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走出思维泥潭
TUhjnbcbe - 2022/10/28 11:55:00

书籍推荐语:

你有没有被“认知框架”蒙住双眼的时候?

《走出思维泥潭》介绍了“泥潭之猪”(PIGInMuD)六步创新法,不仅让我们意识到那些刻板的认知框架,还给出了创新思维的训练模式。用对了方法,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创造力,为美好生活增砖添瓦。读完本书,你将获得:

产生新创意的六个步骤;什么是真正的接纳和积极;如何锻炼你的创新性思维。

正文:

这是一本我希望自己在上大学的时候就读过的书,叫作《走出思维泥潭》。

但是很可惜,我当时没读过这本书。所以我在读大学的时候,凡是遇到科研问题,都比较挠头。我们还问老师说应该写成什么结构,老师说首先要会写文献综述。好多像我一样不会写论文的学生,会把文献综述写得特别特别地长。因为这样做,字数就凑够了。实际上真的是浪费了很多时间。

这本书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如何激发科学创新当中的奇思妙想。假如大学生或者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能够读一读这本书,那么对于我们在生活中用创意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去发现很多新的规律、去突破很多过去的范式,都会有巨大的帮助。

这本书是美国科学院的一位院士写的。它的译者是中科院空间所的赵*博士,审校的人是丁奎岭院士,他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常务副校长。白春礼院士还专门为这本书做了推荐,可见它的重要性。

我读完这本书以后最大的感受,是它综合了我过去想讲的两本非常重要的书的观点。一本是托马斯·库恩写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另一本是我经常提到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两本书我都很想讲,但因为它们的内容都太专业、太难,所以我一直犹豫要不要讲,后来就没有讲。

结果这本书正好把这两本书里的精华部分,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了一起。所以你读完了这本书以后,相当于了解了科学革命的范式结构,也了解了隐喻对我们整个思维方式的影响和局限。

如果想要研究创新,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个叫作“认知框架”的东西。什么叫认知框架呢?我之前讲过一本书叫《世界观》。这本书告诉我们,人类过去是“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当我们生活在“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之下,我们的认知框架就是“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天上的部分都是完美的。所有完美的东西,都是按照正圆形的轨道在运转的”。如果在那个时候,有人离经叛道地提出来说:“不对,地球不是中心,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那么这个人可能会被烧死,这就是认知框架对我们产生的影响。

认知框架中一个重要的词叫“范式”。什么是范式呢?范式是一系列紧密相连的预期。当我们对很多事情有了范式以后,即使不做更多关于细节的讨论,我们也能够在这些事情上达成一致,得出一个相同的结果。

拥有范式的好处是什么呢?比如我们都学过牛顿力学,那么你只需要说“那是一个杠杆”这句话,对方就会明白你说的是什么意思。但假如没有这套范式,那你想要解释为什么压水机能够把水从地底下压出来,就得解释半天。这就是范式的好处。范式可以提高效率,它可以形成科学界的预期和公众的预期。

但是范式也有它的问题。就是一旦形成了一定的范式以后,它就会很难被打破。当你陷入一个范式当中而不自知的时候,就形成了我们固化的思维。

范式的特点有三个。第一个就是认知框架不是永恒的,它会随着时间和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没有一个认知框架确定了以后就不能动了。假如它不动了,就意味着我们找到了真理。当我们找到绝对真理的时候,认知框架可能是一个不动的东西,但问题是没有这样的机会。

范式的第二个特点,是打破它会激起一个人强烈的情绪波动。一旦你要去挑战一些人的认知框架和范式,就会激起他们情绪上的强烈波动。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说,我现在觉得应该拆掉城市里所有的红绿灯。当你说出这么一句话的时候,你会发现所有人的眼睛都瞪直了。大家会说:“啊!开玩笑!那不就乱成一锅粥了吗?”

