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回顾15论语系列讲座之三忠恕与孝
TUhjnbcbe - 2021/6/18 16:21:00
引起白癜风的原因 http://m.39.net/baidianfeng/bdfby/yqyy/

4月20日晚,书香吉林讲书堂第21-22讲在腾讯会议室如期进行。张铭理事长带来《论语》系列之三:忠恕与孝悌的讲书。

错过了精彩讲书的书友们,福利来了!

在这篇推文中,你可以看到张铭老师的讲书稿!

在这篇推文中,你可以看到听书人的听书感悟!

在这篇推文中,你还可以看到张铭老师的讲书回放!

讲书稿节选

请输入

忠恕和孝悌是孔子思想里最为重要的两个观念,它来源于仁爱,仁爱包括亲亲之爱、忠恕之道和恻隐之心,其中亲亲之爱是基础,忠恕之道是方法,恻隐之心是底线。孔子认为,“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两者的核心是推己及人,忠恕的本质是利他,是仁爱。

我们先谈一下忠恕,《论语.里仁》篇说,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意为孔子这一生做人做事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忠恕二字。那么,何为忠?何为恕?宋代朱熹的解释,我觉得最为贴切。即: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尽自己的心是忠,用自己的心推及他人,就是恕。朱子还说,看这两个中国字,中心为忠,如心为恕。真正看见自己内心的标准,良知在哪里?是非在哪里?自己心里装着的判断是什么?这是忠。如心,就是将他人之心比如自己心,用自己的心跟他人换位思考,这样,你就变得宽容了。

但是“忠“和“恕”这两个字,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得知道,你自己的心在哪里?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心在哪里,是很可怜的一件事。刘再复说,一个人最为重要的不是身在哪里,而是心在哪里。作为人,最可怕的是没有任何心灵渴求,没有任何文化向往,整天处于焦虑之中,或处于麻木的状态中而不自知、不自醒,把自己的这颗“心”真的空掉了。当下世界,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在发生着“肉人化”与“空心化”的现象,强大物质潮流覆盖着一切,让你盲从无度,浮躁无心。其实,忙就等于心死,所以,我们要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通过读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找到自己的本心,倾听它、善待它、忠诚于它。只有找到自己的本心,才能对客观事物有一个正确的道德判断,才能建立起自己强大的内心世界。

“忠”还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之意。这个立人非常重要,首先要解决好如何立、怎么立的问题,然后才能谈到推己及人和实现达人。

其实,每一个人,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去看待自己和他人关系的。这首先要求自己的心灵要有定力,对自己要保持一个正确的估价,忠诚于心。这就是《论语》为什么一直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这个社会上,一天到晚求他人给一个机会,给个岗位,提携一下自己。对这么一个奔忙的人,不是说不对,但是有一个根本的出发点,就是要知道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在社会上,总会有被人误会的时候,总会有怀才不遇的时候。中国历史上,多少文人的自叹感慨,觉得自己生不逢时,没有得遇明君贤主!这个时候,内心是会动摇的,觉得自己对生命的这份忠诚有人了解吗?这份忠诚能够嫁接到社会上进入一个职业岗位吗?这个时候,心是惶惑的。

所以,《论语》一直提倡,"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在君子心中,他所患的是自己无能,担心的是自己没本事,从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话还有一种表述,叫"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要发愁,现在社会上,没有让你去尽忠的那个职位,真正要发愁的是你有自己安身立命的那个本事吗?如果有,早晚有你的位置。不要发愁现在没有人了解你,真正要发愁的是你有什么资本,能让别人了解你?如果有,那么总有一天,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孔子是怎么做的呢?“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自己通过学习,修炼,一切从自己的生命中寻找建立的依据,而不要动不动就抱怨,说这是老天爷不给我机会。动不动就去埋怨,这是别人挡了我的路。我们的心要真的做到了不怨天,不尤人,那是不容易的。也就是说,不要到外在的客观标准上去寻找理由,而要在内心建立起自我估价,这就是一颗心的所在。只有这样的一颗心,真正建立起来了自我的判断,这种忠诚跟着就有了。

