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能识字,4岁上小学,8岁入中学,13岁念大学,17岁收到中科院硕博连读录取通知书。
这样的奇迹,如果发生在你的孩子身上,一定乐开花了吧?
作为父母,谁不想自己的孩子被称为“神童”?谁没有“望子*望女成凤”的夙愿?
不过,看了这位神童的故事,想必你会有所改观。毕竟,你的愿望也是孩子的愿望,才不枉费父母和孩子共同的付出。
“神童”的降生
故事的主人公是魏永康,年,他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
父亲魏炳南在抗美援朝中受伤落下残疾,母亲曾雪梅虽生于50年代的农村,却有着当时并不多见的高中学历。
魏炳南残疾后,瘦弱的曾雪梅不仅要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嗷嗷待哺的孩子,还要担负起挣钱养家的重担。
虽然生活艰辛,但曾雪梅却并无怨气。她每天不辞辛劳地讨生计,照顾丈夫和孩子的起居,却依然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
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从那时起,曾雪梅就特别崇拜科学家。
儿子魏永康的出生,无疑为她的人生带来希望,她希望儿子将来也能成为科学家。
魏永康两三个月时,曾雪梅就开始教他识字,为他念唐诗。尽管那时的魏永康还不会说话,但母亲对他的早期教育还是取得不错的效果。
两岁时,魏永康就成了识千字,甚至能够按照平仄韵律造短句,写日记的“神童”。
魏永康超乎寻常的接受能力,让曾雪梅决定让他提前入学。于是,年仅4岁的魏永康开始上小学。
虽然这个天才少年令老师们都惊叹不已,但年龄过小的他,却交不到一个朋友。
小学只读了二年级和六年级的他,还没体验过童年的滋味,就成了一名初中生。
升入初中的魏永康只有8岁,为了有人照顾他的生活,魏永康就读的华容一中破例安排曾雪梅陪读。
年,13岁的魏永康参加高考。尽管发挥失常,他还是以分的成绩考入湖南湘潭大学。
因为家境贫穷,曾雪梅拿不出儿子念大学的学费,还是由单位领导和同事捐款才得以按时入学。
儿子一次又一次的创造奇迹,这不仅让周围人投来惊讶的目光,也让曾雪梅感到十分骄傲。
事实证明,她的苦心没有白费。她一手为儿子打造的科学梦,也正在朝着她规划的轨迹靠近。
年对曾雪梅和魏永康来说,是欣喜若狂的一年。
这一年里,17岁的魏永康接连获得学校奖学金。更重要的是,他收到来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录取通知书。
当然,这也是魏永康第一次离开母亲,独自生活的开始。
在华容县,有人不知道县委书记的名字,但绝对没人会不知魏永康的大名。
可见,魏永康在当地的影响力。可就是这样一个人人皆知的神童,却在3年后,从天上跌落到谷底。
“神童”的反叛
年夏天,魏永康突然收到中科院的劝退书。理由很简单:生活自理能力差,不适应中科院的知识结构。
回到家后,魏永康被曾雪梅送到姨妈家,曾雪梅自己则每日躲在屋里以泪洗面。
那段时间,曾雪梅不敢出门,她觉得没脸见人,她无法接受人们不一样的目光。在她看来,那是对自己的一种蔑视。
那么,屡次创造奇迹的魏永康,为何从“神童”变成劝退学生呢?20岁的他又为何连生活都不能自理?
