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3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马悦通讯员陈鑫
编者按: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育人不仅是传授和引导的过程,更是一个感化、熏陶和养成的过程,教育人、培养人、发展人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为更好推进高校思想*治工作,本报特推出“立德树人”系列报道,共同探索思*教育方式,分享高校思*教育经验。
五四青年节前,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一学生宋俊仙为母校精心准备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一篇题为“《共产*宣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支撑”的论文。“《共产*宣言》催生了中国第一批共产*人,这其中就有共青团创始人、杭师大校友俞秀松。这篇论文是献给母校的礼物,也是向《共产*宣言》发表周年致敬。”宋俊仙说,她将带着这份“礼物”参加学校思*课论文竞赛。据悉,思*课论文竞赛已经在杭师大举办了20年,今年有多名学生递交了参赛论文。
思*课论文竞赛只是杭师大“课程思*”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部分。近年来,杭师大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同重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深化思*课教学改革,并由“思*课程”向“课程思*”华丽转身,坚持思想引领与人文关怀同实施,不断提高思想*治工作的亲和力和实效性,逐渐形成了“人人皆教育之人,处处皆教育之地”的育人氛围。
播撒信仰,创新育人载体
在杭师大医学院实验室旁的绿地上,有一块特殊的纪念碑——“无言师碑”。碑上刻着74个名字,他们都是在身后将自己的器官、遗体捐献出来,供医学事业所用的志愿者。
每年清明节前,医学院的师生们,都会站在纪念碑前,向他们的“无语良师”默哀致敬。“我们希望医学生铭记,他们学业有成的背后,有‘无言良师’的默默奉献。”杭师大医学院实验中心主任楼佳庆说,这是一堂有温度的生命大课,也是对学生的一次医德教育。
经历了这样的信仰教育,医学生们再一次燃起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医学生责任意识的审视。“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为了谁,你让我们知道以后要为了谁。”一位医学生感慨地说。
在课堂以外,这一无言的教育,作为育人载体的一种创新,拓宽了思*教育的广度,也让育人工作更有温度,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
杭师大开发了一系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思*产品,深受学生欢迎。
每年初,杭师大都会发布当年的思*课论文竞赛通知,并给出个与思*课学习内容相关的参考选题。想参加竞赛的同学,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选题,在寒假自行开展调研,4月底前提交参选论文。暑假期间,思*课优秀论文获奖者还会开启一次特别的暑期红色社会实践活动。
这样的竞赛、活动能受学生欢迎吗?起初,老师们心里也没底,但学生用参与度验证了这个竞赛的受欢迎程度——最多的一年,收稿邮箱里挤进了多篇参赛论文。每年,除了文学院、*治与社会学院等文科生居多的院系参与外,理学院、医学院等理科生居多的院系也有不少学生获奖。
再比如,连续3年组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人拍”比赛,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美丽瞬间成为校园风尚,累计收到学生作品1.2万余份;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一同编撰的《50个核心——当代青年文明修身关键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富含深意的典故,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文明修身的基本答案选项。另外,杭师大还推出不少“互联网+思*”育人模式,从“指尖”直抵“心间”,增强网络育人的内生动力。
课堂引领,思*触及灵*
在杭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余龙进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学生担任思*课堂的主讲之一。在“学生道德小讲堂”上,分组上台的学生们总能带给他惊喜:从反腐问题到诚信社会,话题总能引起全体同学的共鸣,展现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朗诵、情景短剧、三句半……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习效果非常好。
在他看来,这才是现在的大学思*课上应有的样子。“过去的讲课方式太老套,老师照本宣科,很多内容和中学教材大同小异,大学生兴趣不大。”余龙进已经上了30多年的思*课,他说,老师不死按教材上课,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思*课堂”吸引学生的妙招。
在杭师大的校园里,不仅是思*课在变身,曾经被不少人视作和思*工作没啥关系的专业课,如今也在挖掘更多的精神养料。
在杭师大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丁贤勇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丁爸爸”。近年来,他在课内外组织了口述历史教学实践活动,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切身感受国家发展成就,年轻学子内心生发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教书与育人不能分开。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不仅要做到教授专业课知识,还要关爱学生,做学生的引路人,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丁贤勇说,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有用的人,这是教师的责任也是义务。
不久前,杭师大出台了《课程思*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未来两年,每年立项试点示范课程30门,并给予专门的经费支持。计划在未来5年内,初步建成一个涵盖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课程群”。
“专业课程是载体,思*教育是灵*,课程育人是目的,我们要将时代的要求、社会的正能量等内容引入专业课堂,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余龙进说,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通过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才是从“思*课程”到“课程思*”转变的核心要义。
艺术教育,滋养家国情怀
“人人人,代谢靡尽,先后觉新民……”这首传唱至今的杭师大校歌,由教育家、文学家夏丏尊作词,艺术家李叔同谱曲。曲调恬静典雅,歌词意境深远。
说起校歌背后的故事,学生们满脸骄傲,这两位导师因提倡人格教育和艺术教育,歌词中充分体现了当时师范学校独特的治校理念和办学特色。
“自建校以来,艺术教育就是学校的办学特色。从早期的李叔同、丰子恺到如今‘人文学堂、艺术校园’的提法,杭师大的校园文化中处处体现着这份以艺术滋养品德的做法。”杭师大公共艺术部相关负责人说。
眼下,行走在杭师大校园里,“流霞剧社”“话剧节”“年度大戏”“毕业大戏”……一直是师生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些校园活动都离不开一个灵*人物——中文系教授*岳杰。在中文系教书33年的*岳杰承继前辈的美育传统,一辈子都在钻研戏剧,他用舞台延续课堂,以戏剧拓展教育。在他的指引下,学生们心中的戏剧种子渐渐萌芽。
一位曾参与“流霞剧社”演出的学生告诉记者,在话剧《雷雨》的表演中,她深刻地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超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凝聚力和感染力,更容易在潜移默化中唤起自己对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尊严感与荣誉感。
年7月,杭师大专门增设了一个特殊的部门——公共艺术教育部,承担全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学生艺术社团辅导、推动学校人文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等任务,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推行鉴赏与实践并行,面向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各开设了17门通识教育选修课。这些课程深受学生们的喜爱,甚至出现0余人同听一堂“艺术课”的盛况。
专业课老师说,艺术的学习是为了让年轻人懂得欣赏美,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提升学校育人环境的格调与品位。结合美育教育,师生们的精神世界打通了,通过一系列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老师们找准情感的“触发点”,思想的“共鸣点”,大大提升思想*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
此外,杭师大还借助动漫、戏剧、综艺等文化形式,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发展其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弘扬美的能力,不断创新“高雅艺术进校园”“浙江人文大讲堂”等文化品牌活动形式,出版《中国梦,我的梦是大海》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诗歌动漫绘本、《我大学的寝室故事》大学生寝室文明教育原创漫画故事绘本、《我是志愿者》原创漫画集等,教育途径不断丰富,实效性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