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没有心机的人,往往祸患不断,人生下半
TUhjnbcbe - 2022/11/13 19:24:00

初读王阳明,还是在大学时代。对王阳明的心学也仅仅是停留在龙场悟道,格物致知等一些“传奇”的故事层面。

步入职场多年,回头再次阅读,却发现原来我们生活中很多的问题,王阳明早就点到了,而且还给出了他的见解和策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如果你要问到底哪本书能够最大程度地帮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我首推《王阳明心学》。

从大学毕业至今,几乎每年都会听到很多人在谈职业危机,中年危机,有些人的确是现实的压力导致的,但更多的人只是一种随大流的行为。因为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我们会考试拿高分,但在面对残酷的现实时,多数人都会选择随大流。

其实说白了就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过度依赖父母的经验,而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父母那个年代的经验根本不适用当下的环境。用固定的模式和做决策的方法来应对不确定的未来,根本行不通。

在王阳明看来,人生不过3重奏而已,接下来咱们一起来学习下王阳明的心学。

1、心即是理的人生论

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是心学说的基本观点。

这种理论学说好像跟我们现代人并没有什么联系,但实际上如果你真的抛开功利性的阅读,才能够发现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能够在这里找到答案。因为王阳明的精力放在当下也仍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年,王阳明因法对宦官刘瑾,被贬到贵州的龙场,这在当时相当于原始森林一般,从朝廷重要官员到流放,这种心理落差足以打垮多数人。王阳明也不例外,他曾一度消极度日,但却在此种情形下看清了世事,顿悟人生哲理。

这才有了龙场悟道的美谈。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低谷,碰到糟心事。但心态的不同将会导致整个人生轨迹的天壤之别。

人这辈子,最容易战胜的人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

如果你能在心中充满辨别是非的良知,不需求外物,心学便开始在你的身体里生根发芽。

2、知行合一的认知论

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

在《传习录》中有这样一段话:“一节之知,即全体之知,全体之知,即一节之知”。

直白地说就是在这个浑然一体的世界中,没有内和外地分别,没有心和物的分别,没有部分和整体的分别,当然也没有知和行的分别——一念发动处,便是知的全体,也是行的全体。

这样的见解跟美国人本主义马斯洛提出的一个“存在性认知”的命题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存在性认知,是指人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获得的一种新的认知能力。马斯洛认为,这是一种本质性的认识。

在我们现代生活中,有些人要么有知无行,要么有行无知。导致工作与生活无法形成一个整体。

王阳明说起心动念就是“行”,并不意味着“行”就只有起心动念。

如果你从未通过与外界的互动体现你的价值观,那就意味着你的意义世界不曾建立起来,因而这样的“知”就是“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的;而如果你没有赋予你的存在和世界以自己认同的意义,你的行为就没有意义和目的,因而这样的“行”就是“懵懵懂懂、任意去做”的。

上面这段话值得我们打印出来贴到墙上,时刻警醒自己。

3、致良知的修养学说

通过主体意识达到自我道德的修养,这是王阳明心学的主要核心。

外界的浮躁和不稳定时时刻刻敲击着每一个年轻人,没有自我意识和自我道德修养的人大概率会把生活变成了一场秀。外界喜欢什么,他们就去改变自己成为什么。

为了迎合大众,不惜丢失了本我,甚至连基本的自我意识都没有了。

一谈到“致良知”、“自我修养”这样的词,不少人都会觉得学这个干啥啊,学习这些不能让自己买房、买车、娶媳妇,还不如打打游戏,刷刷手机来得痛快,所以也就导致了很多年轻人本该奋斗的年龄却过上了退休大叔的生活。

王阳明的心学虽然已经提出了多年,但依然对世人影响很大。即便是日本的“经营之神”稻盛和夫也非常推崇王阳明,他的不少企业管理的思想都来自于王阳明的学说。

很多人之所以做不成事,不是因为智商不行,而是用心不够。一个人一旦打心底里开始排斥某件事情,他便开始向外求,求助父母,求助朋友,甚至求助同事,而这种向外求的方式方法,就说明了他内心不够坚定。

王阳明认为,外在事物是无穷无尽的,一直去追求外在事物只会让自己迷失在纷繁错乱的事物表象之中,最终迷失自我。

王阳明心学京东¥购买已下架

王阳明心学告诉我们的最大真相,是我们根本没看到世界的真相。每个人与世间之间,都不自觉地隔着一堵墙,这堵墙,就是妄想,就是每个人的“自认为”“自我好恶”。

如果你感觉生活不顺利,生活得很压抑,真心推荐你入手一套王阳明心学,通读一遍,你会大有所获,你的生活也会因此大不同!

1
查看完整版本: 没有心机的人,往往祸患不断,人生下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