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新定位本科毕业论文
每年五六月,都是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季。从头一学期十月份开始,一直忙到本学期的五月底、六月初,毕业生与指导教师都要历经近八个月漫长的“相互折腾”。之所以称为“相互折腾”,是因为大多数毕业生视论文为“累赘”,论文撰写全过程几乎都在疲于应付,深感论文撰写味同嚼蜡,缺乏愉悦感和成就感;指导教师在整个毕业论文指导期间也几乎是忙于和学生“斗智斗勇”,在应对紧张的教学任务与沉重的科研压力同时,还得绞尽脑汁和学生不断周旋,疲于督促学生进行论文撰写和修改,缺乏获得感与幸福感。因此,在很多一线教师看来,这种在高校持续多年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就如同“鸡肋”,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已很难发挥原本的价值功能,也未必能真正测度出一个本科生攻读四年专业后的理论水平与应用能力。
一方面,在激烈的求职竞争和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毕业生们已经很难安静下来,精心构思和写作一篇本科学位论文,他们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是既“怕”又“恨”——“怕”的是一旦毕业论文不合格面临二次答辩或者其他处理,将会直接影响自己的前途与选择;“恨”的是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恰好与自己到企业实习找工作、考研复习、出国留学准备以及备考公务员的过程发生冲突。这种“怕恨”交加的心理矛盾与选择性冲突,导致不少毕业生在很长时间内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与恐慌,最终反映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心态就是:只要能合格通过就行,根本没有必要在乎论文的创新与质量。
另一方面,在繁重的课堂教学、职称评定和行*管理规定面前,指导教师需时刻绷着神经、分出精力努力催促学生按照学校要求的论文进度及时交稿,并指导学生反复修改,特别是要不断提醒学生论文写作的严肃性,坚决杜绝抄袭和学术不端。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指导教师与毕业生的关系若即若离,敏感又脆弱。
曾有一线教师戏言:本科毕业论文考核的,与其说是学生,不如说是教师——从论文选题、撰写、修改、查重、定稿到答辩整个过程,指导老师不敢有丝毫放松,因为一旦有差错,特别是当学生的毕业论文出现学术不端时,指导教师就会面临严重问责。事实上,论文指导教师面临的,不仅有来自于学校和教育行*主管部门对指导不力造成问题的问责压力,还有来自于学生对教师评阅论文分数质疑的压力。一般而言,大多数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答辩成绩体现为百分制,分数主要由论文指导教师分数、评阅教师分数和答辩现场评委分数三个成绩组成。正常情况下,这三个评阅成绩不应该透露给毕业生本人。否则,毕业生可能会因为分数高低,对指导教师或者评阅教师产生心理偏好甚至仇恨心理。
笔者曾遭遇此等经历。有一年毕业论文答辩结束后,一位男同学在微博上公开辱骂我,就是由于当时答辩过程管理出现疏漏,该生现场拿到了我作为他论文评阅教师的分数表。因为论文写作不规范特别是内容有重大问题,我当时给予该生的评阅分数是及格分。当学生看到评阅教师分数与自己指导教师给定的分数有较大落差时,便对我产生极大的“仇恨”心理。尽管这种经历,不足以打击或者摧毁一个年轻教师对毕业生论文质量严格要求的坚守,但客观地说,至少会影响他今后在学生毕业论文成绩判定时的心理选择。当教育责任、教育良心与教师自身利益,特别是生命安全之间发生冲突时,教师该如何做出选择?也许最后博弈的结果就是,指导教师迫于多重压力会刻意选择一个折中、让多方满意的结局。显然,这样的本科毕业论文考核,其意义又在哪里呢?
当前,高等教育的各个领域都在创新与变革,对于延续多年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这种传统考核方式,也理应有一个深刻的反省与重新定位。基于人才培养的时间成本和管理成本方面的考虑,特别是当教育的多方利益相关者都认知到问题丛生的时候,就应勇敢迎接改革的到来。
(作者:李名梁,系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