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直被尊称为“孔圣人”,在很多人心里他是唯一的圣人,但实际上,在明朝时也出现了一位“圣人”,就是王阳明。
王阳明幼时就对老师说:“读书应该是为了做圣贤。”此后,这句话就成了王阳明的人生目标。36岁,因为在官场上得罪宦官刘瑾,被贬到“蛮荒之地”的龙场。因为这里经济落后,起初连住的房子都没有,但王阳明没有嫌弃,而是选择住石洞,睡石棺。之后,经历重重磨难的王阳明在龙场成功悟道,后来人们称之为“龙场悟道”。
此后,王阳明对人生有了更深层的感悟:真正聪明的人,一辈子“三不问”,庸人感叹:知道的太晚。
不问过去未来
王阳明:“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对于那些已经过去的,或者遥不可及的未来的事,想也没有用,只是为自己增加烦恼而已,还不如彻底放下心来,专注于眼前的事情。
王阳明在对心学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太多的欲望,正是心中的诸多欲望,才导致了人们无法与当下的事物建立最单纯的关系。只有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欲望,才能摆脱过去和未来的束缚,着眼于当下。
不问结果
曾国藩说:“但问耕耘,莫问收获。”当你把过程做好了,就不要再去管结果了,即便结果不如意,也无法改变,只要问心无愧就好。
王阳明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想要成功,就必须下足了功夫,但有时候即便很努力,成功也不是必然。努力更重要的是为了获得进步,哪怕只有一点点,只要坚持下去,终有一天会迎来成功。
不问人心
王阳明自己就是研究“心学”的,所以他告诫人们:“人心,则杂于人而危矣,伪之端矣。”
人心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想要实现人生的成功有时候很简单,但心就没那么容易了。对于人心,不要太过执着,执着过了头,受伤的还是我们自己。
人生在世,有时候糊涂一点未尝不是好事。不问人心,做好自己,相信时间最后留下的,都是真心的人。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如果你还想学习更多的王阳明心学升华自己的内心,那就可以来看看《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这本书,书中从“心即是理”的人生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以及“致良知”的修养学说,这三部分探讨了人生哲学,相信凭借对前人思想精华的学习,不断追寻内心的强大力量,相信我们终有一天也能创造出不凡的成就。
读王阳明心学,不苛求你记住,也不苛求你全部理解,因为圣贤所要求的是让你通过读书而使自己心体光明。相信凭借追寻内心的强大力量,我们终有一天也能自然而然地创造出伟大成就。
点击上方商品卡,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