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略大参考,作者
秦安娜、张二毛,编辑
秦安娜
01
经纬中国创始合伙人张颖,近日发了一条微博(目前已删),讲吃苦:
吃苦不是受穷、也不是受累。大多数人对吃苦的含义理解得太肤浅了。
吃苦的本质是长时间为了一件事情聚焦的能力,以及为了长时间聚焦做一件事情的过程中,所放弃的娱乐、社交、消费等正常生活,以及这个过程中所忍受的孤独和不被理解。本质是一种自控能力,自制能力和坚持能力,以及深度思考。
穷根本不是吃苦。穷就是穷。多数人的因穷而苦,只是为他自己的游移、愚昧、偏狭、盲从承受的必然代价而已。
事实上,靠自己成功的富人,往往远比穷人更能吃苦,否则他就不能靠自己白手起家。
你会发现他富了以后做事情还是比你勤奋,还是比你能忍受孤独,还是比你更有理想。
这才是吃苦。
张颖的话其实是“美国梦”的衍生鸡汤版本,即一个人通过个体努力就能走向成功。
这也是广为流传的财富传说的通用模板,个体通过自身努力和时代机遇实现成功,成就一桩桩财富传说。从李嘉诚到王兴、张一鸣等互联网新贵们,大都是这样的模板。
但这些传说背后,也让人们找到了责备穷人的借口。回到张颖的上述言论,它核心的逻辑,是穷人不配吃苦。
因为穷是结果,是你不能长时间聚焦在做一件事情的结果,是你游移、愚昧、偏狭、盲从的代价。张颖不通人情的逻辑决定了冷酷无情的判断:穷是不能吃苦所导致的结果。
可是在现实社会中,穷是很常见的初始条件,是个体要花费很大力气去改变的初始设置。
年,服装品牌G的创始人——香港百亿富豪田北辰,受邀参加一档类似于《变形记》的电视节目——《穷富翁大作战》,旨在把亿万富豪扔进穷人堆里,看看富豪能不能有逆袭的办法。
节目开始,田北辰和张颖的想法一样,觉得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没有计划、不上进、懒惰、不学习、不思考。他信心满满的说:奋斗改变人生,香港是自由的市场,这里会淘汰很多弱者,只要你有斗志,弱者也会变强者。
当时田北辰被安排去当清洁工:6:15开始工作,工作时间九小时,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这么忙碌的工作,一天只有50元港币的薪金,而香港的物价,一个三明治就要卖到15元,到了晚上下班时,其他同事还要上夜班加班,田北辰回到自己两三平米的出租屋里,就是这样一个没有窗户没有厕所的出租屋,每个月还要两三千元的房租。
为期一周的体验期,他只坚持了天。想法也发生了度的大转变,最痛感悟是:底层真的是努力也翻不了身。
无论你想做什么,只要你努力工作,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就一定能实现目标,这种上个世纪的鸡汤,已经鸡不了现在的穷人了。田北辰留下了两句话“斗志无法改变命运”,“即使是富豪也改变不了基层的现状”。
对于一位穷人来说,脱贫致富是需要万事俱备的。需要有合理的起薪、晋升的机会、清晰的目标、强烈的斗志,没有巨额债务、疾病或者*瘾缠身,还要有支持你发展的家庭,品行端正的朋友,以及“贵人”的赏识和提携。
这一系列条件缺一不可,否则麻烦就会接踵而来,因为贫穷就意味着你无法保护自己。你的试错成本被压缩的极低。
0
“谈吃苦”很符合张颖一贯的操作。他是相信努力改变命运的,至少从他的人生经历中,能够看到“逆袭”的痕迹。
80年代,张颖全家搬到了美国。初到美国时的一家人蜷缩在距离海边不远的地库里,那里潮湿逼仄,薄薄门板甚至阻断不了外面的咳嗽声,依靠爸爸去饭店洗碗,妈妈在成衣厂测衣聊以谋生。张颖一路上着野鸡学校,在学校里因为移民身份被霸凌——“如何能避免少挨打”成为了少年时期的生存课题。
他对商业的认知来自一位朋友的父亲,一位美籍的菲律宾首富。朋友的父亲正值创业成功的爆发阶段,财富大幅度增值,有了自己的私人飞机。
这给了他很大的刺激:一直以来,改善家人的生活条件是他前进的动力,“私人飞机”无疑成为促使他转行最迅猛的一剂药,于是这位本科学医的学生,在硕士的专业选择上跨行了生物科技和商学。
工作后加入投行,“老好人”的性格让他工作得十分煎熬,甚至于要依靠躲在厕所里来躲避掉一些不属于他的工作,“被人欺负的很惨”。
