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解析教育观PK清华刘瑜教授和张桂梅校
TUhjnbcbe - 2022/10/21 19:07:00
北京看手足癣的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117/8598844.html

最近有高一学生给我发了一篇作文,材料是清华大学刘瑜副教授和张桂梅校长两种截然不同教育观的PK:

我细看了一下,这不是改编自山东省的模考吗?只不过改编之后难度变小了,而且也不容易出现审题失误,原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她说:“我们要松弛下来,要发现孩子的喜爱,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要引领孩子发现自我,而不是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而她说:“我们必须拼了,要不停地刷题,要死记硬背,要用填鸭式教育逼孩子走出贫困和大山,要考上浙大、武大、厦大和川大。”她们,一个是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一个是华坪女中的老校长、年感动中国的张桂梅老师。

即将参加高考的你,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这是一篇“时评类”任务驱动材料作文。

题目以清华大学刘瑜副教授和“时代楷模”张桂梅老师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作为引发考生思考的写作情境,刘瑜强调教育要松弛,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引领孩子发现自我、实现自我;张桂梅强调教育要严格,要用填鸭式的方式逼迫孩子走出贫困与大山。

两者的站位不同、立场不同、观点不同,教育观自然不同。考生要立足于此展开思考联想。题目明确要求考生针对两种教育观去思考,若仅写其中一种则只能算基本符合题意,若忽视材料而只写“尊重个性”“奋斗”“应试教育”等则容易落入话题写作窠臼,是泛化写作。考生应按照要求从高中生的角度写作。

这篇作文要写好,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两种教育观并不存在非黑即白的关系。

它们一边是“精英阶层”为消除内卷化而做出的努力,一边者是“底层”为提升成功几率、实现自我价值而进行的奋斗。从这个角度上讲,考生需要去分析两种教育观之间的差异及其产生的背景、适用的对象,而不能进行孰优孰劣的定论。

当然,这篇文章也可以综合论述,还可以高屋建瓴,站在教育大局观的角度看待问题,分析两种教育观的共同指向,即两种教育观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人,只不过途径、方法存在不同。方法不存在好坏,只有合适与否的差别。

1.环境不同,教育方法不同;

2.立足环境的教育更现实、更客观;

3.填鸭式教育背后也是人性关怀;

4.以快乐教育缓解教育的内卷化;

5.“因境施教”是对“因材施教”的发展。

1.勤奋求学。(勤奋是站在学生视角说该怎么做的,而非教育观)

2.应试教育的优劣的分析。(题目要求“对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进行思考,未扣题)

3.西方教育的宽松和中国教育的填鸭。(偷换概念,题目针对的是刘瑜和张桂梅的两种教育观,未涉及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差异)

4.优化教育之术,实现教育之道。(泛化写作,失去针对性)

第一段:引入两种教育观,明确身份,提出问题。

第二段:提出论点:环境不同,教育观念也会有所不同。立足现实的教育,才能真正激发孩子的潜力。(单独成段)

第三段:列举“七星小学”开展特色体育课程的成功经验。没有无聊的体育项目,没有调动不起来的积极性,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方法。

第四段:驳论观点一:有人说,张校长“填鸭”式的教育缺乏人文关怀,泯灭了孩子的天性。

第五段:驳论观点二:网络上,称刘教授“快乐学习”的教育观未免太“凡尔赛”的声音不绝于耳。

第六段:综合以上,面对截然不同的教育观,要给以理解与尊重。(单独成段)

第七段:总结升华。“每个人毕生都在追求被看见”,张校长是希望山里孩子的努力被看见,刘教授是渴望孩子的个性被看见,视人生之境,施适宜之教。

立足现实的“教育呐喊”最可贵

尊重孩子的个性,以松弛之手引领孩子找寻自我,这是清华刘瑜副教授的教育心得;让孩子拼命刷题,以鞭策之手推着孩子走出大山,这是“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张桂梅的教育观念。

环境不同,教育观念也会有所不同。立足现实的教育,才能真正激发孩子的潜力。

20多个世界跳绳冠*,10多项跳绳世界纪录。在广州花都区,一所名为七星小学的学校因为跳绳而声名大噪。这支“梦之队”何以炼成?秘诀在“因境施教”,面对体育资源匮乏的现状,学校选择“跳绳”这一占用场地不多的体育项目,并在跳绳中加入“花式”元素,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点燃”,不仅达到了体育课程的目标,而且还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所以,没有无聊的体育项目,没有调动不起来的学生积极性,关键是要“躬身入局”,立足现实,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

教育是一门艺术,其中充满人文情怀。有人说,张校长“填鸭”式的教育缺乏人文关怀,泯灭了孩子的天性。可张桂梅校长曾说:“我把这一代孩子送出去,救的却是整整三代人。”对于山区里的孩子,松弛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一把枷锁,锁住了他们梦想的大门。我们不能站在高楼上,傲慢地指着“大山”。只有使劲地推着他们前进,才能有机会让他们跳出大山的藩篱,拥有全新的人生。“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活最大的辜负”。这种教育方式未必完全正确,但这不妨碍它能成为一群群孩子的生存之本和拼搏信念,也构筑起这个国家教育体系里,庞大且坚实的底座。

从张校长的“呐喊”里,我们看到“因境施教”的理念在熠熠闪光。这也让我们思考刘教授的教育观是否脱离了现实的土壤。

网络上,称刘教授“快乐学习”的教育观未免太“凡尔赛”的声音不绝于耳。但其实,这是缓解精英教育“内卷化”现象的空谷足音。这届家长太“焦虑”了,“焦虑”一着不慎孩子就输在了起跑线上,这也是中国教育最不容忽视的现实。周一围棋课,周三少儿编程课,周五拳击课,周六马术课,周日思维培训课……这是吉林长春一个7岁孩子的兴趣班课程表。课程不仅排得满,内容也与大众认知的大相径庭。现如今,部分家长为孩子挑选兴趣班时,专挑冷门、昂贵的课程。这种“攀比型”“猎奇型”心理,不仅忽视了孩子兴趣,而且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回过头来听听刘教授“尊重孩子个性”的声音,这何尝不是教育回归本真的一次“呐喊”呢?而且这一呐喊来得太及时了。

“每个人毕生都在追求被看见”,张校长是希望山里孩子的努力被看见,刘教授是渴望孩子的个性被看见,视人生之境,施适宜之教。这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

1
查看完整版本: 解析教育观PK清华刘瑜教授和张桂梅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