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立乎其大:汤一介先生的哲学人生
一个目光深远的提问者,思想的根须必定深植于自己的时代,而其追问的方向则指向未来时代的开启。这正是汤先生新著的醒目标题——《瞩望新轴心时代:在新世纪的哲学思考》给我的深刻印象。
一、学贵乎专
虽然幼承庭训,家学渊源,但汤先生的学术生涯却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才真正开始的。那个时候,先生已年逾五旬。年春,汤先生在北大开“魏晋时期的玄学和佛教、道教”,课堂的盛况,当时在座的学生在很多年后,还记忆犹新。在被各种教条禁锢多年之后,汤先生的学术热情终于得到了抒发。
学贵专门。没有专深的学术研究,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思想的创造。汤先生的专门之学,主要体现在《郭象与魏晋玄学》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这两部著作当中。这两部著作,不仅开一时风气,也对后来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魏晋玄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在汤用彤先生《魏晋玄学论稿》以后,早已成为学界的共识。汤先生的《郭象与魏晋玄学》,则是魏晋玄学研究的又一个里程碑。在这部著作当中,汤先生对魏晋玄学的产生、魏晋玄学的发展历程等问题,都提出了全面周详的见解。而其中对郭象哲学的概括和阐发,更在多方面发前人所未发。试举一例。在解释郭象的“自生”这一概念时,汤先生的分析极具哲学的深度:
“自生”:事物根据其“自性”而存在,而其“自性”只能是“自生”的;如其“自性”不是“自生”的,则是其他事物所给予的,推求下去势必又得承认有造物主或本体之无。所以“自生”这一概念在郭象的哲学体系中非常重要,他在《庄子注》中反复说明这一点。从我们上面所构造的图表中看,“自生”这一概念可以说是郭象哲学体系的中心环节,它把“自性”和“独化”两概念联系起来。在《庄子序》中提出的郭象注《庄子》的基本思想“上知造物无物,下知有物之自造”也正好说明这一点。“自生”这一概念在郭象的《庄子注》中大体上有三个相互联系的涵义:“自生”意谓“非他生”,“自生”意谓“非有故”,“自生”意谓“非有因”。
内在于郭象哲学的整体结构,以“自生”为核心,将“自性”与“独化”等结构性概念关联在一起。以深细的文献阅读为基础,揭示出“自生”的三个相互联系的涵义。堪称不易之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一书,是根据“早期道教史”这门课的讲稿撰写而成的。在对早期道教的发展史做了全面系统的梳理的同时,也提出了对宗教在人类社会生活当中的意义的理解。这部著作,成为九十年代道教研究热潮的先导。
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哲学分析的基础,还要有相当的文献学功底。汤先生在文献学方面的功力,从“读《世说新语》札记”这篇“小”文章中,可见一斑。《世说新语·文学篇》里记载:“王丞相过江左,止道《声无哀乐》、《养生》、《言尽意》三理而已,然宛转关生,无所不入。”过往的思想史研究,一般以此证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和《养生论》在东晋的影响。其中的《言尽意论》,是欧阳建所作,文章旨在消解玄学的方法论基础。这篇文章与《声无哀乐》、《养生》两篇魏晋玄学的代表作归在一处,且能“宛转关生,无所不入”,着实令人费解。汤先生通过细致的文献索检,找到了一条重要的异文,其中的《言尽意》作《言不尽意》。而《言不尽意》正是嵇康已佚的名篇。这样一来,王丞相过江左,说的就都是嵇康的思想,道理之间能“宛转关生”也就是毋庸置疑了。此文不过千把字,解决的却是思想史上的大问题。
二、思贵乎大
从青年时代起,汤先生就确立了成为哲学家的志向。但因为特定的历史原因,这条哲学之路异常曲折。自由对于思想的重要性,汤先生有切身的感受:“哲学家从事哲学工作要有条件,首先你要能够自由思想,自由创造。不能自由思想,不能自由创造,哲学就成了死的哲学。自由是一种创造力,没有自由,你的创造力也就没了。”
汤先生年毕业以后,在北京市委*校讲授*史。年回北京大学,开始在哲学系任教。其间也发表了很多文章。但汤先生后来自己反省说:那些文章,“今天看起来,都是很可笑的文章。”因为那个时代,哲学研究主要受苏联教科书的影响。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汤先生才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创造的努力。年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上的“论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诸问题”,即是这一努力的具体体现。
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第十七届世界哲学大会。这次大会特设了中国哲学的讨论组,这在之前是从未有过的。汤先生在大会上提交了“关于儒家思想第三期发展可能性的探讨”的论文。据刘述先先生回忆,汤先生的发言赢得了经久的掌声。在这次发言中,汤先生指出:中国哲学的特质体现为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和情景合一。天人合一讨论的是真的问题,知行合一讨论的是善的问题,而情景合一则在讨论美的问题。这次会议的发言稿,后来在国内以“论中国传统哲学的真善美问题”为题发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随后的“再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真善美问题”一文中,汤先生指出了孔子、老子和庄子对待真、善、美问题的不同,即孔子:真→美→善,老子:美→善→真,庄子:善→真→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的价值取向之间应多元并存的主张。
内在超越问题是汤先生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