要想保持一颗忠诚的心,不仅要在内心建立起正确的自我价值判断,而且还要不断地修正自己的不足和失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失误和不足的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其实,儒家的经典,就是教给我们,这样一种由自省,认知,这么一个方式,找到生命建立,这样一条可行之路。有很多人知道自己不好,看见自己的过错,但是文过饰非。所以,孔子就感慨,"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意思是,算了吧,我还真没见着那个看见自己错了就认认真真反躬自省,从内心给自己一场诉讼,去检讨自己,看看自己有什么不足,认认真真这么想的人,我好像没有见到。也就是说,我们总是觉得看到一件事情自己错了,或者能力不及,追悔,然后就是为自己掩饰,让自己心里好受一点。就说这是一个偶然事故,不自觉地把理由推到别人身上,我们缺少内心自讼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内心要保持温柔敦厚,有所涵养,有一种反躬自省的能力,薄责于人。自己的心厚道了,对别人的责怪就少了。这样,就会减少或远离对别人的抱怨,这实际上就已经从忠推到了恕。

孔子有一个学生,觉得做人的道理太多,记不住,请教孔子,希望能用一个字来概括所有的道理,而且可以受用终生。孔子给了他一个字,就是恕。

平时,我们的眼睛,往往盯住别人的短处。看别人的短处,就反衬了自己的长处。我们在议论他人不幸的时候,自己的幸福感就得到了满足和延伸。有时候,我们议论他人的不幸,往往不是抱着一种沉痛的悲悯,而是在一种放大之中,让自己的内心,得到一种自足的宣泄,这样的动机善良吗?有时候,我们总在挑剔,今天谁又失败了,他多不好啊,言外之意,你看我比他强多了,我才是一个完美顺当的人,其实,这就远离了孔子说的恕。由忠到恕,从自己的心,推到他人的心,无非就是一个将心比心的过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什么会流传很广?大家都觉得这是个道理,总是在提醒自己,但总也做不到。为什么要提倡恕?就是因为它难。这个恕的出发点是将心比心,而后我们才会有宽容。

并不是说,两千多年前的所有道德标准,都适用于今天,宽恕是有前提的。今天我们的社会,有两条无形的线,一条是以法律为核心的制度线,它是保底的,另外一条是以伦理为核心的道德线,它是提升的。如果说什么样的事情打破了底线,伤害了公民的自我权利,甚至危及到我们的生命,危及到我们的尊严,那就要诉诸法律。但是,在法律线之上,能用道德去解决的,能让我们说服自己心灵的这部分,这才属于我们的恕道。也就是说,恕道不是无边的,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恕道能够到达法律线之下。所以,在可控的空间之内,我们的心可以去宽容。

宽容源自于理解。这种理解就是看一看他的境遇和自己的生活,很多事情,就算是一个不幸的发生,一种伤害摆在那里,该怎么做呢?

恕,就是要善待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别人不能善待自己,特别是受到别人的伤害时,我们该怎么办呢?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还是宽恕为怀?

孔子曾经说过,“以直报怨”,用一种正直和坦荡让它过去,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它化解,而不是纠缠不休,这是最好的方式。

何为忠恕?简单说就是,忠诚自己,善待他人,以这样的心走出去,不管这个世界多纷乱,多迷茫,我们都会过好这一生。

下面,我再来谈谈“孝悌”。孝悌之道就是孔子所说的“亲亲之爱”,这是仁爱的基础。《论语》明确提出孝悌为仁之本。“孝”是子女对父母的正确情感和态度;“悌”有时写作“弟”,是兄弟之间的正确情感和态度,多指弟弟对兄长的敬爱,相对而言,也包括兄长对弟弟的友爱。

孔子教导学生:“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意为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孔子把孝悌作为做人的首要一条,“孝”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9次,论孝悌的也有16次之多。孔子重视孝悌的思想也深刻影响到了他的学生。

有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确立仁的根本啊!

