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光疗费用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中秋佳节母亲过来,我要让母亲做到安心,就要做到和颜悦色,不要有任何脸色,也就是孔子说得“色难”,这就是孝,看似简单的事,但我能做到吗?中秋之夜,不谈数据,谈谈《论语》吧。自己从事管理工作后,发现待人处事方面的要求大幅提升了,由此衍生出很多关于哲学问题的思考,比如为什么活着,如何与人更好的相处,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如何面对生老病死,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等等。我突然发现孔子说得蛮对,四十而不惑,就是指在40岁时要明确一生的志向,否则就会焦虑不安,现在各种知识付费兴起,中年人买单的居多,想来有这方面的原因。自己以前喜欢听《得到》,经常听吴*和万维钢的栏目,因为从那里会时不时会得到一些人生的感悟。机缘巧合,有人推荐了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才发现我需要验证的很多东西,《论语》里都涉及了,我原来以为《论语》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原来是自己太浅薄了。我知道简单的读《论语》没啥用,就好比虽然从小就知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但它对于我的人生没有任何影响,因为在完成考试的任务后,《论语》就跟我告别了。但当你经历了一些事情,再有机会去接触《论语》,能够切己体察的时候,才发现太对了。自己先读了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然后读了《华杉讲透论语》,虽然一知半解,但我已经要迫不及待要跟你分享了。论语一共20篇,我先谈谈对第1篇《论语·学而》和第2篇《论语·为*》的感悟,特别是对于自己工作的启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这句话我们很熟悉,但熟悉并不代表理解,这个“习”我以前以为是复习,其实是练习和实践,学习后再去复习并不能带来什么快乐,学到的东西能够在后续的工作和生活中用到,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这个大家一定感同身受。前几年自己买了很多OKR的书来学习,然后把OKR这套方法在团队付诸实践,现在OKR成为了大家工作的一部分,引领着工作的方向,这让我觉得学有所值。“人不知而不愠”中的“不知”,以前一直以为是“不懂学问”,其实孔子的意思是说,如果别人因为不了解你而做一些让你恼火的事情,你也不要生气,这个境界就上去了。很多领导让人感觉如沐春风,我想有这个修养在里面,其实发怒了大多解决不了问题。有次在家里打工作电话,打完后太太就跟我讲:“看你吼老半天,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意思,但别人又不是你,怎么可能马上明白你的意思呢?比如你总是跟儿子说要多运动才能健康,但儿子学业这么重,晚上哪有时间像你那样去跑步啊!”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参说:“我每天从多方面反省自已: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的功课,是不是用心练习了呢?”“三省吾身“大家都听过,但”三省“具体指什么,估计很多人不知道,但这个不知道的东西恰恰是关键,每天下班后我们要问自己三个问题:“今天的工作是全力以赴了呢,还是应付了事?”“是真心待人了呢,还是有曲意奉承?””把学到的东西拿去实践了呢,还是没啥长进?”第一点我的理解就是把握过程,活在当下,至于结果怎么样,不要太奢求,这也是斯多葛哲学提倡的吧。第二点我的理解就是孔子说得忠恕之道,即你自己想要得到的,也要让别人得到,你不想别人对你做的事,你也不要对别人去做。第三点我的理解就是学习方法,也就是孔子说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曾经要求过团队写日报,希望大家能反思一天的工作,后来就变成了工作的流水账,最后不了了之,究其原因,还是自己学问不够,无法知行合一。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孔子所说的学问,不仅指现代意义上知识的概念,更是包括六艺,关于做人的道理都在里面,书呆子在孔子眼里根本不是懂学问的人。