所以说,范式的第二个特点很有意思,就是只要你打破它,就会引起人们强烈的情绪波动,像布鲁诺这样的人会被烧死,伽利略会被判终身监禁,就是因为这个道理。范式是一个逻辑和情感的混合体。我们不要觉得范式出现在科学领域当中,我们就认为它是一个逻辑的名词,它其实是逻辑和情感的混合体。一旦你接纳了一个范式,就很难接纳新的东西。

范式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具有约束性。当你有了这么一套范式,你思考问题的时候就会被约束住。当你看到地球上的东西,你都认为是重力把它们压在那里。这是因为你接受了牛顿力学体系,你才会相信有重力的存在。但如果你的范式能够被突破,不接受牛顿力学的这套框架,而是换了爱因斯坦的框架,你就会发现是巨大的质量所造成的周围时空的扭曲,才使得我们待在这个地方。你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就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范式。

那么,怎么去打破这些范式所造成的框架呢?比如,脑筋急转弯就是一个特别好的打破范式的练习。这本书里说,汤姆和珍妮躺在地上已经死亡,周围有很多碎玻璃渣,还有一摊摊的水。这时候问你,他们是怎么死的。你要让我们想,我们马上会想到一个福尔摩斯探案的现场。汤姆和珍妮两个人躺在那里,玻璃渣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有水?是不是用冰做的凶器?

答案是汤姆和珍妮是两条鱼。因为这两条鱼的玻璃缸打碎了,所以它们躺在那儿。如果你的范式当中认定了所有关于谋杀、关于死亡,或者有一个名字的都应该是人,那你就会往福尔摩斯的方向想。但如果你能够打破这个范式,想到它们说不定也是鱼,这件事情就简单多了。所以我们小时候经常玩的脑筋急转弯,其实就是打破框架的一个练习和游戏。

打破框架的具体办法是什么呢?第一个叫作提高对当前认知框架的认识。如果你意识不到自己有认知框架,你就不会想到要打破它。每当你听到那些奇怪的论调、那些离经叛道的建议,你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人疯了。这就是你没有意识到你有认知框架。

第二个,叫作考虑当前认知框架的结果。也就是考虑,如果保持当前这个认知框架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会不会造成很多伤害,会不会有问题。

第三步,设计一个新的认知框架。

第四步,重新考虑新的认知框架的利弊。

举一个例子,比如在年以前,一个病人被送到了病房里边,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阶段,没有人说不应该抢救。医院就是救人的地方,所以医生也不会顾及患者个人的要求,就是给患者插管子,各式各样的呼吸机全都用上,把他放在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里很长时间。

但是后来就有人提出了一个新的框架,他说我们这样做到底是为了谁的福利?如果你说是为了这个人的福利,那么这个人现在需要的是安静地走,因为他的生命已经走到尽头了。但是如果你认为“是个生命就应该一直挽留”,那么你就会在他身上做这么多治疗,不顾他其实很痛苦。

后来人们就说,我们要换一套认知框架,我们能不能考虑那个病人的需要,想一想什么是对那个病人更好的做法。然后人们开始倡导“姑息疗法”。姑息疗法就是你可以不用那么多破坏性的、伤害性的方法,你可以让病人更舒服一点地接受治疗,减少他的痛苦,可以让他安心离开。这就是不同的思维方式所带来的不同的结果。

所以爱因斯坦说过很重要的一句话,他说:“在引起问题的框架内的思考,将永远无法解决问题本身。”也就是说,思考的出发点是带来问题的原因。你希望通过使劲地思考,通过多增加点资源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不对的,我们得改变自己思考一件事情的出发点,换一套新的范式和框架,才有可能重新解决这些问题。这是这本书的第一部分,让我们了解了什么叫作框架和范式。

接下来我们要了解隐喻的重要性。隐喻是一种语言,而这种语言一旦跟认知框架相结合,将发挥出巨大的威力。我们生活中会出现很多隐喻,比如“癌症是我们的敌人”就是一个隐喻。当你说“癌症是我们的敌人”的时候,你对待癌症的态度是什么呢?那不就是战斗吗?战斗就是要牺牲,就是要有英雄。化疗和放疗这些治疗方式,会让你的身体承受很大痛苦,但也要去做,因为你要勇敢,你要跟它作战。所以当你用“敌人”来隐喻癌症的时候,这是一套不同的哲学。

