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五味人生中的美学
TUhjnbcbe - 2022/9/2 8:35:00

作者:黎荔

台湾著名美学大师蒋勋先生,数十年以布道之心传播美的感动。他讲天地虽有大美而不言,大美就是美在自然,美在我们的日用常行。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体会生活之美?如何从最平易的生活面来伸展感知的触角,寻求情感的释放和心灵的平静?蒋勋先生公开自己力行生活美学的体验与心得,让大家都明了,其实美感训练一点都不难,有质感,有品味的生活离我们也并不遥远。食之美,衣之美,住之美,行之美,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点滴,都蕴含着美的无尽藏,有生命就有对美的感动。

他在生活美学里用中国汉字和语言形象地点出了现代人的迷失,首先“忙”字,是“心”加上“亡”,如果太忙,心灵一定会死亡。而与之相对的是“停”。中国古代建筑里有“亭”,亭是做什么用的呢?在山水胜处,提醒和暗示我们不要再走了——我们忙碌地生活究竟是为了什么,不要在忙碌中忽视了许多珍贵的风景。人有时是需要“慢慢走,欣赏啊”,这也是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主张。

在放慢的生活节奏中去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咸、苦,就会有对生命更深层的体悟。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味觉,这些味觉停留在记忆中,成为生命的滋味。蒋勋在《美的觉醒》的味觉部分,说得特别的精彩,他认为味觉的感受与年龄阶段有很大的关系。

比如说“甜”,胎儿的味蕾在出生时已经发育完全,出生后马上可以分辨母乳及其他味道的差异,且天生偏爱甜食,这也许是写在基因里的密码,因为我们远古的祖先没有办法立刻辨认食物是否有*,只能依靠味道,而恰好大部分带有甜味的食物都是无*的。胎儿和新生儿不会对甜味产生厌倦,他们会接受母亲给予的一切味道,且照单全收,也就是说,在怀孕和哺乳期间,胎儿会认为母亲吃的所有食物是安全的,并会逐渐接受、习惯这些味道。随着我们成长,小时候喜欢吃糖,甜味停留在孩童时代记忆,不只是口腔四周的快乐,同时呼唤起许多满足、幸福、受宠的回忆。几乎每一个儿童都有过爱吃糖的记忆,在许多民族的语言文字中,“糖”、“甜”,都已经不单单只是生理味觉上的反应,“sweet”、“candy”,也同时包含了满足、幸福、爱等等心理上的感觉。甜味如果是人生第一个向往的味觉,甜味停留在记忆里,也就有了童年全部的幸福感受。人不会一直停留在童年,因此人也不会一直满足生命里只有甜味。甜味是幸福,但是甜味太多,也觉得腻。

大概是在身体发育之后,十二、三岁左右,被称为青少年,被称为惨绿少年,好像没有熟透的果实,透着一种青涩的酸味。没有放糖的柠檬汁,盐腌渍的青芒果,那种酸,好像初尝到生命里的一种失落、怅惘,一种不严重的感伤。为什么我们说一个人“好酸”,当然不是他身上的气味,而是他透露出的一种在得不到时的一点点忌妒、讥刺、不满足的愤怨委屈吧。分布舌头两侧的酸的味蕾是要到青少年才开始发展成熟,而青春期容易有失落感,比如失恋,所以“酸”是种失落感。如果谈美学仅仅停留这一层,我觉得还是不够的,至少不会让我感动的,可蒋勋不这样,他继续说到:“酸是一种学习,酸是一种功课,人生当然要学习失落,你怎么可能要什么就有什么?”我觉得这就是人生的豁达之语。

人类的舌头上有很多颗粒,但这些颗粒并不是味蕾,而是菌状乳头。每个蘑菇状的乳头上有50到个味蕾。舌头的味蕾可以感觉苦、辣、酸、甜、咸五味,感受甜、酸、咸、鲜的味蕾都只有少数几种,感觉苦的味蕾却至少有25种之多。对苦味如此敏感的好处是避免我们中*,很多有*的植物成分,如马钱子碱、氰化物等,都是苦的。这是大自然的进化原则,可见对苦味的感受,是人类自我发展的高级阶段。在长大的过程,一步一步,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生命经验的扩大,我们的味觉也在经验不同的记忆:我们在甜味里记忆幸福满足,在酸味里学习失落的怅惘,在辣味里体会热烈放肆逾越规矩的快感,最终,也学会了品尝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的苦味。在谈到“苦”的时候,蒋勋说:“所谓的苦是你越爱过的东西,分离的时候就是最苦的,可是人生难道因为苦,你就要避开所有的爱吗?”我想这些话对于初涉人世的学生可能要多年以后方可领悟,可对我而言却感触颇深。

