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第16课在压力中创造人生的美丽
TUhjnbcbe - 2022/8/1 18:39:00
寻常型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pf.39.net/bdfyy/bdfyc/150809/4674642.html

鞭辟入里的严谨逻辑训练,层层推进的审美思辨提升,这是目前我见过的最好的议论文实战教程。

真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校园的安全景观开放了,吸引了师生们前来观赏。学生们一边欢喜雀跃地欣赏着喷泉美景,一边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喷泉是怎样形成的。

老师们听到了他们的议论。物理老师说:“喷泉是由喷头将水经过一定的压力喷洒出来而形成的。”语文老师说:“承受一定的压力的重荷,喷水池才能喷射出银花朵朵。”……

喷泉如此,人生亦如此。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根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喷泉之美,承受了压力的重荷

1题解逻辑:精准审题成功一半

这个题目材料,一眼看上去,感觉是有些问题的。

材料分为三个段落,总体来看,就是将喷泉原理与人生原理对应起来,表达“压力对于人生的意义”,大概意思是:有压力的人生才有美丽。但题目要求根据整体语意来立意,当然就不能这样猜个大概,得精确分析材料表述的整体逻辑,于是问题就出现了。

第一段看起来仅仅是为第二段的“说话”交待一个背景环境,好像并没有特别的意义。那么其实可以直接这样表述:面对校园的美丽喷泉,物理老师说,语文老师说。作为命题材料的表述,除了严谨、准确、清晰,当然还得简练,不能管它有用没用,啰七八嗦地说一堆,那会导致信息传递的混乱。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段,物理老师说,语文老师说,看起来是两个不同的表达,但说的好像是同一个意思:有压力才形成喷泉。作为题目材料,短短的几个句子,每个句子都很重要,却用最主要的两个句子来表达同一个意思,这难道不是一种啰嗦吗?这是第二个问题。

材料作文,如果材料本身并没有丰富完整的内在逻辑,仅仅是给考生传递一个意思,那就失去了材料作文的意义,不如直接给个作文标题得了。比如这个题目,如果材料内在逻辑找不出来,那么直接给个标题,“有压力的人生才有美丽”,或者“压力与人生”,命题写作,不是更直截了当吗?何苦假借一个材料作文的形式,却只弄得个命题作文的效果?

但是反过来想,一眼看上去的感觉,会不会受了固定思维的局限,不知不觉中因为自己的常识储备而误读了题目材料?那就需要多看两眼。

精准审题的逻辑思维训练,就是要帮助我们养成多看两眼的习惯。很多同学写作文其实没有这个习惯,匆匆忙忙扫了一遍题目,大概意思知道了,就开始提笔写作,结果写出来的作文与材料之间若即若离,内在逻辑似是而非,这是没法得高分的。精准审题,要求把精力先放在审题上,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审题精准了,扣题就严谨了,习作已经成功了一半。

有同学可能有这样的疑惑:你说这样精准审题,但也许命题老师并没有这样想的。

事实是这样:一个命题出来之后,与老师是怎样想的,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命题材料表述所构成的整体逻辑,已经成为一个客观存在,只须对它进行客观分析,而无须去揣测命题老师的想法。况且作文的评分标准,也已经是一种客观存在,主题,结构,语言,思想,都有着相对稳定的评价标准,这也并不由命题老师的想法来决定。

也就是说,对材料作文的精准审题,是写出准确扣题的作文高分的关键基础。

我们来精细解读这个题目材料,看看到底能发现什么?