在封建宗法社会里,一个人如果忠君事国受到君王封赏,其父母也可以同时得到封赏,俗称“光宗耀祖”;一个人如果造反作乱,也会株连父母兄弟乃至株连九族。讲孝悌的人,就不会犯上作乱。汉朝开始提倡“以孝治天下”,把它作为一条*治原则,我们看汉代每个皇帝的谥号都有一个“孝”字,如“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等等。

怎样做才算是孝呢?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做到对父母的敬爱与关怀。

中国人常常将"孝"和"敬"连用,孝敬孝敬,孝为行,敬为心,关键是我们的心中对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吗?今天是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儿女们总是太忙太忙了。面对父母,今天的儿女应该要问问自己:如何让老人因为有自己这个孩子而得到安顿,我们怎样做到真正的孝?

今天我们总在说,孝敬是一种美德。但是,它不是一种本能。我们反过来说一个命题,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有人说过那是美德吗?没有,因为那是近乎本能。

这个世界上,生物之爱都存在这样一个现象,这个现象很美好,但也近乎残酷:所有的爱都是下行的,也就是父母对儿女的爱。对父母来说,儿女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所以父母怎么尽心都不为过。

我们看到很多故事,比如孩子得了病,这父母守在手术室外面,说把我的肝脏移植给他吧,把我的肾脏移植给他吧。我想,如果能移植心脏,那可能十个妈妈里面有九个愿意。但是,我们去找找儿女为父母做过什么的故事,可能远远不如父母对儿女做的多。

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学习孔子的忠恕和孝悌之道,可以让我们找到本心,忠于本心,立人以达人。可以让我们懂得孝敬之心、感恩之心、恭谦之心,从而使我们认识到人性的光辉,做一个真正的人。

听书感悟

李玉平

听张铭老师讲《论语》之“忠恕与孝悌”受益匪浅。

首先,很敬佩张铭老师,他的讲课风格尤其值得我学习。他在讲座中运用寓言、诗歌、小故事等等各种方式,把《论语》这段讲的明明白白,通俗易懂。把人生哲理贯穿插在寓言或故事的讲述中的做法,可以说是讲书的突破!以前,一提到《论语》《道德经》,我们就能想象出,古代人私塾里的学生们摇着头朗读的样子,其中的道理难以理解,更难以应用。张铭老师的这种讲课方式不仅仅使论语这部分内容得以理解!同时,我认为更知道怎么应用到我们现实生活中去!

忠恕:我理解忠恕之意,对人不二心,对人如对己,以宽待己,以宽待人,爱别人要先爱自己,只有好好的爱自己,让自己内心充满着正能量,身体康健,才能有精力去爱别人,给别人正能量。就如同要想给别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一样的道理。人无完人,总会有些过错,无论是对自己的过错还是对别人的过错,都应该给予宽恕!少一些指责和谩骂,多一些担当和友善。

孝悌:仅仅两个字就能道出中国齐家之美德!我们对父母的孝道,对兄弟姐妹的爱护,引申到社会的大家庭,用自己小家一样的美德处事!家庭和谐了,社会也和谐了!这就像我们好多人结交新朋友,首先,看看他是否孝敬父母,是否尊老爱幼?一个不孝顺父母的人,一个不尊老爱幼的人,是交不到好朋友的!

张铭老师的讲书,越来越接地气儿,不仅内容容易理解,讲课风格做到“大道至简”非常值得我学习!非常感谢!

张春辉

从古人的智慧中品出人生的真谛

——听张铭老师讲座《忠恕与孝悌》有感

每次听张铭老师讲座语都非常受益,今天是老师《论语》的第三场讲座,老师不仅把古人的智慧给我们细致地剖析、讲解,而且在讲座中运用寓言、诗歌、小故事,像千里马、沙子和珍珠、没有脚的人给挑鞋的人的启示等小故事,把一个个深刻的道理深入浅出地分享给我们,我感觉似乎回到了古代,就像孔子席地而坐给学生们讲经论道,我们虽然没有围坐在老师身边,而是隔着屏幕听老师讲座,但同样感觉娓娓道来,充满人生的哲理。

