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世上再无祝先生
TUhjnbcbe - 2022/11/1 20:35:00

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祝总斌先生,因病于年7月8日凌晨2点17医院逝世,享年92岁。今天,师生汇聚昌平九里山公墓,一同送别这位“材不材斋”中的真君子。先生千古,懿德长存。

祝总斌先生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潜心治学,笔耕不辍,和周一良、田余庆并称魏晋南北史学界三驾马车。在长达6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课堂教学与学生培养中,开设的多门课程深受学生欢迎。祝先生注重择人而教,因材施教,对于每一个真心热爱历史的学生,他都给予全力帮助。如今,祝总斌的许多学生都已成为当今中国古代史领域的重量级学者,活跃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与研究的第一线。

祝总斌先生一生教书育人、提携晚辈,受师生爱戴;治学严谨、成果丰硕,令后学敬仰;淡泊名利、谦逊包容,为学人楷模。虽然,祝先生离开了我们,但他所留下的研究成果和学者风骨,将继续福泽后人,指引着后世的学者继续向前。

“材不材斋”中的祝总斌先生(年)

1.没能等到这一天

祝总斌的《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是中国古代史学生不可不读的经典著作,也影响了后生的学术研究兴趣。北大历史学系陈苏镇教授读后深受启发,最终写成《从未央宫到洛阳宫——两汉魏晋宫禁制度考论》一书,即将付梓。原想拿到样书后去向祝总斌汇报这项成果,遗憾的是,没能等到这一天。

对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学生来说,祝总斌的《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是不可不读的经典著作。他曾在此书中提出,当时的皇宫有“宫中”和“禁中”(或称“省中”)两个区域,并以此为背景讨论了“门下省”的形成和发展。

祝先生的这一研究启发了北大历史学系陈苏镇教授,后者随之开始留意宫禁制度问题。在读《汉书·王莽传》,看到王莽居摄时曾享受皇帝待遇,“庐为摄省,府为摄殿,第为摄宫”,便马上意识到,这可能意味着当时皇宫中除了“宫中”和“禁中”之外,还存在一个被称作“殿中”的区域。陈苏镇向祝先生汇报了这个想法,祝总斌耐心听完,当即夸赞陈苏镇所提出的问题很重要,鼓励他在自己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皇宫的内部格局和宫中机构的空间关系加以研究,做出全新的解释,甚至建议陈苏镇的博士论文选题研究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宫禁制度。

祝总斌与陈苏镇

十年前,待陈苏镇在汉代*治文化方面的研究告一段落,便着手潜心研究祝总斌交给自己的任务。功夫不负有心人,《从未央宫到洛阳宫——两汉魏晋宫禁制度考论》一书将由三联书店于近日出版。遗憾的是,播下这颗研究种子的人,没能看到生根发芽这一天。

2.“没有新见就不要写文章”

学术对祝总斌来讲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种希望,也照亮着后辈学者安心踏实做自己、敬畏严谨做学术。

在北大历史学系博士生李屹轩的桌上,始终备着祝总斌所著的《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虽然祝先生大部分文章的结论、观点他早就很熟悉了,但遇到思路卡壳的时候,还是会想拿出来看看祝总斌是怎样论证类似问题的。“得知讣告的那天,写论文的时候我还翻阅了祝先生的书。”

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

祝总斌的文章有其独特的风格,经常设问自答,论证的逻辑环环相扣,读起来犹如看老吏断狱、办成铁案。在《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祝先生不受旧说束缚,一切从史料出发,认真细致地研究史料,实事求是,得出了很多新的见解。他对很多问题的解释,往往从技术层面或者说实际操作层面来进行。祝总斌这一本书,既有俯瞰二千多年的观察,又有细致入微的史料细节考据,是宏观、微观紧密结合的产物。

祝总斌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他常说:

没有新见就不要写文章。叙述性的、介绍性的文字可以写成书,写成教材,但写文章就不行了,写文章一定要有自己的新见,一定是深入研究某个问题的成果,没有新见就不能算是研究成果。叙述性的、介绍性的文章也不能说毫无贡献,但是价值不大。毕竟实质性的话别人已经说过了,你再说一遍,无论说得多么好、多么光鲜,也还不是你的创见,能有多大意义呢?

祝总斌发表的学术文章,篇篇都有新见,篇篇都是高质量。不仅如此,他还主动要求阅读研究生们本科时期写作的文章,以便引导研究生发表新见而不是叙述性地重述他人的研究成果。

祝总斌的研究方法是致密的。现代很多人通常会瞧不起考据,考据这一方法也容易流于饾饤之学,看上去好像就是一个小的块。但是祝先生研究问题始终坚持论从史出,从史料解读考证入手,先在史实层面有所发现和突破,然后分析归纳,故常能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他的考据是致密的,能够构成大厦,他有对历史问题的宏观视野,又

1
查看完整版本: 世上再无祝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