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只存在了八年时间,却培育了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五位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八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主,一百七十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教育史上的传奇。”
看到这段话的时候,作为读者的我,心潮澎湃。
历史见证了辉煌,历史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宝藏。
由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全套七册“西南联大通识课”,涵盖了国学课、古文课、文化课、诗词课、哲学课、国史课以及文学课七门内容,分别收录了著名学者、专家教授们的讲义及著作,范围涉猎极广。
西南联大的诞生是一个传奇。
年11月1日,在中日战争的背景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高校联合,在长沙成立了一所临时大学,后分三路西迁昆明,4月,改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荟集了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教授,人才济济。时局艰难,教学条件艰苦,但学者们依然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优良学风,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凡的贡献。
一、西南联大诗词课
《西南联大诗词课》主题是诗词课,收录了闻一多,朱自清,游国恩,罗庸,蒲江青等先生的文章,细致梳理了中国古诗词发展的脉络,对古代重要的诗人、词人以及其作品深入研究,细致讲解,以一种博大、精深且包容性十足的教育理念,展现出西南联大卓越的学术风采。
以闻一多讲的诗词课为例:田园诗人陶渊明以其《桃花源记》闻名于世,世人皆羡慕诗人笔下的世外桃源,又岂知诗人虽是世家子弟,一生却“不遇而贫穷”。他在农村躬耕、饮酒、作诗,有时穷到乞食,有时无酒度过重阳。“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格,又使他不愿接受友人接济,始终隐居。
陶渊明的田园诗被后人倍加推崇,而生前并不被人注意,好友也不多。
闻一多评陶渊明“大部分思想是出世的,他追溯朴素的生活,不愿媚于流俗。”
他有些哲学诗“结构奇极,发挥哲学思想,结论还是吃酒”。看来,陶渊明是很有意思的一个人。
闻一多评陶渊明的诗:开辟了新诗的门径、脱离乐府创造了新诗意境、诗富含哲理性、是与自然融合的田园之歌、诗风十分质朴,散淡。
看完闻一多先生对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词人生讲解,我们来看一看他对另一位“山水诗人”谢灵运的评价。
谢灵运擅长写山水诗,有很多名章警句流传于世。比如“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等等。
而谢灵运所处的时代,却是玄学流行的时代。玄言诗里出现山水诗句,作为玄学名理的印证或点缀,屡被人诟病。
闻一多评谢灵运是“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个诗人。”
但是,闻一多也指出,谢灵运一生醉心于*治,失意时游山玩水,“只是在声色狗马之外寻求感官上的满足,并以此掩饰他对权位的热衷。”他的山水诗虽能够描绘外界景物,但他总是借一些玄言佛理的词句装点门面,所以大多数不能做到情景交融和风格完整,这是他的山水诗根本的弱点。
二、西南联大国史课
编辑在说到《西南联大国史课》时,解释说,因先生们教学写作风格有差异,所以侧重点和表述方式也有差异。这体现了西南联联大学术上的“自由”以及教学上的“百花齐放”。这不正是学生的一大幸事吗!
从小学到大学,我们一直在学习历史。各种正史及演绎也看过许多。那么,西南联大的教授们是怎么来解说历史的呢?
就来拜读一下张荫麟先生论秦秦朝的历史汉讲义吧!
秦朝的历史大家都不陌生。秦始皇一扫六国,荡平天下,万众归一。民间有许多版本的正史和野史流传。总的来讲,所叙述的史实基本上是一致的。
张荫麟先生用李白的长诗《古风》开篇,“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以这首壮丽的诗歌,拉开了一个辉煌的时代的序幕。
从吕不韦的“奇货可居”,到秦灭六国,期间发生著名的“荆轲刺秦”事件,讲义一气呵成,让人看得过瘾,听得入迷。
六国尽灭时,秦始皇发布一道诏令,列数六国罪状。张荫麟先生在此处说,“所有六国的罪状,除燕国的外,都是制造的。”哈哈,张先生好可爱!