喷泉之美,还需通过喷头的造型

先来看材料中最核心的两句话。

物理老师说:“喷泉是由喷头将水经过一定的压力喷洒出来而形成的。”语文老师说:“承受一定的压力的重荷,喷水池才能喷射出银花朵朵。”……

物理老师的这句话,是直接讲喷泉的形成原理,表达上看起来不太准确。准确的表达应该是:喷泉是水经过一定压力后由喷头喷洒出来而形成的。或者喷泉是由喷头将经过一定压力的水喷洒出来而形成的。这里也不是做物理题,应该不影响我们理解物理老师讲的喷泉形成原理包含的两个因素,一是需要对水施加压力,二是需要有一个喷头将水喷洒出来。结合常识可以进一步推理:施于水的压力决定了喷泉的高度;喷头决定了喷泉的形状。也许物理老师其实可以讲得很准确,是命题老师要戏谑一下物理老师的语言表达水平,故意安排物理老师这样说的,当然这是玩笑吖,别当真。

语文老师的这句话,采用了条件关系的句式,先用了拟人的说法,把对水的施压说成是水“承受了压力的重荷”,又用了比喻的说法,把喷泉说得比较美丽,整个句子就有了象征意味,仿佛是将水比喻成了人,只有承受了压力重荷之后,才能创造出美丽。结合后面第三段的结论,自然会让人得出“有压力的人生才有美丽”的结论。这是把“承受压力”当成了“创造美丽”的必要条件。

来整理一下物理老师和语文老师这两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物理老师提出了喷泉形成的两个因素是压力和喷头,语文老师强调了压力与喷泉的条件关系,提出了结果是美丽的。前者强调原因,后者强调结果。这个原因与结果,不是对应关系,而是条件关系,也就是说前者是达到后者必不可少的条件,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特别是其中的压力,必须承受住,如果被压爆了,那就不是喷泉,是水灾了。这个“必须承受”非常重要,是两位老师的表达所构成的整体语意的一个核心枢纽。所以这里就可以把材料结论进一步准确表达为:人生就像喷泉一样,必须承受一定压力的重荷(水压),通过合理的规则与途径(喷头),才能创造出人生的美丽。

看起来这个材料就真正读懂了。但是别急着动笔,因为这个材料还有其它句子,不能置之不理,它们既然是材料表述,那就是构成“整体语意”的一部分。读懂了核心意思,不等于读懂了“整体语意”,这是写材料作文中常见的一个坑,不时有同学掉进去。

人生如喷泉,美丽不是天然造就

第一段话有两个句子。

①校园的安全景观开放了,吸引了师生们前来观赏。

安全景观为什么会吸引师生们前来观赏呢?是因为这个景观很美。结合“喷泉如此,人生亦如此”的结论和前面的分析来看,就是美丽的人生总是容易吸引人们来围观和欣赏,就好像明星一样。所以这句话的内在逻辑可以理解成:经过压力而创造的美丽人生,会带来引人瞩目的社会效应。进一步探究可以得出:一个社会的美,正是有众多的美丽人生组成的。

这个安全景观是喷泉,为啥不说是喷泉景观而说是安全景观呢?所谓安全景观,大约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景观。我们知道,有的广场喷泉是可以跑到中间去玩水的,但这里的情况看起来是不可以的,因为材料中是写“观赏”、“欣赏”,没有写“进入同乐”,可以推断用“安全景观”这个词应该还是有所目的。这也让我们得出一个新的推理:对于别人的那些人生美丽,我们只能观赏,不能进入,自己的人生美丽,只能靠自己去创造。

这种咬文嚼字的习惯,对于精准审题乃至作文的语言表现力的提升来说都特别重要。严谨逻辑是要通过具体语言来表达的,用词精准是严谨逻辑最重要、最基础的表达要求。

②学生们一边欢喜雀跃地欣赏着喷泉美景,一边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喷泉是怎样形成的。

前半句说学生们欢喜雀跃,这是说美可以给人带来欢愉,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所以,创造人生的美丽,对于每个学生其实都是有本能动力的。或者说,正是有了对美的感受力,才能激发出对美的追求。

后半句说学生们讨论喷泉是怎样形成的,这是正在对美进行探究。“探究”是创造美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人生中大部分美丽,都是要通过一步一步的探究才可以实现的。探究精神也是承受压力的精神奠基,可以将压力转化为追求美的动力。有了探究,这种动力就不再是本能动力,而是以美为目标,愿意克服种种困难去达到。

有些美丽只能远观,无法进入

第二段开头还有一句话:

③老师们听到了他们的议论。

这句话也并非无关紧要。是因为学生对美的探究,引起了老师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16课在压力中创造人生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