后来有医生提出,说我们可不可以认为“癌症是我们的邻居”,就是把癌症当作一个不太喜欢的、令人讨厌的邻居,但是它就是得跟我们长期共存。所以你就会做好跟这个邻居长期共存的准备,你就需要去观察它、了解它,减少跟它的摩擦,希望与它共同存续的时间越长越好。这就是关于癌症的两种完全不同的隐喻。隐喻能够大力地影响我们的思想,它对我们的束缚作用非常大。

隐喻可以分成哪几类呢?第一类叫结构隐喻,就是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你把一个不太好理解的东西变得具体化,这个叫作结构隐喻。比如什么是时间?“时间就是金钱。”当你把时间视作金钱的时候,你可以想象一下你对于时间的态度:它是可以计算的,它是可以分割的,它是可以交换的,它是可以衡量产出的……所以你会想办法珍惜时间,想办法去做更多有创造力并能够赚钱的事。所以这种不同的隐喻,代表着我们对于事物的不同看法。第一种叫结构隐喻,就是把抽象的事物,用一个具体的东西呈现出来。

第二个叫作方位隐喻。方位隐喻在各国的语言当中都有。比如别人骂你“你飘了”,飘了就表示方位,意思是你往上走了。这就是方位带来的隐喻。再比如“我们要努力向上”,“努力向上”的意思就是通过努力不断地获取成功,不断地往上面这个方向走。还有“我最近的情绪很down”,也就是说情绪很低落,这些都是方向。我们可以将空间维度和抽象概念相结合,把本来不理解的这些抽象概念,通过这些方位把它明确化。

还有一种叫作本体隐喻。本体隐喻是我们将经历描绘为物体或者物质。比如我们俩聊天聊得很投机,有个说法是“我们俩发生了化学反应”。如果我们俩聊天觉得没感觉,就是“我们没有发生化学反应”。这种感受就是我们把一种描述不清楚的经历,通过物质或者物体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所以隐喻也会限制我们的思维模式。一旦我们被一个隐喻所控制,再结合我们之前的思维范式,它会成为我们心中一个固定的东西。而创新和创意是什么呢?巨大的创新和创意都是要想办法打破这些隐喻和框架的。

当然,隐喻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你想要创新,你可以试着用一个新的比喻来比喻一个东西,这时候你会豁然开朗。这就好比我们当年对手机的看法,早期我们使用只有一个硬键盘的手机的时候,我们认为手机就是移动电话。但是现在很少有人说“移动电话”这个词了。

过去我们总说移动电话,是因为手机只有打电话的作用,只不过它没有绳,可以带着到处走。但是现在的手机成为个人终端,它成为我们身体的延伸,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这时候你发现手机里可以放入各种各样的功能,它已经跟过去“移动电话”的意义完全不一样了。这就是因为它的隐喻和框架发生了改变。

这里有一个知识点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就是作者告诉我们为什么婴儿不记事。我们的大脑能够记住的,基本是三岁以后的事,厉害点的人能记到两岁半的事。你一岁的时候发生的事都是听别人说的,都是别人告诉你当时大概有个什么事,但你脑子里没有这个记忆。那为什么婴儿明明能看到、能笑、能跟你互动,他却记不住那些事呢?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这个作者是研究生物学的,她说因为婴儿的大脑缺少把这些东西形成集合、形成模块和组块的能力。

这就好像我们通过钥匙孔看一个世界。假如你今天没有看到整个世界,你只通过这个钥匙孔看对面的世界,那么你看到外面一会儿过来一个东西,一会儿过去一个东西,你不能够理解那边发生了什么事,从而你也记不住。这是因为它没有组块化,没有形成一个一个的模块。

我们的大脑之所以能够记住那些事情,是因为我们理解了那些事情。我们把那些小时候的事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模块,它们组织起来并有了意义,所以我们才能够记得住。这也就是为什么隐喻和范式对我们的思想、理解力很重要的原因。婴儿的时候没法理解,没法组块,所以婴儿记不住事情。

