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论语与生涯规划父母无助时,让孩子直接
TUhjnbcbe - 2022/6/22 16:49:00

船山《论语》在万众期待下终于开了线下课程。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还是面对面的传授更有力量,也更有感觉。似乎第一个问题应该是,为什么要学习论语?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答案太多了。

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中写到:中国人过着一种情感或者人性友爱的生活,一种灵*的生活。

中国人更愿意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学习《论语》的目的,就剩下最单纯的一条:读《论语》,内心时常很愉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从“悦”说开,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学而时习”,但是不“悦”?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回答什么是“学”?什么是“习”?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解,“学”乃后觉者效仿先觉之人,“习”则是鸟练习飞翔的意思。如果我们在学的时候真正找到该领域的先觉之人,那学的过程必然是“悦”的。不知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体会?如果没有,可以来体验一下柯老师对论语的解读,体会跟着真正“先觉”之人“学”的“悦”。反思,我们学的时候,找到真正的先觉之人了吗?有人觉得学习的对象是老师,其实老师只是传道授业的人,真正学习的对象应该是类似偶像一样的人。可以是刚刚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也可以是《长津湖》里面的伍千里。

7岁学员的笔记(已经把孔子当作神仙崇拜)

现代人“学”而不“悦”是因为缺乏对学习的审美,其实学习应该是很美的事情。无论是三角函数,还是“红楼西游”,抑或是莎士比亚,一定原本都是美的,但是我们发觉不到它们的美,是因为我们太功利。读《红楼梦》是为了高考填空题可以答出作者是何许人也,读莎士比亚也是为了能照猫画虎的写一篇模板式的作文。为了这样的目的,“学”变得不“悦”了。教育部已经开始重视审美教育,实行了“双减”*策,是为了让孩子们不再功利的学习,开始愉悦的学习。家长会问,那高考怎么办?只要家长放下功利,孩子放下功利,回归到“学”本身的乐趣,“悦”自然会出来,成绩自然就好了。但是真的很难。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为什么你的朋友会从远方来找你?是你的人格魅力吸引你的朋友,这样的王道才是永远的朋友。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说:“天下归往谓之王。”为了利益而来,碍于情面而来,都只能是暂时的朋友。如何才能有这样的人格魅力?孔夫子弟子三千都是慕名而来,唯有“仁者”可以有这样的魅力。如何做“仁者”,还要等《论语》读完,才能领会其深意。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不愠不是大怒,心中略有不平之意便是愠。尹氏曰:“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我们为什么希望“人知”?人人都希望被人理解,被人重视,被人认可,这是人的天性。人人都有证明心与比较心,此二心让我们总是很烦恼,总是处在“愠”的状态。从孩子在学校被老师批评,被同学排挤,到成人在单位得不到提拔,在家里得不到尊重与理解,似乎都是我们烦恼的源泉。夫子早就告诉我们,“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总结一下:

父母的首要任务是做好“先觉”之人,启发“后觉”的孩子,让他们的学习充满愉悦;如果做不到自己“先觉”,就让孩子直接对话圣贤;

其次,尽量让孩子的学习不要太过于功利,让学习充满美的感受(当然,这个任务在小学阶段比较容易完成);

最后,当孩子不被人理解时,告诉孩子,读《论语》。

何为“经典”?有位老师这样解释,经典就是你经历到某个点时,有所困惑,古人已经早有预见,他们已经留下经典,让你阅读,帮你度过难关。下个经点,我们讨论如何“修身”?

如果对《论语》课程感兴趣,随时欢迎来试听。

时间:每周六下午2:30---5:00;

地点:九紫生涯工作室;香洲区嘉丰花园11栋(文园中学附近)

详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语与生涯规划父母无助时,让孩子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