一、忠与恕

中心为忠,尽心尽力地做一件事,我们到底要忠于什么?我们应该回到自己的中心,回到自己的内心,时时回望自己的初心,良知在哪里,我们的价值观在哪里,自己心里装着的判断是什么?这就是忠。

恕,如心,就是将他人之心比自己的心,用自己的心跟他人换位思考,这样对别人就不会那么苛刻、指责和埋怨了。

《了不起的盖茨比》开篇有这样一句经典的话:

每当你觉得想要批评什么人的时候,你要记住,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所拥有的优势。

因为你没有经历过别人的人生,所以不要轻易地去定义和评判任何人和事物。

你看到的,不过是一个人的冰山一角。

宽容也有两个层面,一边是宽容自己,只有宽容自己才能宽容别人。另一方面是宽容别人,原谅他人也是放过自己。

当自己受了委曲,被人误解,不被人理解时,我们要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不理解自己,内心依然安之若素,坚定地做自己该做的事,很多时候我们不一定需要别人理解我们,只要自己问心无愧,也应该心安理得。

当别人不宽容自己时,老师讲要以直抱怨,用正直和坦荡,用最短的时间内化解,放下别人对自己的伤害也是一种对自己的宽容。胸怀是委曲撑大的。

二、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自己不想要的或者自己做不到的不要强压给别人,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己所欲也要勿施于人。自己想要做的,要求别人也同样做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会给人很大压力,让人想要逃离。

三、一个人最为重要的不是身在哪里,而是心在哪里。

找到初心、坚守本心,无论什么境遇都守护好自己的心。

四、把自己打磨成一粒熠熠生辉的珍珠。

当有人有怀才不遇抱怨命运不公时,其实是自己的才华不够,怀才与怀孕是一样的,时间久了想不被人发现都难。

千里马为遇不到伯乐而苦恼,当千里马遇不到伯乐时,可以创造机会让伯乐发现自己,这一点我也深有感触,有时机会稍纵即逝,我们可以把自己推到伯乐前面,让伯乐发现自己。很多人从来不会主动争取机会,只寄希望于别人找到自己,也许是对谦虚内敛的误解,我以前一直是这样的人。

老师用沙子遗失在地上和珍珠落在地上的不同际遇,借以告诉我们如果自己磨砺成一粒珍珠,光芒是遮不住的。如何把自己打磨成珍珠呢,应该集中精力,专注于一件事上,坚持下去就会达成所愿。我们要珍惜时间,做好每一个当下,因为每一个当下都是余生最年轻的一刻。

五、色难

孝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行,敬为心。做到“孝”最关键的是要做到对父母的敬爱与关怀。对父母做到不色难,和颜悦色地说话,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不依据自己的出发点对待父母。

《论语》的每一句都值得我们反复地琢磨、研读,才能从古人的智慧中品出人生的真谛。

冯艳秋

昨晚听张铭老师的《论语》系列讲座之三,忠恕与孝悌,说实话是带着惶惑来听的,近日工作生活上屡遇拦路虎,感觉一个不小心就把日子过成了咸滋味,咸咸的味道让我觉得自己很渴,特别想喝水,而此时正巧看到书香吉林讲书堂的预告,看到了张铭老师要讲《论语》中的忠恕与孝悌,似乎不曾听就眼前一亮了。

晚饭后,带娃中,与宝几个回合的抢手机。必须得抢回来,因为马上七点半了,张铭老师的课马上就要开始了,最后当然还是以我胜利而告终。娃不悦,时而抽泣,时而有声无泪的嗷嗷叫唤,最后我告诉她,哭是没用的,因为妈妈的学习时间到了,马上要上课了,她可以安静下来与妈妈一起听,娃似懂非懂,终还是在19:36分我进入了腾讯会议室。

不是第一次听张老师的课,但却是第一次带着问题听,从预告到开讲不足40个小时,可于我来说真是期待太久太久,如今收获也确实巨多。

这节课,使我系统的了解到什么是忠?什么是恕?所谓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孔子说是一以贯之之道。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腾达。这其实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恕是从消极的方面说,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问题时所说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而总结起来说,忠恕之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己,推己及人。人心都是肉长的,自己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想这样;自己不想那样,也要想到人家也不想这那样。此刻想到一首歌,好久远的歌,《爱的奉献》,其中“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何尝不是在推行忠恕之道呢?

