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最终活成什么样子,取决于悟性的高低,真正悟性高的人,通常都具备这五点特质:
第一,说话时一针见血。
第二,听讲时一点就通。
第三,想事时化繁为简。
第四,做事时遵循规律。
第五,看起来大智若愚。
悟性这东西,确实是因人而异,有与生俱来的成分,也有后天积累的成分。
如果你悟性不够,那就努力学习、经历、沉淀、反思和积累吧。
还是那句话,花半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如果把悟性分为三等,一等深沉厚重,二等磊落豪雄,三等聪明才辩,你在第几等呢?保持住孩子的悟性,不正确的教育,会抹杀孩子的悟性!
同道为朋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看过各种版本的解释,对“朋”字的考据也是很多。各有各的道理。我们回归到《论语》中找答案。
我们要明白孔子所言的“朋”,与我们今人所认为的“朋友”是不一样的。我们思考一下,孔夫子的思想境界应该有怎样的朋友呢?
这句话的前一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后一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到道与礼,能时刻准备着去践行,在践行中有所收获,这种内心的喜悦不可说!不可说!
有了前一句的铺垫,我们可以想到,孔夫子心中的“朋”友,不是我们今人所说的朋友,更不是利益之交的朋友。孔夫子心中的“朋”是与他一样,有“志于道”志向的朋友,思想高度一样,志道之心一样的朋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曾经看过一个最让人误导的解释,作者说:“有钱的朋友从远方来看你,你不觉得高兴吗?”。或许作者这样的解释是为了适合现代人的理解吧!
但这恰恰说明我们需要好好读中国人自己的经典。国学经典不是知识,是智慧。不能用学习语文的方式学习国学经典。把好好的经典智慧进行知识解刨。
在《论语》中,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这已经告诉我们,交友、择友,要学会选择。
学而时习之!知道了,学到了,就在生活中践行,这就是“修行”吧!“道”既是“真理”,不是真理不真,也不是道不行。而是践行真理的人,力行“道”的人理解出了问题,个人解偏了,践行能不出问题吗?
不要忘记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由“学”到“行”这中间还有一个思考的过程,理解的过程。还有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知”自己,知道自己是怎样的状态,这叫“知己”。自己都不了解自己,就不要奢望有“志朋”有“知己了!
修道之路是孤独之路,能遇到志同道合之朋,是人生幸事。自古圣贤皆寂寞,“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夫子一声感叹!多少孤獨寂寞。
怀才不遇而无怨
心有抱负之人,常有怀才不遇之感。就连我们的圣人孔子,在一生的游学当中也有感叹“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猜这句话一定是孔夫子几十年游学后的感慨。如果您了解夫子生平的话,我们就更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不抱怨,是人生获得幸福的一种必要能力。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这个世界上,遇不到志同道合的人,遇不到明白理解自己的人,人总是心中有点情绪,总会觉得心里有所遗憾。但在夫子心中,作为君子一定是坦荡的,坦荡的人心里不会有不愠的。如果你是怀才不遇,心有所怨,那我劝你把这句话好好读读。
王凤仪善人曾经讲过:“不怨人,怨人是苦海”!这话一点不假。常常抱怨,一定是人的私心作祟。不如己愿,就抱怨!不如己意,就埋怨!往往是以结果为导向。在执行的过程中没有方法,在执行的过程中缺乏总结与反省。人生不抱怨,是对自己的宽容。人生不抱怨,是对自我健康的养护。
做到无愠不一定成为君子,但是作为君子一定是心中无愠的状态。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愿天下多些坦荡荡!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学、有行、有悟,有志同道合之友,心中无怨,人生坦荡。这就是人生旅途中最好的状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