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画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文人人格、理想和价值的一种直接的表现。文人画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美学理念与精神追求,并以建构与探寻作品的“意境”为目标。禅宗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与“顿悟”、“无相”等禅宗美学思想密切相关。
儒释道一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唐代之后,禅宗在儒家学者中开始盛行,并与儒、道共同构筑了一个稳固的文化结构,主宰了当时士人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相对于儒家的世俗化,禅在积极入世的士人心里构筑了一个理想的心灵家园,使士人不必象道家那样脱离尘世而求自在,而是可以在人生的挫折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因此,书画成为文人除吟诗外最适宜的表达方式。在油画中,文人可以构筑自己的理想精神家园,抒发苦闷,抒发不尽的情怀。所以,能坐、能居、能游的山川、梅兰竹菊,这些象征着君子的东西,就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常见之物。禅宗主张“悟”、“空”、“禅”,为文人作画创造了广阔的想像性空间,并以“参禅”、“顿悟”等方法寻求天人合一、“明心见性”,以求感悟人生之道,解其妄,显其本质。故而,文人墨客们在作画时,都讲究“意境”的创造,而不求形似,也不求笔走龙蛇,只为宣泄胸中之逸逸。
禅宗所倡导的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与道家的理念是相似的。“心斋坐忘”是《庄子·人间世》所提出的一种思想,它认为,在一个人的心灵中,只要保持一种空灵、宁静的状态,就可以达到忘我、忘情的境界。《老子·第十章》“涤除玄览”的提法,也是说,如果人能摒弃主观情欲,心灵就能澄澈如镜。他们都是为了摆脱意识形态的桎梏,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禅宗也在寻求类似的状态,即“参禅悟道”,寻求从现实生活中解脱出来,并在生活中获得超然的体验。
传统士大夫的修行之道是以哲学和艺术结合,以宗教和生活为伴,二者常相互交融,构成士大夫的理想追求。禅宗具有宗教性质,它的生活修行模式逐步淡化了它的崇高、圣洁,将信仰重新纳入生活,并将美学与生活相结合。禅宗在强调生命美学特征的同时,淡化了宗教的神秘性。所以,受禅宗影响的文人画,抛弃了形似、浮躁、浮躁的物象描述,强调内心情感的表现,使气韵、神韵成为文人画的审美特征,而强调直观感受则是文人画的审美特征。因此,在禅宗的影响下,文人画所追求的美学形象往往是比较空灵的。它是宗教精神内在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