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观南middot指北论语有感浅谈
TUhjnbcbe - 2022/5/30 17:07:00
读经有感,不吐不快,遂作随笔一则。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后人称这一句话为“孔子四忧”,那么在当时,孔子他老人家忧虑的是什么呢?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孔子担忧的是“道德不修、学问不讲、知善不从、有过不改”四个方面。反过来讲,这句话其实是孔子对于“君子”的四种要求或者说这是他对于“君子”的四种期待,即自主加强道德培养、勤奋学习、择善而从、知错能改。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期待和要求,是针对“君子”的。这里的“君子”,我们可以将其所指的范围,扩大到整本《论语》里。《论语》成书时间很早,是一部语录体作品。我们很难通过片段和细节,直接得出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只有将全书吃透,就不同人物的语言、动作进行深入理解和思考,才会形成具体的认知。我们将《论语》里,有关品德、学问、行为等各方面的话语线索进行串联,是能够得出一个完美的“君子”的形象,这个君子,是孔子理想的化身,包含着孔子所有的期许。而“四忧”。正是君子之路之上最大的阻碍。《大学》里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王阳明在自己的著作中对此解释道:“此‘新’乃是‘自新’”;“自新”即讲求时时刻刻自我修行,在不断自省中革除自身已有弊病,做到精神和行为上的弃旧图新。孔子则提出了自新之法。讲求“修德”、“讲学”、“闻义则徙”、“改过不吝”。人生在世,不论是财富还是名誉,都不会伴随我们一生。因此,我们需要时时刻刻修习自己的品德,完善自己的人格,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作为修习的标准。“每日三省吾身。”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成为孔子所说的“君子”,才能逐渐影响他人,进而造福社会。孔子四忧,因其在孔子心中的地位不同,所以是有先后顺序的,儒家认为德行第一、勤学第二、择善固执、知错能改。因而孔子最大的忧虑就是“德之不修”,即不去培养道德。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大环境下,孔子虽然心急如焚,但依旧希望人们能够坚持“仁义礼智信”,《论语》里面多次提到“君子”的道德,“君子周而不比”、“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都是孔子对于“君子”的品德的要求。其次,“学之不讲”是讲要勤奋学习。学习的观念是《述而篇》的核心之一,也是《论语》里面讲学习的核心之一。结合当时代背景,孔子对于人的心性要求是相当的高的。无论什么样的境遇,他认为人都应该在修炼德行的同时,提高学习的能力。我个人喜欢把这个“勤奋学习”理解成为更加广义的学习——即不只是对于书本上的东西要勤奋学习,而是我们要养成一种勤奋学习的习惯,在这个习惯下人去生成一种勤奋学习的能力,有了这个能力,人能够做的事情和达到的境界将会更加宽广,更能去择“中庸”,进而去达到他认为的“君子”层面。至于后来就有“学必讲而后明”,则是为了鼓励我们勤奋为学,多总结,复习,多与他人讨论,多将自身的心得讲与他人分享,一步步循序渐进,才能加深自己的理解,进一步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时间观,树立趋向“完美”的人格。我们常说的“知行合一”,其实就是这种“行—知—行”的良性循环。第三,对于“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我将这两短句放在一起讲。因为我认为他们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当你选择了善的一面去固执,那么不善的一面或者错误的一面必定能够去改正;如果不慎选择了善的另一面,那么在发现之后,就需要及时纠正。这样理解,可能更符合孔子对于道德排在第一的核心要求,以及他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同时也能呼应《论语》里面一些其他章句。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综上,这句话就是从三个方面在论述孔子心目中,通往“君子”的途径——即加强道德修养,勤学苦练,同时还要择善固执或知错就改。“君子”要符合“中庸”的气质,光有道德不行,光有才气也不行,光善良还是不行,必须是同时具备这些要求的人,才可能是“君子”,才能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跨越千年,时至今日,依然保有旺盛的生命力,其主旨内涵、行为准则之于当今社会,同样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图文/火火编辑/爽朗

目击

校对、美术编辑/小书

爽郎

1
查看完整版本: 观南middot指北论语有感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