“始皇帝”的称号从何而来呢?从“王”到“帝”,再到“皇”,原属于天神的称号一一被人类占用,嬴*大手一挥,干脆把“皇”和“帝”拉到一起,叫“始皇帝”得了。子孙后代可以叫二世皇帝、三世皇帝等等,“至于万事,传之无穷。
那么,秦朝的服饰为何是黑色,而不是皇族独有的金*色呢?这源于邹衍的学说。周朝属火德,秦代周,自然应该是水德。无色中与水相配的是黑色,所以秦朝的服饰和旗帜都是黑色。
既然是国史课,自然要从夏商西周讲到“明清至此完”。
张荫麟先生讲了夏商周秦汉,雷海宗先生讲了魏晋南北朝,还有清朝的盛世。陈寅恪讲唐代的*治制度。还有吴晗讲的大明帝国,雷宗海讲的是清朝盛世。宋、元历史,则是由张荫麟和雷宗海的讲义共同构成。
泱泱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足以使每一个炎*子孙为之骄傲和自豪。
而西南联大诸位教授的讲义,如历史长河里的一颗璀璨明珠,等着每一位渴望知识的眼睛去发现和探索。
三、西南联大文学课
我们来看一下西南联大文学系的教授阵容:朱自清、游国恩、闻一多、蒲江清、罗庸、萧涤非等,怎么样,随便哪一位,都足以让文学系的学生顶礼膜拜。
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文学,顺着历史时间线铺开,撷取联大教授们的精华讲义,编撰此书。
文学的范畴比较大,诗词是文学,古文是文学,国学也是文学,就连国史课也在文学的范畴之内。所以说,文学课当然不开诗词文章,历史著作。
从游国恩先生讲《左传》、《国语》开始。《左传》的作者究竟是左丘明,还是鲁太史呢?
《左传》内容一书不但记载*治、外交、*事,还有天道、*神、占卜等,内容记载丰富多彩,囊括万象。
游国恩先生认为,《左传》虽然是历史著作,但从文学角度看,有其显著特点。比如:叙事富于戏剧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善于写战事,几次大规模战事写得非常出色;行人辞令语言很美。
如此看,文史是不分家的。好的历史书籍,就是一部好的文学作品。
我们都知道,唐宋时期文学比较发达,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诗人以及词作家。那么在唐宋以前文学形式如何?又是什么造就了唐宋文化的繁荣昌盛?
罗庸先生有一节课,是专门讲“隋唐统一与文学之变古”的。
罗庸先生认为,要了解隋唐文学根源,必须先了解南北朝大势。三国时期的历史纵横对立,在晋统一东西界限时破灭。其后,南北朝文化对立产生极大差别。
北方为五湖所蹂躏,文化丧零殆尽。南朝则承袭东吴、东晋的文学风气,蔚为大观。历史与*治的变化,对文学影响极深。南北交通的隔绝,导致*治、经济、文化都无法交融。至隋唐统一,始见融化。
隋唐的科举制度,让天下的读书人有了上进的机会。虽科举考的是时务策论,但文人士子无论考取与否均纪以诗,落第有忧愁诗,及第有欢快诗。诗之萌芽于初唐显现。
再来看明清时期的文学,当然离不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以及孔尚任的《桃花扇》,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
看名家讲名篇,是人生一大快事。感谢西南联大通识课,给了平凡人“听名家讲名篇”的机会。
四、西南联大文化课
《西南联大文化课》收录了冯友兰、张荫麟、汤用彤、罗庸、雷海宗、吴晗、闻一多等七位先生的文章。
“文化”是一个很宏大的范畴,百科解释为: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我们经常说,东西方文化差异。为什么会有差异呢?
张荫麟先生在《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一文中讲:“文化是一发展的历程,它的个性表现在它的全部‘发生史’里。所以比较两个文化,应当就是比较两个文化的发生史。”
古往今来,中西方在文化的发生史上,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差异比较显著。
即:在“价值意识”、“社会组织”以及“社会生存”上。
“价值意识”体现在:中国人普遍认为实践的价值(包括并不限于道德的价值)压倒了观见的价值;而西方人的价值意识里,观见的价值等于或高于实践的价值。
从“社会组织”看中西文化发生史的差异,中国人注重“忠”和“孝”的“家族至上”思想;而以基督教教义为核心思想的西方社会,更趋向于“牺牲家族的小群,而尽忠于超越家族的大群”,“忠”、“孝”的道德意识比较浅薄。
在从社会生存角度看,过去中国的文化始终是内陆的农业文化,而西方文化,则从导源便与“洋”、“海”有不解之缘。
《西南联大文化课》第二章,主要讲的是历史文化。
包含:历史过去的释义,中国文化的两周,中外的春秋时代,古代中国的外交,治人与法治等15篇讲义著作。
雷海总先生的“中国古代的外交”这一篇非常有意思。作者说,外交辞令好的方面讲,可以是一种说话得体的艺术,坏的方面也可以说是一种撒谎的艺术。
春秋时有篇晋使吕相绝秦的绝交书,是一篇非常出名的颠倒黑白的外交通牒。文章虚虚实实,所列事,几乎全无根据,大体是颠倒是非、歪曲事实,多为自解之词。
春秋时还有一种特殊的辞令“赋诗”。就是在对方赋诗之时,自己必须“答赋”,答赋需恰当,否则必遭人讥笑,有辱国家。
到了战国时期,相对于春秋时代大体讲规矩,重礼节的外交形式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战国时群雄割据,赋诗的传统,在百年大战中消灭。各国使用纵横之术外交,手段变幻万端,诈伪之术常见。
如:利而忘义、贿赂内奸、流言反间、虚伪利诱、威逼利诱、骑墙外交等等。
历史文化对于今人来讲,就是明镜和鉴本。