这一点,魏永康对母亲是有怨言的。他认为,这一切都是母亲曾雪梅造成的。
在魏永康的记忆里,母亲总是把他关在屋里看书,从不允许他出去玩。每当女生打来电话,母亲也都说他不在家。
上大学时,陪读的母亲发现有女生找魏永康玩,二话不说将他骂了一顿,并告诉他:“美女是*蛇,会把你拖下水。”
魏永康虽是当地名人,但却没朋友。魏家门前,也永远是冷清的。
母亲从不让魏永康做家务,为了让他专心读书,她把所有家务都包了。
洗衣,做饭,端饭,洗澡,洗脸这些很基本的生活技能,魏永康都不具备。
甚至到了高中,母亲还亲自喂饭给他吃。从小学到大学,魏永康每次入学,母亲都要充当陪读角色。
有一次,在屋里看书的魏永康被父亲叫去拿碗筷。结果曾雪梅立马呵斥丈夫:“永康的手是用来握笔杆的,不是给你当奴隶的!”
父亲认为做家务也是对孩子好,两人为此吵了一架,父亲拗不过母亲,最终投降。
魏永康天资聪颖,但他也有自己的爱好。除了教科书以外,魏永康最喜欢看有关文革的书籍。
可母亲发现了,立马将书夺去一把撕掉,还指责儿子不应该看这些没用的书。
为此,恼怒不已的魏永康特意跑到书店买了一堆医学书籍,并找到有关精神病的相关介绍,然后带回家打开摆好。
他对母亲说:“这些书最适合您看了。”这是魏永康对母亲的反抗,可母亲却不以为然。
曾雪梅在采访中曾说:“只要是为儿子好,叫我死我都愿意。”然而,她从未想过,她所谓的为儿子好,是不是儿子心里认为的好?
“神童”的觉醒和母亲的反思
到了中科院,没了母亲为自己打理生活。魏永康突然变得不知所措。
生活中的他,走到哪里都不忘看书,从不与人交流,也不懂得如何与人沟通。
大冬天,他拖鞋就出门,被人视作“怪物”也毫无察觉。
甚至,魏永康很少拿笔写字,这对写论文,做研究都是很不利的。加上不与教授沟通,魏永康最终被劝退回家。
“神童”跌落谷底,妈妈自然就成为外界议论和责备的对象。
被劝退的第二年,魏永康突然离家出走,他带着积攒下的多块钱,39天里走完10多个城市,那是他生平第一次独自走这么远的路。
或许是上天不忍辜负他的才华,经过一番波折后,魏永康和曾雪梅再次看到希望。
年8月,远在上海的邢教授邀请魏永康去读他的研究生。母亲不放心,坚持要送儿子到上海。
但这一次,魏永康坚决不让母亲送,并威胁母亲:“如果你非要送我去,那这个研究生我就不读了。”
听了儿子这番话,母亲表面妥协,但还是忍不住偷偷买票跟了去。
列车到达苏州时,躲在火车厕所的曾雪梅才发现,魏永康已经中途下车并换乘别的列车去了上海。
到了上海后,魏永康很少给家里打电话,也叮嘱母亲没事不要打电话给他。
魏永康的事迹,让他的小学老师张锦平印象深刻。为帮助魏永康尽快融入到人群中,学会生活。
张锦平开始有意锻炼他,比如与大家吃饭时要记得打招呼,家有来客时,要为客人夹菜劝酒,盛饭倒茶等。
在上海,魏永康不仅在生活和学习中得到很多人的帮助,还收获了爱情。
成家后,魏永康很快有了儿子。每当休息日,他都会同妻子一起做家务,和妻儿一同散步。
虽然成了家,也有了工作。但魏永康没放弃过做科学家的梦想。
年初,他考取北京工业大学生物物理专业研究生,并继续深造学习。
后记:
从天上到人间,魏永康的经历给了天下父母一记响亮的耳光,其中也折射出中国教育理念的弊端。
“望子*”是目标,“成王败寇”是标准,“死记硬背”是方法,“不断施压”是手段。美其名曰“压力即动力”。
至于孩子是否真实,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乐,很少有人去想。
我们常常有一个误解,把学习文化知识的成果,视作孩子优秀的的唯一标准,却忽视了孩子从出生起,就是一张白纸。
如何生活,如何沟通,如何勇敢自信,如何爱和懂得,都需要学习。而这些,却最容易被我们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