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2/7/15 18:40:00
包小珂年的9月25日,鲁迅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市,尽管这距今已有年,但他的身影却并没有从我们的生活世界中退去。在如今的年,最早的一批“00后”也已经成年,那么生活在21世纪的他们,究竟会如何看待身处20世纪早期中国的鲁迅,以及他的作品与思想呢?骆驿:在鲁迅的作品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发表于年的《离婚》,这篇小说后被收录于《彷徨》,并成为此集中的最后一篇。鲁迅曾在《新文学大系·导言》中对此篇有所反省,他认为《肥皂》《离婚》等篇目与其前期小说创作的区别在于“技巧稍为圆熟,刻画也稍加深切”,然而代价却是“一面也减少了热情,不为读者们所注意了”。尽管鲁迅的自我评价略有贬抑,但我仍发现只有对“圆熟技巧”与“深切刻画”有阅读上的自觉,进而才能对蕴含在文本中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加以审理与反思。例如在《离婚》中,一个贯穿小说始终且极具困扰性的问题是:“爱姑何以从起初的抗争姿态转为结尾的顺从?”关于这一问题有两种可选的解读路径:一是权力冲突式的解读,即将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冲突剖析为权力斗争带来的矛盾,进而这种矛盾又可以表征为多层次的社会矛盾,如城市与乡村的对立、绅权与底层民众的对立以及封建礼教与女性自由的对立等等;一是心理还原式的解读,即还原爱姑从起初的愤然抗争到最后唯唯诺诺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并将这连续的情绪转折归因于权力冲突带来的心理压力,如七老爷那声让爱姑心惊胆战的“来兮”即昭示着士绅阶层对底层大众施加精神支配之酷烈。由此,心理还原和权力冲突这两种解读方式实际上是互为表里的,兼顾角色的内心症状与社会层面的权力运作。如此方能接近鲁迅笔下那个残酷的乡土世界。《彷徨》,人民文学出版社,年巴蒂苹果:我对鲁迅的《野草》的印象最为深刻。我认为,这部作品蕴含了一种被痛苦和虚无缠绕着,却竭力想从中挣扎出的苦闷与苍凉的精神气息。这种思想和情感的结晶被鲁迅称为“地狱边上”的“惨白色的小花”。就内容来说,《野草》大概描摹了“孤独的个体”在生与死、明与暗、希望与绝望、实有与虚无之间徘徊的生命体验,而鲁迅从中升华出了他独一无二的“反抗绝望”的生存哲学。就艺术特色来说,《野草》中处处可见鲁迅娴熟使用的象征手法。如,他对“梦境”的书写就创造了一个奇丽与狂乱的超现实世界,并描摹出了自己的意识与潜意识间的交融与冲突。又如在《雪》一文中的“北方的雪”,就象征着孤独地与恶劣环境相抗争的“反抗者”。这使《野草》变得晦涩难读,但却使之高度浓缩了鲁迅深刻的思想感情。在尚未读过的其他作品中,我最期待阅读的是鲁迅杂文。人们通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