以前误以为自己懂得那点专业知识就是最大的学问,哪知道这才是学问的九牛一毛。原来很多人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体现了学问,特别是领导,有了这个认知,让我对很多人肃然起敬,能干成事的人一定有他的学问,就看自己有没有发现的眼睛了。人为划分的专业固然让很多工作精细化,但也造成了一叶障目,孔子早就看透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这句话跟“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遥相呼应的,说来简单,却深刻如骨髓。身在职场,常常担心才华不为领导所知,怕自己的业绩不被领导看到,怕自己的委屈不被人了解。但孔子却说,君子并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反过来,君子更怕的是不了解别人,因为如果你在上位,不了解别人,你就不知道怎么用人,遇到高人,就错过了学习进步的机会。自己干数据很多年,以为很专业了,每每看到他人的不同观点,不自觉的就想去批判,下属来汇报工作,有时话没说几句,我就武断的打断,然后凭着经验指导一番,其实很多时候自己并没理解清楚别人要表达的意思,这不仅影响了工作的推进,打击了下属的信心,自己也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的机会。人总是困在自己过去的“信息茧房”不能自拔,我得把这句话供在床头,睡觉前要“三省吾身“,否则,还有什么办法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在温习旧的知识时,能有新的收获,就可以当老师了。”《华杉讲透论语》在解读这句话的时候,说得太好了,就拿读书来讲,很多人很积极,每天问有什么新书,他想知新,书拿来后,翻一翻,更自称知道了,没有一本是读完的,再去找下一本新书,其实可能啥都不知道。很多朋友问华杉,说你读书怎么都记得,我读过的书都不记得,华杉说你根本没读完,如何记得?朋友说,是没读完,那你读完就能记得,也很厉害啊!华杉说读完当然不记得,一定要读过两遍,才能略知一个大概。一定要跟自己工作或做人的价值追求有关,能对照着做,经常拿出来反复玩味,还认真一条一条写笔记,这才能温故而知新。以读书为例,如果你温习旧书的时间超过翻阅的新书,就有点温故而知新的意识了,如果你有五十本看过三遍以上的经常温习的书,需要温习的旧书太多,以至于安排时间读新书都有困难,那你对温故而知新,就算深得其味,知行合一了。简单来讲,读书的关键词就是温故,有四要点;一要读跟自己生活、工作或修行相关的书,否则就没机会践行,那即使再热门的书也不要去读,如果读了,也就当小人书看吧,不要对其有过高的期望。二要读很多遍,然后做笔记,写文章谈感受,甚至去教会别人,这都是为了加深理解。三是要践行,读了觉得有道理,就要努力去练习,在实践中会碰到很多阻力,践行的过程就是改变习惯的过程,改变习惯涉及到大脑物理硬件的更新,因此需要反复去做。四是把旧书放在床头,因为会由于日常琐事忘记了践行,那就通过这种方式反复提醒自己,这样形成一个闭环,床头的旧书越来越多,新书肯定就读的少了,但能真正指导人生的书,50本足矣啊。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说:“我整天对颜回讲学,他从不提出什么反对意见,像个蠢人。等他退下,我观察他私下里同别人讨论时,却能发挥我所讲的,可见颜回他并不愚笨呀!”我对这句话是有共鸣的。我带过的团队的很多骨干,不少有点大智若愚的特征,这些人刚来的时候,都挺老实,像个笨人,对我说的话,很少反驳,有种钝炖的感觉,但做起事来却异常的认真,特别信守承诺,甚至很多时候过于认真,缺了变通,导致事情并不是完成的很好,但他们也很皮实,怎么说都能接受。以前自己还想,这人过于耿直老实,可能不适合对外沟通,不适合去做管理吧,但给了他们足够的实践和项目机会后,发现沟通根本不是问题,而扎实的工作作风则能赢得别人更多的信任。反倒是那些刚来的时候显得聪明伶俐,能说会道的,相对会敏感脆弱一点,有时还挑工作,较难长期坚持一样枯燥的、自觉没意义的事情。孔子对颜回的评价最高,认为他是弟子中唯一的仁者。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然后说出来。先说后做还是先做后说类似“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但我是倾向于先做后说的,当然这里有个度的问题。比如做数据产品,一些人是提了个点子,然后就要资源大张旗鼓的去搞,其实自己对这个事情的理解也是半桶水,但我更喜欢的是,不仅要提点子,更要多方搜集资料和调研,做些实际的可行性论证,再来申请资源开搞,这才是先做后说。