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在宁波宁海的大樟树下,这群长三角大学生迎
TUhjnbcbe - 2022/10/27 21:36:00

本文转自:新民晚报

把60本厚重的论文搬进汽车后备箱,时隔3个多月,东华大学服装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庆*向着心心念念的宁波宁海出发了。

按照原计划,过去的3个多月,他本应该有小半的时间在宁海的乡间度过,带着学生们一起实地踩点、和村民交流、看着一个个项目落地,然后在6月的乡村大地上,见证来自长三角12所高校艺术院系的师生开启一个特别的“毕业季”。

图说:学生们的毕业论文

然而,所有的计划被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非常遗憾,很多环节没能实现,但在当地和各高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将在村里为同学们举办毕业典礼,并开启属于他们的乡村毕业设计展。”

6月22日,长三角艺术振兴乡村高校毕业设计联合行动“乡聚毕设”枫湖毕业季将在浙江宁波宁海县岔路镇下畈村的大樟树下,拉开大幕。

图说:东华大学陈庆*教授(右一)带着做乡村毕业设计展的学生们在村里踩点,为乡村毕业设计展、答辩等做准备。蒋攀摄

就地取材

四年前,王宣宣从河南到上海求学,作为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专业的一名学生,她从来没想过,自己的大学生涯会在浙江宁海的一个小村子里画上句号。

因为听过陈庆*教授的课,因为对乡村振兴的话题感兴趣,更为陈教授多年扎根乡村的坚持所感动,王宣宣选择了陈教授作为毕业论文指导老师,也理所当然地参与到“乡村毕设”的活动中,跟随陈教授的步伐,与下畈村来了一次意外的“邂逅”。

“下畈村地处浙江省宁海县岔路镇,毗邻前童古镇。村中有一株五百多年历史的古老樟树,树干粗壮,树冠如云盖,枝繁叶茂,充满了勃勃生机,巨大而优美的树冠郁郁葱葱……大家无不惊叹,从来没有见过造型如此优美别致的大樟树……”为了完成毕业设计,王宣宣先后两次前往下畈村实地走访,在她题为《现代插画及衍生设计在乡村传播中的方法应用研究》的毕业论文里,下畈村的老樟树让她印象深刻,而作为村庄的超级“IP”,这棵网红樟树也成了她论文中插画设计最重要的元素。

图说:浙江省宁海县岔路镇下畈村的老樟树

“我本身对插画比较感兴趣,而古樟树对下畈村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视觉符号,我就在想,怎么把现代的表达手法和传统的乡村形象没有违和感地结合起来,更利于传播。”在调研年轻群体偏爱的插画风格的基础上,借鉴当地的人物现象,结合大樟树下四季可能发生的不同故事场景,王宣宣笔下的画面慢慢丰富起来。

图说:王宣宣以老樟树为元素创作的插画作品

“本来打算在村子里住两周,因为疫情影响没能成行,很多素材都只能从村子和村民的社交媒体账号获取,虽然有遗憾,但最终结果是好的。”产品包装、礼品袋、卡片、贴纸、口罩……看着自己设计的插画在不同的衍生品上,打上“下畈村”特有的艺术符号,王宣宣说,“这种感觉非常棒”,她畅想着,这些设计可以被村民采用或者给他们的乡村振兴提供一些思路。

图说:王宣宣设计的部分文创衍生产品

临近毕业,王宣宣开始为实习工作忙碌。最终选择在服装设计领域做平面设计的她,特地跟公司请假赴宁海参加这场特别的毕业论文答辩。在下畈村的大樟树下,王宣宣将用这样一种特别的形式,为她的大学生涯画上句号。

“实地体验、就地取材,以后做设计我会把这点延续下去。”“乡村毕设”对于“王宣宣们”而言,只是人生中的一段经历,但这些年轻的设计师在乡村大地上收获的,或许远不止一篇毕业论文。

特殊财富

62岁的周方权在下畈村做了20年村支书,村子的变化他都看在眼里,而这次,他说,这个多人的小村子,将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镇里通知我的时候,我挺高兴的,这么多高校的艺术人才破例到农村来做毕业设计,在全国也是首创吧。”新农村建设要创新,周方权坦言“村干部不专业”,下畈村是3A级旅游乡村,但旅游点的活动场地不够大、留不住游客、没有明确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很多问题困扰着周方权,而“乡村毕设”给他打开一扇希望的窗,他说,“专业的事还是要专业的人来做”。

