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良师读论语
TUhjnbcbe - 2021/6/22 15:21:00

我很羡慕满腹诗书的人,“四书五经”、“唐书宋词”、“圣贤著作”······读的滚瓜烂熟,张口便是我听不懂的词句。《朱子治家格言》中讲: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古往今来,凡大成就者,无不深受国学滋养。自知自己读书读的浅薄,经典国学方面欠缺,在读《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书时便格外用力,好在南怀瑾老师的讲解白话居多,让我读完了人生中第一本国学经典——《论语》。

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开办私学,收授弟子,“自行束脩以上”——不分贫富贵贱,有教无类,史传他的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研读中,我细悟儒学精华,观孔夫子教导,感受孔门学风,一幅幅古时画面、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展现脑海,好像都能感受到孔子教导感化弟子时平易近人的语气神态,孔门师兄弟之间探讨学问时轻松和谐的氛围,体会着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美好。在敬佩之余,以孔夫子为镜,反省自己,何为良师?

一、学而不厌

学习是一个人的终身话题。

有的人在学习中找到了心灵寄托和良好状态;有的人在学习中摸爬滚打,坚持中痛苦,痛苦中坚持;有的人学而厌,苦不堪言,放弃学习。首先,“学”为什么而学?只有知道为了什么学才能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要确立一种精神,认清人生的本分,然后能够以一生甘于淡泊、乐于寂寞的胸襟,方能顺时因势,随时偕行,如此才可以言“学”。

作为教师,认清职业本分,不为私欲而误子弟,一日为师只为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学生。如果我们为师只是为了名利钱财,有时反而会觉得苦、难,因为名利钱财的得失会迷失自我,它太具有吸引力了。相反,一个人的精神是强大的,取而用之,源源不断,要知道“德不孤,必有邻”,当我们认清本分、摆正心态、好学乐学时,有的事物就会愿意与你为伍,伴你前行。

二、诲人不倦

弟子盖三千焉

世有伯乐,然后由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孔子一生,《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弟子盖三千焉”,较为有名的七十多人。弟子成才,离不开孔子的苦心栽培,循循善诱,不倦教诲。《论语》中可感受到孔门弟子一个一个样,孔子对待弟子亲如朋友,却各有各的不同,用适合的言语耐心解答问题,使弟子能有所得。反观自己,一个班四十几个学生,他们尊称自己为老师,我又是否真的了解他们,让他们有所得?“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种伯乐式的教师不正是我们该学习的啊!

三、以身作则

子曰:为*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又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正己正人之德在于自身的修养,是由学问的内养,而发于外用的善美的思想和言行,譬如北斗星,它的本身是恬静无为的,而天上的星群都随着北斗星而旋转。鲁国的国君问孔子,怎么做才能使国民都心服呢?殊不知为*以德,要先从自己做起,并不重在如何做才是人们服从于我。这样的道理大到国,小到家,无一不适用。在学生面前,要提升自身的修养,由内至外,一言一行皆作典范。

四、爱护学生

(一)尊重。

孔子教弟子们的是学习人之所以为人的学问,就像所教的为*,也是为人处事学问的扩充,面对子张学干禄,虽然与自己的教学精神大相径庭,但是还是因势利导,巧妙指引,并不是直接开口否定。尊重最难的是当观点、立场、审美情趣相异时,却能理解与容纳。《孔子家语·致思》中有一则记载:孔子将出而雨,人曰:商有益,请假焉。子曰:商为人短于财,吾闻与人交者,推长而违短,故久;吾非不知商有盖,恐不借而彰其过也。孔子将要出门时,天下起了雨,门人说:“卜商(孔子弟子子夏的名)有伞,请向他借一下。”孔子说:“卜商为人吝啬其财物,与人交往时应赞赏他的长处,而避讳他的短处,因此才能保持关系长久;我并非不知卜商有伞,恐怕他不借而张扬了他的短处。”这是一则孔子为人处世的故事,也表达了孔子对学生扬其长而隐其短的尊重。身为教师,想要走进学生,就要尊重学生,融入他们的圈子,与他们共同思考,方能尽到为师之道啊。

(二)信心。

读《公治长篇》,能够感受到孔子对弟子们才能的自豪。譬如:“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这一则是孔子评论子贱,他说,子贱真是一个君子,如果说鲁国没有君子,那么像子贱这样的人难道还有什么不可取的地方吗?可见,孔子对待弟子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从不吝啬称赞。对学生信心满满,同时给予学生自信,让学生渴望成功,继而努力拼博。

(三)关心。

《雍也篇》提到伯牛有疾。伯牛是孔门弟子之一,生了传染病快要死了,孔子作为老师亲自去看他,从窗口拉着他的手,不断伤心的感叹,十分悲伤。这是师生情,更像父子情,对弟子的关心不怕疾病,不怕贫穷,我是否能做到如此程度呢?

五、教学相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问从哪里来?不就是在我们身边嘛,只不过有的人发现不了罢了。虚心好学,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又他人缺点引以为戒。师生共同切磋、进步,每个人都是老师。

六、学思行并重

(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道理非常简单,但真正能够铭记在心且一而贯之却非常难。比如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作为教师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教研,则终究是纸上谈兵而一无所得。

(二)学以致用。

儒者以内圣外王之学相标榜,由内圣而至于外用,扩充其内养所得,学以致用。我们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思落实到行动、实践上,只有把学思行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这样才能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读完本书,《论语》的前六篇就像是开胃菜,继而我又去网上找其他篇章读,发现原来拗口的文言文并不是那么苦涩难懂,《论语》也并不是只有一种解读方式。比如:有人学到了自学做人的哲学,有人看到了社会问题,有人悟到了“吾之道”,而我观察到了如何为良师,从各个角度看《论语》都将有各个角度不同的收获。果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深入就难以体会其独特的魅力。

良师——读《论语》有感

编辑|彭秋蓉

审核|孙采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良师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