲淡、日常”。
◆《受戒》想说明人是不能受压抑的,应当发掘人身上美的、诗意的东西,肯定人的价值,人性的解放。
像小英子这种乡村女孩,她们感情的发育是非常健康的,没有经过扭曲,她们比较纯,这是思无邪,《诗经》里的境界。不被束缚的思想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这个桃花源中诸多的人物不受清规戒律的约束,其情感表露非常直接而且质朴,他们虽然都是凡夫俗子,却没有任何奸猾、恶意,众多的人物之间的朴素自然的爱意组成了洋溢着生之快乐的生存空间。
作者以一种通达的甚至理想化的态度看待这种生活,没有丝毫的迂腐习气,他塑造的这个空间是诗意的,而又充满了梦幻色彩。“美”和“诗意”一直是汪曾褀的一个“理想国”。
汪曾棋一直强调自己作品的内在情绪是快乐的,他说:“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是我们今天应该快乐。一个作家,有责任给予人们一份快乐。”
《受戒》说不上是大爱,确是小温。使在现实里的人,获得一丝丝温情,如涓涓细流滋润人的心田。告诉我们生活是有爱有诗意的。
参考文献:
[1]汪曾祺.汪曾祺集·受戒.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