那么好,我们来看怎么创新。从学术的角度讲,我们要想实现创新,得看到我们在哪些地方还可以做一点科研,在哪些地方还可以做一些贡献、写一些有意思的论文。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生活当中哪些地方能够做一些创新,做一些创业,做一些新的服务、新的产品,这也都需要创新的精神。

第一步,我们首先要学会重新观察这个世界。人们对于这个世界,有着习惯性的看不见。什么叫习惯性的看不见呢?比如说变化盲视。

各位听说过这个词吗?举个例子,电视上很多整人节目特别有意思。主持人会找一个人问路,说先生我想去哪里哪里,在问路的过程中,有一个人抬着家具从他们俩面前走过去。走过去以后,问路人就突然换了一个,可能刚才是一个白人,现在换成一个黑人了;或者刚才是一个高个子女孩,突然换成一个矮个子女孩了,然后主持人就观察被问路的那个人的反应。

看这种整蛊节目,你经常会发现被问路的那个人愣了一下,没反应,因为他不记得最开始问路的人是谁了。这么明显的变化我们都会看不到,这个就叫作变化盲视。因为我们的大脑是依赖框架和隐喻看待这个世界的,只要符合我们的框架和隐喻,我们就会觉得这些东西没有什么变化。我们大概这么一看,差不多就行,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但这里发生了一些替代,发生了一些意外,发生了一些改变,我们不知道。

所以,首先要理解的是我们的眼睛没有看到真实的世界,我们看到的是我们的大脑重新编码和选择以后,我们在自己脑海当中留下的画面。但实际上,这里边有很多细微的地方是不同的。

我觉得这本书还解开了我心中另一个谜团。每次在北京开车,只要下雨,司机就一定会开得慢。读这本书我才明白下雨天为什么容易追尾。原因是人们在高能见度的情况下会低估和前车的距离。大晴天前面有一辆车,你看得很清楚,这种时候,你会低估这个距离。实际上两辆车离得很远,但你已经开始准备刹车了。

但是当视线模糊的时候,周围下着雨,有雾,我们会高估和前车的距离,也就是低能见度会高估和前车的距离。你看着那辆车离得很远,但一脚刹车已经来不及了,就撞上了。这就是雨夜容易追尾的原因。

那么讲这个东西的目的是什么呢?这是要告诉大家,对自己眼睛看到的东西不要太确信。那我们怎么才能够发现这些东西?你首先需要学会认真地观察,有三个办法。

第一个办法,叫作学习艺术。你要能够学会像艺术家一样地观察一个东西,这时候你会看得特别地仔细。这里有一本书我推荐给大家,我没有讲过这本书,因为它真的挺专业的,叫作《洞察》。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艺术工作者,她整天教那些警察看画,看《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就看这些画。

你说那些画有什么好看的呢?咱们普通人看画,就是看美不美,好不好看,就结束了。他们看画是要看得极其仔细,任何一个细节都不要放过,认真地、深入地、带出心流地去解读一幅画。这时候的结果是什么呢?这些警察的破案率大幅提高,他们看画看得仔细了,破案率大幅地提高了。

为什么?像艺术家一样地观察,使得警察观察能力提高了。他们看东西能看到蛛丝马迹,细节也能够看得到了。福尔摩斯靠的不就是这个吗?这是第一招,向艺术家学习。

第二个叫作成为人类学家。这里边要推荐IDEO公司的一本书,叫作《创新的艺术》,IDEO正是一个专门用创新思想帮各大公司解决难题的公司。

他们为了解决婴儿不愿意坐婴儿手推车的问题,就把一群大人放在婴儿手推车里边,每天推着上大街去感受。你得感受这个客户的需求,感受为什么孩子坐在这个上面不舒服,感受他们总想下来、总想闹别扭的原因是什么。后来他们发明了一套特别实用的,又具有颠覆性的婴儿车。这就是我们说你要成为人类学家,身体力行地去了解你的用户,了解这个问题的发生。

第三招,叫作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出思维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