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
选自人民日报评论
?新主流电影
新主流电影最初被提出是在年,当时上海制片厂在一次组织青年导演专题研究电影的未来趋势时认为,它是“有创意的低成本商业电影”,并未明确指出其与主旋律电影的关系,只是指出其用低成本的独立制作拍摄非边缘题材,并且具有商业特征。年,上影在成立“新主流工作室”时,明确提出其可以是“主旋律”电影,还要对影片的商业回报负责,并且补充了其社会道德、新观念。这里说的很明确,新主流电影又可以是“主旋律电影”。
新主流电影发展历程中较大的风格转变源自年内地和香港签署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协议,很多香港本土电影人北上,引入了成熟的类型影片制作方式与拍摄手法,改变了主旋律电影的呈现方式,激发新主流电影在工业美学与奇观呈现上呈现出明显的变化。新主流电影从此被注入了成熟的类型理念与新鲜的娱乐元素,最大限度上满足了商业诉求,更难能可贵的是,将主流价值观潜藏于奇观影像之中,新主流电影由此掀开新的一页。“新主流电影在保证优质内容生产的前提下,以多类型杂糅叙事和艺术审美为媒介,将主流价值观自觉地融汇于商业娱乐中”。
之后出现了一批“港式主旋律”影片,同时也激发了主旋律电影的活力,新主流电影呈现出活跃的产业态势。年底,徐克导演的《智取威虎山》让观众看到了“主旋律商业电影具有无限可能性”。年林超贤执导的《湄公河行动》更是把较成熟的类型手法与拍摄经验应用到主旋律电影中,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的《湄公河行动》研讨会上,被称为“讲述的故事、传递的价值,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正能量、最昂扬的主旋律。”
认同机制这一概念源自克里斯蒂安·麦茨的论述,他认为观众进入到电影院,将自己简约成一双眼睛,同时是一个全知主体,无所不知、无所不在。全能感与主体身份,使得观众获得极大的主宰与掌控的幻觉,重现了镜像阶段的指认方式与想象性满足。同时,更接近于观众自觉感知的经验层面的认同,即置身影院中,我们的观影经验混淆了真实与虚构、自我与他人的体验,观众的自我想象得以投射在银幕上奇特人生与理想人物之上。
认同机制对于新主流电影而言,在影像呈现、类型风格等方面是在主旋律电影的基础上,加入“新”元素演变而成的。在传承主旋律电影正面题材、正面价值观的基础上,新主流电影加入类型元素,使之在叙事内部实现商业、艺术上的平衡。其次,新主流电影在中国电影产业的大潮中,与商业、艺术的融合更为紧密,而且确立了独特的文化风格,业已形成被大众接受的认同机制:观众被影像的视觉奇观所吸引,获得主宰与掌控的幻觉,并对正面题材或者正面人物产生想象与认同,与此同时,在影像与现实的互文中接受了影像所携带的主流价值观的询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