现在网上嘲讽XX大佬跑去美国造车,说他只会说不会做,但从小了讲,我们自己说过的,又有多少是扎扎实实的实现了呢?很多人做了一点点工作,就用PPT把这个事情说满了,唯恐这个事情表现的不完美,这跟那个大佬本质上没什么区别。自己有次去做培训,说嗨了,就对同学们讲,只要回答我的问题就赠书一本,后来一下课就把这事忘了。某天突然记起来才赶紧打听了别人的地址寄书过去,现在还心有戚戚,从这么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要做到言行一致是多么的困难。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在《论语·学而》中又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反复提到了这个道理,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一句,非常深刻,张居正赞之为”万事之明训“,德行实践是本,读书学习是末,如根本不固,学也枉然,这句话其实就是在说,读书并不是最重要的,读书一定是”行有余力“之后的事。很多刚进团队的新人,我都直接跟我们讲,先不用读书,不要去啃数据分析、数据产品、数据治理、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等任何书籍,先到各个岗位去实践,等你大致上手以后,能满足基本的工作要求后再考虑读书的事。华杉说,他的所有本事,并非是从读的书中学来,而是自己在实践中体会总结而得,懂得之后,偶偶看到某书,发现与自己的想法相呼应,于是去读它,再顺藤摸瓜,去读整个体系,通过读书来整理自己,提高自己,进行系统升级。同样的道理,自己以前想学数据治理,然后找了DAMA的书来看,完全读不懂,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写,在业务部门设置数据专员这种岗位更是天方夜谭,后来公司成立了统一的大数据组织后,要实现跨域数据的打通,才开始有所理解,最终才算把书读完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不切于事而疑惑不解。”“学而不思则罔”很容易理解,只顾读书学习,却不放在自己身上体会、放在具体事上琢磨,自以为知道了,其实不过是鹦鹉学舌,晓得些说法,一到用时,还是迷惘。比如公司要建大数据平台,如果你只是看了大数据的一些技术书籍就想出具体的方案,那也是天方夜谭的事情,凡是能出平台方案的,哪个不是通过多年的规划、开发及运维的实践摸爬捆打出来的。比如我曾经想学习一下财务报表,但即使读了好几本讲财务报表的书,脑子里仍然一篇空白,有次人力资源面试财务岗位,我也去参加了,然后财务部的面试官问了面试者一个财务报表的问题,好像是三张报表之间一致性的问题,我听了觉得有点熟悉,但就是想不起来如何解答。后来我才发现,自己在书本上理解的概念,都是些字面的意思,人家换一个说法,就完全不知道了。就好比做数学题,你以为理解了书本上的定理,但如果没有做过真实的题目,很难判断是否真的理解透了定理。我最近在读微服务的一些书籍,但总觉得悬在空中,显然是由于缺乏实践所致。比如配置中心这个概念,如果你没做过相关的开发,可能连配置中心配置点啥内容都不太清楚,又何谈理解呢。书中同样一段文字,你理解的意思,跟实践过的人理解的意思,可能完全不同。“思而不学则殆”则是反过来,成天自己瞎琢磨,不去读书、拜师、学习,则往往陷入思想空转,找不到出路,本来别人可以一语惊醒梦中人,你偏不信书,偏不信任,就要自己琢磨,那就无所长进了。大家都有这个感受,你想不清楚的事情,几个人凑在一起聊聊,就会相互之间触发灵感,我们现实中大多疑难问题都是通过这种简单的交流形式解决的,这也是我们要在一个地方集中上班的原因。牛逼的领导大多都是沟通大师,擅长通过与他人交流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然后总结提炼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孔子这句千古名句,能理解其真谛不容易,知行合一就跟更难了。有机会再跟大家分享其他的,真懂了这些道理,我们才有机会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祝大家中秋快乐!
读一本好书,过千种人生
傅一平1季度书单
荐书
年1季度我读过的十本好书!
怕了,我才去读书!
读透《数字蝶变:企业数字化转型之道》
年四季度我读过的十二本好书!
国庆荐书
年3季度我读过的十本好书!
傅一平荐书
年2季度我读过的十本好书!
傅一平荐书
年春季我读过的十本好书
春节荐书
年我读过的十本好书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