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讲述人文精神,哲学与人生。
罗庸先生的“思无邪”篇,谈到《论语·为*》里“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先生认为思无邪”。
此处的“思无邪”之意,先生非常认可程子的解释,即:“思无邪者诚也”。思无邪最好就是思无邪,不须旁征博引,更不须增字解经。
文化包罗万象,先生们的讲义是保留下来的可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须一直继承下去的文化宝藏。
五、西南联大古文课
古文,泛指文言文,原指先秦两汉以来用文言文写的散体文。许多优秀的古典古籍,是我国历史上无比璀璨的文化瑰宝。
《西南联大古文课》收录了傅斯年、游国恩、朱自清、萧迪非、蒲江清等五位先生的文章,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古文瑰宝进行梳理,秉持兼容并包的精神,通过对经典古文的讲解,来展现西南联大包容、高质量、重基础的通识教育。
①傅斯年、游国恩、朱自清讲先秦古文
《大雅》、《小雅》、《周易》、《尚书》、《春秋》、《战国策》……这些中华文库里熠熠生辉的古文典籍,在先生们的讲义里,又做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游国恩先生在《论屈原文学的比兴作风》一文中,谈到屈赋善用“比兴”的作品风格,每每以女性自比。如“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唯佳人之独怀兮,折若椒以自处”……
当然,还有“以栽培香草比延揽人才”的、“以善鸟恶禽比忠奸异类”的等等十余种。
先生说,这种“比兴”的手法来源于古诗和春秋战国时的“隐语”,都是人民口头创作出来的。
可见,古人的智慧!
②游国恩、萧迪非讲汉代古文
萧迪非先生对两汉民间乐府评价极高,“其文学价值之高以及对于后世影响之大,皆足以追配《诗经》、《楚辞》鼎足而三。”
西汉民间乐府,我们耳熟能详的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韵律齐整,意境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东汉民间乐府,如“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感悟生怀,临流叹逝。
萧迪非先生按汉乐府的特性,将其分为幻想、说理、抒情、叙事四类。
其中“说理”类,多言处世避难,安身立命之道。
如《君子行》篇,“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③再有“萧迪非讲魏晋南北朝古文”、“萧迪非、游国恩讲唐代古文、蒲江清讲宋元古文”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操的乐府诗“极为本色”,使人读诗如见其人。而且曹操的文与诗富有创造性,简洁、朴素,文体自由,个性鲜明。
唐朝的诗歌,宋元的画本和小说,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上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游国恩先生针对旧体诗的写作给出了非常好的建议,若要达到“辞中有意,情景交融”的地步,必须注意四点,即:炼字、炼句、炼意、炼声。
文末,附《西南联大进行曲》(部分)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洒遍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将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六、西南联大国学课
国学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百家为根基,涵盖中国古代历史以来的经、玄、佛、理、实学,以及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西南联大国学课》以“儒”、“释”、“道”“法”、“名”为框架,整理处罗庸,汤用彤,冯友来,闻一多的国学研究成果,将先生们的作品以原汁原味的风貌呈现出来。
①罗庸讲儒学
众所周知,儒家主“仁”。何为“仁”?罗庸先生用孔子答颜渊的一句话解释:“克己复礼为仁。”就是克去一己之私,恢复天理之功。你要每天改过自新,随时随地把自己改变成尽善尽美的完人。
怎样“克己”呢?第一,要寡欲。最后的境界则是“无我”。无忧无惧,便是知命乐天。
讲儒学离不开孔子,讲孔子就会想到其得意弟子颜渊。而在孔门弟子中,真正能拳拳服膺于“仁”的只有一个颜渊。孔子曾赞扬他:“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失。”
②汤用彤讲佛学
关于佛教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历史以来有许多纷争。汤用彤先生旁征博引,用许多历史文献资料,对佛教入华诸传说加以整理考定。
如伯益知有佛,孔子与佛,古阿育王寺,秦始皇与佛教,东方朔等等。
汉代的佛教,最重要的信条就是神灵不灭,轮转报应之说。但汉代的佛教历史材料极少,汤用彤先生认为,佛教在汉代,不过是道术之一。
③冯友兰、闻一多讲道家与道教
道家最著名的人物莫过于老子与庄子。
《老子》以为宇宙间事物之变化,于其中可发现通则。一事物发展到极致点,必变为其反面。老子理想中的人格是婴儿,而老子理想的社会,为“小国寡民”。
