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每周书介”栏目将在每周向大家推荐一本哲学学院老师的出版图书或由哲院老师参与编著、译著或由哲学学院组织出版的图书。同时,为更好的引导阅读,我们也将向你推荐相关采访、书籍序言等精彩文章。如果你有好的读书感想、随笔,都可以联系我们进行投稿。
本周书介为你带来
《现代外国哲学》总第17辑
书本信息
江怡: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名誉理事长
尚杰: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长
(以姓氏笔画为序)
丁立群马寅卯王路刘杰
朱志方江怡杨大春余平
张能为张庆熊张再林李国山
尚杰姚大志陆杰荣陈春文
陈嘉明周柏乔欧阳谦倪梁康
郭大为郭贵春顾肃童世骏
韩震靳希平
张庆熊孙向晨
孙小玲叶晓璐刘剑涛王聚王春明
刘剑涛
上海三联书店
年11月
目录
序言(张庆熊、孙向晨)
现代西方哲学分为英美和欧陆两大板块,这不仅是从地域角度考虑,而且与哲学传承有关。英美有着经验主义、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哲学传统,所以现在分析哲学成为主流,重视语言分析和逻辑分析以及经验验证和实用效果。欧陆有着理性主义和思辨哲学的传统,所以现在诠释学、现象学和结构主义的余波经久不息。本辑《现代外国哲学》所收录的文章主要属于这两大类型,读者能够看到它们不仅在论题上不同,而且在写作风格上也有很大差异。欧陆哲学的文章重视哲学传统,喜欢借助哲学史进行诠释,把阐明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当作哲学的重要任务。分析哲学善于借助具体的语句和事例进行分析,重视人的日常经验和科学知识,注意克服语义不清和概念误用造成的思想混乱,把哲学讨论引向语义明确和能得到经验证实或证伪的途径上去。尽管这两大哲学路向很不相同,但实际上是互补的。分析哲学的成功往往取决于所举的例子是否恰当。这样的例子要能够举一反三,由点到面,由小见大,由特殊到普遍。现在分析哲学家所讨论的问题在哲学史上往往也讨论过。研究分析哲学的人要学点哲学史,注意从宏观上通览问题和把握全局,才不至于使分析哲学沦为琐碎哲学。研究欧陆哲学的人既要仰望星空探究终极的形上之理,也要脚踏实地规划可行的实践之路,宏伟的哲学使命才不至于沦为空谈的乌托邦。
本辑《现代外国哲学》大致可以分为四组。第一组以《伽达默尔“第三次启蒙”与当代启蒙意义之复杂性理解》为开头的五篇文章属于欧陆哲学,其中前四篇欧陆哲学的风格很明显。第五篇有关胡塞尔的《逻辑研究》的文章在议题上与分析哲学接近,但在研讨方法上与分析哲学有重大差别。胡塞尔尝试把对逻辑的研究与认知方法和意向分析综合在一起考虑,开辟了现代欧陆哲学中现象学的路向。
本辑第二组以奥斯汀的《有先天概念吗?》为开头的八篇文章属于分析哲学。这里值得提一下,通常认为诠释学着重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理解,而分析哲学着重于逻辑分析和对知识的经验证实。这一看法在多大程度上是合理的呢?分析哲学究竟如何看待和处理意义理解问题呢?为此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学刊专门组织召开了一次有关认知与理解的研讨会。我们在这里收入了这次研讨会上宣读和讨论过的《认知信任、理解与理智德性》《理解与解释》《从知识到理解》这三篇文章以飨读者,供读者了解分析哲学的相关观点。
本辑第三组文章有关伦理道德、*治正义、宗教文化和社会治理中的哲学问题。现在学界也把它们归人道德哲学、*治哲学、宗教哲学和社会哲学的领域中。之所以如此乃因为近代以来,当伦理学、*治学、社会学等学科从形而上学的体系哲学中分化出来以后,它们依然留有哲学的胎记,时不时地要回到亚里士多德、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理论那里去,继续讨论哲学中的基本问题。在这方面,英美哲学和欧陆哲学没有多大差别。美国哲学家罗尔斯讨论的问题,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也讨论,他们有着共同的志趣,诉诸共同的思想资源。这组文章共六篇,其中施耐德的《求诸精神可否弥合文化隔阂与宗教隔阂?》是年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学以成人”的主会场发言稿的译文,从哲学的角度探讨全球化时代如何克服种族主义和宗教冲突问题。
本辑第四组汇集有关德国古典哲学、中世纪哲学、中外比较哲学、访学见闻的文章,共六篇。
编辑出版一本学刊不容易。需要各位作者和各位编辑的辛勤付出。我们刊物的稿件大致有三个来源:一是会议论文的稿件,这包括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及其专业委员会会议的稿件;二是作者的投稿;三是我们的组稿。无论这些稿件的来源是哪里,我们都把它们分类后交给相关专家审稿,主编根据相关专家的审稿意见再与编辑组成员讨论是否录用或是否修改后录用。这样的审稿、修改稿件和编辑的过程也是一种作者、审稿者和编辑互相学习和互相交流的过程。我们希望这个平台有助于推动中国学界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展开对现代西方哲学的研究工作。
年1月16日
编辑丨卢洁
责任编辑
陈文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