那么,什么又是孝悌呢?张老师说,《论语》中的孝悌是人性中的本初内容,孝悌是仁道之本。“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知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对于解决为仁的问题而言,孝悌就是最根本的东西。儒家把孝悌问题看的至关重要,孝悌是善待父母和兄长的品质,也是一个人最美好的品质,没有之一。

时间好快啊!仿佛一闪,一个小时过去了,意犹未尽的从孔子,从论语,从忠、恕、孝、悌中,从张老师的解读中回过神来,比照自己所经所历,瞬间顿悟!

1、做人做事既要问心无愧,又要努力争取,努力中要根据情况,审时度势。

2、任何情况的发生,都是正常现象,切记一点——做何事时做何事。不能盲目做,否则可能事与愿违。

3、一切皆有方法!遇到事情了,不妨先在“忠恕与孝悌”面前驻足一下,那时也许你会觉得,所有问题都不是问题了。

能力有限,又受心力,外力干扰,彼时所记全全在此,不当之处敬请谅解!也十分期待书友们的批评指正。

最后,我还想说的是,奶茶太腻,咖啡太苦,张老师这如水般的讲书此刻于我是最解渴的!再次感谢张铭老师的讲解与点拨!

恩存

4月20日晚上,听书香吉林讲书堂理事长张铭先生讲《论语系列之三|忠恕与孝悌》,张理事长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智慧讲起。讲这一本小册子流传多年,经过历史反复验证的,是一部经典,其在中华文化中的价值,就像西方人心中的《圣经》一样。

张老师,这一课的主题,是“忠恕”与“孝悌”,“忠”是一种忠于自己追求的精神,并且要坚守。而“恕”是一种宽容,懂得放下,懂得原谅别人,但原谅不是无原则地宽容,而是要规则范围内宽容。

对于《论语》中的忠恕解读,虽然我从另外一种定位理论里解读,张老师是从君子(个人道德)修身角度来理解,但其所要表达的核心精神是一致的。几个例子讲完,总结:“忠”是忠诚于自我,恕是通过宽恕别人而原谅自己。

张老师从个人修身的角度分析忠恕精神,我是从治理的角度践行忠恕精神。但我们对《论语》这些精神的理解都是一样的,即在人生的路上,不管是在领导岗位上,还是在个人工作生活中,都要学会这种“忠恕”精神。即忠于自我内心,有勇气原谅自己努力过程中未能实现的理想。这样会保持着我们做人做事持续平稳的心理状态,坚持自己的本心和初心,去不断前进。

关于孝文化,张老师从孝敬、色难分析,作为孩子应该如何一方面包含着孝敬父母的小孝内容。张老师用他自己的经历告诫大家,孝敬父母要趁早,要及时行孝,用自己的恭敬之心去对待父母的教诲,对待父母的需要。

面对当下这个时代,把养老提到讨论的范畴,让我们感受到当下不是孝敬、色难的问题,已经到了起码赡养的底线了。所以,在这个提升民生水平的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治理之本的孝文化,是异常紧迫的。孝敬父母起码分三个层次:养老照顾好,内心充满恭敬,还要保持婉容(其实更包括父母的婉容,即让父母始终保持内心的愉悦)。

但我思考的,孝悌还包括另外两层意思,中于事君,即参与社会治理;终于立身,即立身行道,建功立业。真正的孝是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建功立业、立身行道。因为我思考的更多的是,如果我们具备了齐家治国的能力,孝敬父母自然不是问题。现在关键中的关键的文化概念是:在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孝文化的亲亲之道来引导全体人民遵循这种孝文化精神。

学习《论语》不管是哪一部分内容,都是要认真感受并真诚实践这些经典文化的精神。学习不是用来证明什么,而是要在未来的人生当中更好地按照儒家文化的精神践行。

点击阅读原文,你还可以看到张铭老师的讲书回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回顾15论语系列讲座之三忠恕与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