图说:下畈村

看着一批批大学生陆续进村,奔着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各自挖掘,周方权心里满是期待。而作为“村民导师”之一,他用自己的经验为做毕设的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项目落地需要考虑的实际问题。“比如说,围绕枫湖的景观设计、河边护栏的高低等等,都要考虑水上的安全问题,同学们在做设计时考虑效果的美观,而我就针对项目提一些能看到、能想到的问题和建议。”

毕竟,这些设计并不单纯是一本毕业论文,做设计的初衷就是要落地。“这次活动主要针对下畈和湖头两个村,我们村小,大概有20多个设计方案,一半左右应该能落地。”在周方权细数的方案里,有传统艾草馒头制作工艺的提升、有大樟树的周边、有“集士驿站”的整体设计、有由村民房子改造的民宿、有松树林里的儿童游乐场……这些,都是学子们留给村庄的“财富”。

图说:村民正在制作艾草馒头

然而,项目落地对于学子们来说,何尝不是一笔“财富”?来自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裴子辰,已经在村子里忙碌了十来天,他和小伙伴们正在搭建他们的“玻璃书屋”,毕业论文答辩现场,这个由透明亚克力打造的独立空间,将作为他们毕业论文的延伸展示在众人面前。

图说:玻璃书屋的设计效果图

“虽然设计方案和落地在外形和选材上有区别,但能落地已经是一种幸运。能把毕业论文用这种方式呈现出来,我们非常高兴也很有成就感。”裴子辰说,在和村民沟通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他对自己的想法有了更真切的认识,“乡村毕设”就像一块“跳板”,连通了他作为一名设计师的梦想与现实,“这是一种正向的激励,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

乡村振兴

“那天,我特地把同学们的论文打印装帧成册,厚厚的一摞叠放着,很感动。”长三角12所高校60本论文57套方案,几乎每本都是万字起步,陈庆*感慨着特殊时期各高校师生们为了完成毕业设计的种种不易,同时也对这些设计感到兴奋不已,“经过我们的评估,至少有12个设计方案短期内可以落地,一些已经在进行中”。

图说:教授们翻看学生论文

江南大学赵佳琪同学的“屋前檐下”,在房屋与房屋之间搭起“廊架”,对廊道这一公共建筑空间进行设计;安徽建筑大学常浩东同学立足于湖头村养生文化,为村民养生宴的餐饮创业提供完整的视觉系统方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郝柔柔同学在湖头村与下畈村之间的河面上,搭起了一座水上栈道,将当地道教文化融入其中,打造了一个独特的滨水景观空间;安徽大学汤畅同学的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设计,在下畈村重要的景观点松树林内建起童趣十足的儿童游乐场,开启了下畈村关于未来发展定位的探讨……

一桩桩一件件,陈庆*随口说来,如数家珍。而更多没能在短期内落地的方案,也将成为村庄未来发展的思路和“储备”。

图说:陈庆*和学生一起为乡村毕业设计展做准备。蒋攀摄

“因为疫情,所有参与的团队都有遗憾,一致要求启动下一届。我们准备9月开学就筹备新一季活动。”陈庆*计划,“乡村毕设”活动将有更多长三角的高校加盟,可以在今年活动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湖头村、下畈村的资源,为乡村持续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和多样性。

“我一直在跟宁海*府部门沟通,他们对艺术振兴乡村的支持为我们活动的持续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后续项目的落地和运营、资金的投入等都需要进一步的沟通、落实。”

图说:教授们在讨论毕业论文的方案

更远的未来,活动会有更多的形式。比如,聚焦宁海当地的传统文化符号、优势产业,开展专题的毕业设计活动;再比如,结合当地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面向有实力的院校发布硕、博毕业论文选题征集令……到那时,宁海的发展将不再是长三角高校的课题,乡村振兴也将不再局限于艺术类院校;到那时,宁海将成为全国高校“毕业选题的聚集地”,宁海的发展将“非常值得期待”。

而这一切,已经在陈庆*的脑海里酝酿,如果能落地,宁海必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闯出一方天地。

图说:陈庆*和学生为乡村毕业设计展做准备。蒋攀摄

接下来一个多月,陈庆*会在村子里度过,他会看着那些没能如期落地的项目一点点推进,并为即将开启的新一季活动做更多计划和沟通。“有了今年的基础,明年的‘乡村毕设’一定会特别精彩,如果没有疫情的话。”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陈庆*对于乡村振兴的探索,已经在长三角起步。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宁波宁海的大樟树下,这群长三角大学生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