尝尽艰辛的张颖确实有资历谈吃苦。当然,在以过来人的立场上给创业者煨鸡汤的道路上,他也是一点没客气。
在投资人圈子里,张颖是特别的存在,他喜欢开摩托车到处跑,带着荒野奇侠的酷感,讲话的时候会夹杂一两句“国骂”,显得很真性情,他也很少讲自己的成功经验,更愿意说“顺势而为”,以及很客气地提到自己的成功项目,主要归功于“运气”。
这是有些谦虚的说法,但不可否认的是张颖很喜欢讲自己从野鸡学校一路逆袭的经历。这确实是他同一众清北以及美国常青藤大学毕业的投资人相比不同的地方,他的逆袭带有“梦想感”。
这也让他煨养的张氏鸡汤,有了受众。饿了么的创始人张旭豪曾说「我看了他微博很多年。一定程度上,我是一个被他价值观影响的人。」
然而,逆袭本就是因为稀少,才显得有价值。千千万万人有千千万万个梦想,真正能够实现梦想的人,往往就是在众多周而复始的失败中,罕有的那么一次例外。
张颖将这种少概率的事件提炼出来,赋予价值,浓缩为「多数人的因穷而苦,只是为他自己的游移、愚昧、偏狭、盲从承受的必然代价而已」的感悟,便带有高高在上的俯视感以及选择性观察的有色眼镜。
张颖抛出的吃苦说,本质是“唯成功论”,传递的是守旧且无聊的成功人士和普通人士的“二元人生论”,推崇的依然是只有成功的人生值得被记录的*鸡汤。
而张颖的逆袭,也并不完全是一清二白的纯吃苦。张颖穷过,但当医生的爸爸和清华毕业的妈妈,起码让他在眼界上就超越了抽旱烟的父亲和纺袜头的母亲,首富之子的朋友在商业上的帮助,也一定比村里只能带着翻墙的狗剩哥哥强。
张颖没有见识过真正的穷。
美国作家戴维.希普勒在纪实文学《穷忙》里面提到一个美国普通家庭,因贫穷所造成的连锁反应:
住在破旧的公寓里会令孩子哮喘加重,于是家长就要叫救护车,然后他们会付不起医药费,信用记录就此被抹黑,于是他们的汽车贷款利率就要大幅提高,只好买一辆不好使的二手车,因此这位母亲无法准时上班,晋升机会和赚钱能力也因此受挫,于是她只好窝在一间破烂的房子里。
对于中产阶级来说,加班没时间陪孩子,可以雇人完成,身体微恙,可以选择休假或者停止工作。这些是都不是能够危及他们自身饭碗的大问题。
但是穷人不行,一天不工作,他们的生活,就难以为继。
03
贫穷总是带有原罪的气息,用《我不是药神》的经典语录来概括,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穷病。
身为穷人的代价,很多人都看不到。
首先是生存成本。
穷人是一个缩略的称呼,如果更形象地描述,他们大概会是这样一群人:收入微薄,生活水平不高、鲜有存款、缺少社会保障和医疗服务,不安稳的生活环境、住不进配套设施好的社区。
他们的下一代可能面临这样的问题:难以进入好学校,甚至可能成为留守儿童,身处容易遭遇性侵的环境,只有闭塞的信息获取渠道,前程没有保障。
贫穷甚至会打破国界的区别。在这个星球的多数地方,贫穷都是相似的。
韩国纪录片EBS《学习的背叛》拍摄了如炼狱般的韩国高考,来自小地方的学生天然输在了起跑线上——“同学们都知道,房价越高的地方,越容易考上名校。”甚至所有的学生都知道,“机会平等”是一句扯淡的话。这些学生拼命地做题,写不动了就把皮筋绑在手腕上,依靠手腕的力量继续写,但上岸者依然寥寥。
其次是经济成本,穷是很费钱的。
在现实社会中,一个穷人没有储蓄,还要经受各种诱惑的反复磨炼。如今,各家互联网企业的APP,都在争先恐后地向用户推送一类消息:要不要借钱?
中产们可能会对这样的推送嗤之以鼻,但真正缺钱的人,会心动。当他们因为掏不出1块钱的住院押金而焦虑时,任何一笔能借到的钱,都是久旱之中的甘露——即使这甘露,有*。
借钱,是上瘾的。一位互联网金融运营人员曾经统计自己平台的平均复购数:6次。也就是说,只要你注册了,大概率会借钱6次,才会收手。
然而,讽刺的是,这些被大数据盯上的贷款用户,是被讽刺为物质欲望强过经济水平的人,是被电话轰炸追讨的对象,而那些提供潘多拉魔盒的互联网企业呢,用“市场行为”这样的体面称呼,就掩盖了其中的暴利本质。
昆仑万维董事长周亚辉在趣店上市时,曾经兴冲冲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