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奏曲的戏剧内涵与表演问题
——对科尔曼协奏曲批评观的延伸性探讨
?孙红杰
摘要
约瑟夫?科尔曼的《协奏曲谈话》以戏剧眼光审视了协奏曲中独奏与乐队的并置何以限定体裁原则、塑形织体和曲体并预设表现意图和审美情趣。文章考察了科尔曼的协奏曲批评观,从仪式感、角色感、情节线索、戏剧结局四个方面归纳了协奏曲的戏剧性,继而论述了协奏曲创作对表演的深度依赖,协奏曲表演中的历史常规,华彩段的美学意义和演奏建议,古典协奏曲表演中历史维度、现时温度与自我风度的融合,以及独奏家在表演中的角色意识和临场表现。
关键词
科尔曼;协奏曲;戏剧性;表演;华彩段
一
美国音乐学家、音乐批评家约瑟夫·科尔曼(JosephKerman,-)或许是当代音乐学者中最有“体裁意识”的一位,他的许多论著都涉及对单个音乐体裁的深度考察:《作为戏剧的歌剧》[1]论证了歌剧体裁在塑造纯音乐形式之外的戏剧性诉求,以及不同时期作曲家体现这一诉求的独特方式与艺术价值;《伊丽莎白时期的牧歌》[2]聚焦于意大利牧歌这一经典体裁在英国的本土化转型问题;《贝多芬四重奏》[3]对贝多芬在此重要体裁领域中的探索历程和艺术造诣做了批评性解读;《威廉·伯德的弥撒曲与经文歌》[4]揭示了这两种通行全欧的拉丁语宗教音乐体裁,何以承载一位文艺复兴英国作曲家的风格特质和精神诉求;《协奏曲谈话》[5]阐释了协奏曲的体裁属性、戏剧内涵、哲学寓意、织体类型及其在经典文本中的体现;《赋格艺术:巴赫的键盘赋格曲(-)》[6]探寻了这一古老音乐体裁经由巴赫之手而显现的“美感、力量、趣味、机智和动人之处”[7]。科尔曼的上述每本论著都是相关领域中公认的名作,这要归功于他在每本论著中示范的优美文风、人性关怀、审美直觉以及尤为显著的——批评洞见。
科尔曼的批评洞见深刻受益于他的“体裁意识”。“体裁意识”会引导批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