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教育研究》年第6期,文章有修改
封面图片来源/pexels
▲▲▲为什么需要教育哲学?——试论教育哲学的三重指向刘铁芳摘要:教育哲学乃是一种给教育行动赋形的活动,即赋予诸种教育行动以卓有意义的形式,使散乱的教育行动朝向对善好人性的促进。教育哲学作为一种给教育行动赋予意义形式的活动,指涉三个层面,即教育哲学与人的发展自身、教育哲学与教育实践活动本身、教育哲学与教育在社会中的位序。由此,教育哲学的具体指向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给教育中的个体赋形,直接引导教育行动的目标,让任何教育行动都最终落实在受教育个体美好人性的生成;一是给教育实践赋形,也就是给作为教育行动的引导者的教师赋形,让教育者的教育行动始终内含着对“什么是好的教育”的追求,从而为个体的教育实践寻找内在的起点与依据;三是给置身社会整体结构中的教育赋形,也就是赋予教育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合理秩序,引导整个社会健全教育理念的形成,从整体上促进教育内在目标的实现,而不是沦为俗世生活的工具。教育哲学需要积极担当时代与教育的艰难。关键词:教育哲学、赋形、哲学生活、哲学教育作者简介:刘铁芳,年生,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一种教育形式之所以称之为教育,是因为它首先是教育,它包含了教育的本原性追求,而非它所处的时代。从立人的角度而言,教育其实并无现代教育、古代教育之分,而只有教育与去教育、反教育之别。在此意义上而言,教育哲学是为教育何以显现为教育而辩护,而不管它是现代还是古代的教育。正因为如此,跨越时空,去探询何谓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而不是固守在所谓古今之别,抑或现代、后现代之争,才是教育哲学的真义。由此意味着,越过现时代的各种新名词新概念的障眼法,不断地回到教育的基本问题,回到教育初始的问题,由此而阐明教育哲学的根本指向,才是教育哲学的本真追求。我们通常给教育下的定义是,“一切增进人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活动”。显然,这种定义是从教育行动的实际内容而言,即从教育行动“改变”或者“影响”了人的存在而言,并不指涉“如何”改变。这实际上是从亚里士多德所言的质料因的层面来定义教育,而没有涉及教育的形式因。如果只从质料因的层面定义教育,则人的教育其实与非人的教育,与动物界的生存能力的习得,就没有实质的区别。教育之为“人的教育”,显然还需要从形式因上定义,也就是需要从如何给散乱的影响人的存在的各种教育行动中寻找积极的形式,只有给这种散乱的教育行动赋予了美好的形式的教育行动才构成好的教育,构成我们所期待的教育;而那种寄予散乱的教育行动以不好的形式的教育行动,构成的就是不好的教育。正因为如此,我们对教育行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