在谈到生活美学味觉部分的最后,蒋勋讲到了“臭”。在生活中我们几乎是对臭味避之不及,这在常人看来毫无美学内涵的词,他能说出个什么究竟呢?我非常的好奇。这时他提到法国留学时一个教授跟他说:“有种法国的乳酪,有点发霉,有绿霉,臭得不得了的”这位教授还意味深长地道,“一个民族不够老不会懂得吃臭”。这让我想起周作人曾说他的家乡经常吃的是咸极了的咸鱼和咸极了的咸菜。这些穷人美食,延续了经久不散的“酱缸文化”,也颇能象征中国人眼里的永久不腐,然而蒋勋并不这么简单认为,他觉得这是文化里的东西,所以他决定要去绍兴走一趟,在吃了绍兴有名的“三霉三臭”,灌了些*酒,然后走到秋瑾被砍头的那个广场,蒋勋动情地说道:“一下子忽然觉得整部的中国近代史都懂了,这里包括秋瑾的牺牲,鲁迅的小说《药》。”臭其实是一个文化另外一种期待,就是在最腐烂的部分,它还有希望生命里可以美好的部分。这就不仅仅是在讲美学了,而是在挖掘中国文化里深埋的为我们所忽略的部分,变成我们身上最丰富的感觉。

我们天生偏好甜味和咸味,躲避酸味和苦味,且喜食高能量的食物(高油,高糖等)。在人们压力大,心情烦躁或抑郁,或者过度兴奋的时候,就容易“回归本性”,很多餐厅会主打一些高油高糖高盐的招牌菜,“引诱”我们回归本性。各种麻辣小龙虾、干锅牛蛙,路边的麻辣鸭脖,餐厅里的红烧肉,川菜馆里的水煮鱼、水煮肉等,都是很多人常点的。我们吃完这些,盘子里通常都是油汪汪的,吃完也总是感觉口渴。有时满足感过后,一种隐隐的罪恶感就会浮上心头。

其实,味觉的高级境界,给人的绝不是饱足后的罪恶感,而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升华之感,是真正的品尝,在口腔的咀嚼里感觉到非常复杂的东西。在宋代美学里讲平淡天真,那个“淡”字,是经过了所有重口味之后,回来感觉到淡。这淡是落尽繁华归于平淡,是超越生理层面的精神感受的高度发展,生命里回归到对于细致的感觉。淡非寡淡,淡中有惊艳,比如我们说一杯茶味道很厚,说的是茶的可溶性物质丰富,茶味留在口腔的时间长,这感觉使我们感觉很满足,是充满口腔的好滋味。跟厚相反的是薄,茶喝完后停留的在口腔的感觉时间很短像喝水一样,跟人一种很淡薄的感觉。我们说一杯茶有后韵,韵味是茶给我们回味的感觉,包括味道、身体感觉、历史感觉等,包括茶韵、喉韵、陈韵等。这些精细微妙的感觉,使我们感觉清爽,灵敏,清晰,味道的变化丰富,如同活泼泼的生命能量的游走。美是一种判断,美是一种选择。我们讲taste,讲品味的时候,人很充分地知道自己应该怎么选择,不会沉溺和迷失。美其实是回来做自己,不被流行所干扰,知道舍弃,知道节制,腻这个字,就是不知道节制。

五味杂陈,说的是味觉,但也是人生。如果有一天吃什么东西都味同嚼蜡,那生活也就失去了意义。活在当下,美是我们的日课,日复一日的红尘修炼。糖醋,盐渍,辛香,酸辣,辣苦,使人迷恋的臭香,还有白米饭和白馒头的淡乎无味,那是水稻麦子在土地里、阳光里、雨水里的全部饱实的生命,平淡悠长而且沉着,在所有的滋味之上,那是更恒久的滋味。生活教会了我们去品尝各种味觉,品尝各种味觉混合的不可言喻的滋味。我愿意每天虔诚地用餐,美的种子,就在这份珍惜中觉醒,或者说是成长,心智的成长。

1
查看完整版本: 五味人生中的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