④冯友兰讲法家
法家与儒家、墨家、道家相比,后三家都是从人民的观点出发论*治,而法家则是从君主和国家的观点出发论*治。
法家有三派,重势,重术,重法。“重术者以申不害为宗,重法者以商鞅为宗”。
韩非集此三派之大成,以老学、荀学为基础,自成一家。
法家的最高理想,就是“君臣贵贱上下皆从法”。
⑤冯友兰讲名家
此一章,主要讲了惠施(相传为宋人,庄子之友)与庄子,以及公孙龙(赵人)之事。
公孙龙的“白马论”相当有名。“白马非马,……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第⑥章,蒋梦麟谈抗战中的国学转折,留待读者亲自至书中拜读。
七、西南联大哲学课
哲学,在希腊语里意思为“追寻智慧”。
关于哲学的定义,历来都有不同的争议。总体来说,哲学是对世界基本问题和普遍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是人理解人,人认识人的理性活动。
《西南联大哲学课》选取汤用彤、冯友兰、贺麟等几位先生精彩的课堂讲义以及研究成果,将中国哲学的脉络抽丝剥茧,梳理成章,构成完备详尽的中国哲学史呈现出来,以饲读者。
全书分为六章,从春秋时期的“子学时代”,讲到清代的教改制运动,横跨千年中国历史。
①冯友兰讲子学时代
冯友兰先生从“泛论子学时代”开始,讲到孔子与儒家,墨子与墨家,孟子的儒家孟学,以及老子的道家,庄子的道家庄学,荀子的儒家荀学。
详细论证、分析了各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中心观点和思想。
孔子因感知天下“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提出“正名主义”;墨家则反对儒家学说,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专注重“利”,重“功”;孟子反功利,崇尚天、性及浩然正气;老子却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则民自正,我无事则民自富,我无欲则民自朴。”
②冯友兰讲汉代哲学
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思想,代表了这一时代的精神。
董仲舒认为:王者应“承天意”,以教人以之事。要均贫富,“塞并兼之路”。
董仲舒所指“天”,有时是物质意义上的天,有时则是指有智力有意志之自然。
又讲到元、天、阴阳、五行,四时。“元”在“天”前,“阴阳”为天地之气,“五行”相生相克,“比相生”,“间相胜”。
“阴阳”使四时之气代为盛衰,金、木、水、火主四时之气,所以有四时之循环变化。
而人心理上,因“性、情”二者,与阴阳相当。又因人性不完善,“需王以治之”。
这套哲学思想是不是很高明!
③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思想
由于书中涉及的知识面太广,我们不防取其一点以观之。
那么来看汤用彤先生讲解的隋唐佛学。
佛学本身包含理论和宗教两方面。理论就是哲理,即佛学所讲的“智慧”;宗教则是供奉的“神”以及供奉行为本身。
众所周知,佛教到隋唐最盛,但唐朝的皇帝,却有的不信佛教,例如对玄奘非常敬爱的唐太宗,还曾劝过玄奘还俗。甚至在玄奘要求组织一个翻译团体时,搪塞说,你梵文很好,何须他人帮忙。
玄宗虽信佛教,信的却是与道教很相似的“密宗”。
唐朝时期,以韩愈为首的的士大夫阶层,对各寺庙盛迎佛骨舍利之风很是反对,上谏朝廷斥其弊端,认为“伤风败俗,请以付之水火,永绝根本。”
所以,佛教衰落的原因,与这种不靠皇帝士大夫而成独立的文化系统有很大关系。
时代变迁,中国哲学史也历久弥新,随着新时代的开始,新的哲学史也在创造中。
结尾:历经风霜洗礼,仍是一树繁花。
西南联大虽然仅仅存在了八年时间,却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
西南联大的教授们,在此期间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如贺麟的《近代唯心论简释》,冯友兰的《贞元六书》,金岳霖的《论道》,汤用彤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钱穆的《国史大纲》等。
华罗庚在联大期间,先后完成二十余篇论文。年,他的数学名著《堆垒素数论》获得当年教育部第一届国家学术奖励金。
联大物理系是战时中国首屈一指的物理研究基地。
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是当时中国高校实力最强,水平最高的地质学系。抗战期间联大地质学家的许多研究均属地学界开创性或前沿性的成果。
生物学系培养了不少有声望的植物生理学家。
在文学上,大师们也颇有建树,如闻一多完成了《神话与诗》、《楚辞校补》、《诗选与校笺》、《唐诗杂论》等;朱自清写了《经典长谈》、《新诗杂谈》、《诗言志辨》;许维通写了《管子集释》、《尚书义证》;浦江清写了《花蕊夫人宫词考》等等。
这些知识与著作,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精粹。
国难深重时,前方将士拼死杀敌,后方教育者为了重建战后的中国,不但扛起了教育的大旗,还为中华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西南联大的华章美篇,将永远陪伴我们探究古诗词的奥秘,指引我们在浩瀚的中华知识文库中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