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静心读书用心成长
编辑整理:高一年级组吴洁
牛年伊始万象新,书香校园满芬芳。教师精神成长,需要丰富的阅读滋养;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经典的教育专著引领。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也是学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促进教师成长,营造良好的书香氛围,高一语文组在学校四二三书苑举行了“同读共赏”读书沙龙活动。
读书沙龙活动
主讲人:傅斌
主讲内容:《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心得
傅斌
朱老先生笔下汩汩流淌的,是如长者劝导似的语重心长,如老友交谈般的真挚诚恳。《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异于当下的心灵鸡汤,但也劝人沉着奋进,字里行间的真诚让我记忆深刻。
在书中朱老先生虽谈及多个方面,但至始至终的态度是:劝诫青年朋友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做功夫,要顾及自己,切勿盲目追随世俗,贪图近利。同时朱先生概括了一下时下青年的通病:太贪容易,太肤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滑动下方,阅读更多内容)
虽然书小且薄,不过百十页,但书中引人思量的地方却不在少数,与时下网络上的“心灵鸡汤”,更是不可相提并论。
年以来,全球卷入新冠疫情的危机中。各行各业都为坚守疫情第一线的医护人员送上最美的祝福。在这些美好、和谐的同时,也充斥着各种无奈、触目惊心、引发争议的新闻。韩国N号房间创建人文亨旭,年仅24岁的大四学生,却犯下影响恶劣的案件;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26岁女学生无奈跳楼自杀,因为其导师不同意送审毕业论文;一个朋友的同学,得到拆迁款后开始*博,结果全输了。三套回迁房还没盖好也输了,还欠80万……
这些青年人,在最美年华,本应大施拳脚,实现人生价值。但却在探寻人生道路时,显示出种种脆弱、迷茫、苦闷、匮乏无聊、价值观混乱。那么,当代青年人应该如何“正心诚意”?
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朱光潜先生,他在早年撰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中就有答案。这本书以书信的方式,结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治等,给青年谈论修养,指点迷津。
01谈读书
常常看到各种青年人吸*、涉*、*博的新闻,令人唏嘘不已。
朱光潜先生认为,人如果没有一种正常的嗜好,没有一种可以寄托心神的东西,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但是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这种兴趣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的,凡人都越老越麻木。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养成读书习惯也是这样。
那我们应该读些什么书呢?这个问题不可轻易回答。
市面上常有各类书单,例如“青年必读书十种”。这在旁人看起来近乎滑稽。因为以一个人的标准做一切人的标准,是一种错误的见解。各人的天资、兴趣、环境、职业不同,怎么能定出万应灵丹似的十种书,供天下无量青年读之,都能感觉同样趣味,发生同样效力。
读书好比探险,不能全靠别人指导,自己也须费些功夫搜求。别人只能介绍,抉择还是在于自己。
02谈“动”
人总会有烦恼的。但一个十几、二十来岁的青年,在人生还有无限种可能的时候,却因为烦恼而颓唐沮丧,继而走上自杀的道路是万万不应该的。那我们应该如何排解“烦恼”呢?朱光潜先生认为,要排解烦闷,需要使人的自然冲动有机会发泄。人生来好动,好发展,好创造。能发展,能创造,就是顺从自然,便能享受快乐。反之,便是摧残生机,难免感觉烦恼。
青年人比老年人更容易发愁,因为青年人的生机比较旺盛。小孩子的生机也比较旺盛,但是他们不知愁苦,因为他们时时刻刻都在游戏,所以他们的生机不至于被抑郁。但青年们感觉烦恼时还要拘礼节,不能放声大哭,只能苦在心头。而想要排解烦闷,想要快乐,就要使生机能舒畅,能宣泄。读几篇哀歌也好,看几部悲剧电影也好,借酒消愁也好,最好的方法就是寻求一种可以大畅胸怀的方式宣泄烦恼。
我们应该明白的是,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样的一个人生,世界还是那样的一个世界。劝大家多打网球,多弹琴,多栽花木。假如不喜欢这些事情,便多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
03谈“静”
面对闲暇时光,你做些什么?有人说刷刷手机,打打游戏,追追剧,时间也就过去了。或者说,和朋友吃个饭,喝杯奶茶,聊聊八卦,时间也就这样打发了。据统计,每天下班后的零碎闲暇时光,其实占据了你生命的很大一部分。这样宝贵的生命时光却被这样一句打发时间带过,岂不是怪可惜的。那我们应该如何安排“闲暇”呢?
朱光潜先生认为,可以进行“静”的修养。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比如街上有一个乞丐,有些人看到的是他的蓬头垢面,觉得他很讨厌;有些人见他便发慈悲心,给他一点钱;有些人见到他也许立刻许下宏愿,要打翻社会制度……每个人的反应不同,感受能力也有强有弱。人若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岂不快哉。能够寻出生活中趣味的人决不至于需要靠刷手机、打游戏等方式应对烦闷、无聊。一般人的生活枯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心中没有天光云彩,没有源头活水,这源头便是感受获得的趣味。感受能力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静中容易出趣味。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太忙,不空所以不灵。现代人的时间被工作、肥皂剧、刷手机、聊八卦等事情塞得满满当当。哪里肯让自己空,让自己静,又怎么能够让心有机会感受到趣味。所谓的“静”,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不沉寂。
“静”是指心境空灵。我们可以试着,即便在尘世喧嚣中,偶然抛开一切,悠然遐想,或许心中便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感受的人。静的修养不仅可以使你感受到趣味,对生活处事也是有极大的帮助。希望你多让自己遐想一番,早日感受到更多的生活趣味。
04第五封信,谈十字街头。
“一种社会最可怕的不是民众肤浅顽劣,因为民众通常都是肤浅顽劣的。它所可怕的是没有在肤浅卑劣的环境中而能不肤浅不卑劣的人。”“强者皇然叫嚣,弱者随身附和,旧者盲从传说,新者盲从时尚,相习成风,每况愈下。”“我们要自由伸张自我,不要没在十字街头底影响里去。”这封信里,朱老教导我们要勇于向传统世俗挑战,年轻人要勇于创新,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当今时代信息大爆炸,人们在纷乱的信息中迷失自我,人云亦云,朱老的这番话无疑是对我们最好的警醒。
05《六谈多元宇宙》
“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发展到极点,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价值标准。我们不能以甲宇宙中的标准,测量乙宇宙中的价值。”这封信名字看着很专业,但事实上就是叫我们对待不同事物时要有不同的标准,不能以一贯的眼光去看待世间万物,也是教会我们要会宽容,站在不同的立场上看待问题,将会有不同的结果。现在社会上有些人就斤斤计较,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事物,闹得自己和别人都不开心,他们真应该看看这封信。
06《九谈情与理》
在封信中朱老讨论的是感性与理性的关系,信中朱老认为“被迫的”理性是比不上发自内心的感性的。然而,我认为感性和理性适用于第六封信中多元宇宙的观点,很多东西不是非黑即白的,要用不同的观点看待,我们生活中更要把理性和感性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生活。但从朱老一个美学家教别人享受生活的角度来看,他的观点大抵上也是不错的。
07《十谈摆脱》
“畏首畏尾,徘徊歧路,心境既多苦痛,而事业也不能成就。许多人的生命都是这样模模糊糊地过去的。……认定一个目标,便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这是成功的秘诀,也是免除烦恼的秘诀。”这封信就是教人学会舍弃,有舍才有得,认准了自己的路就一心一意地去走,不要过多地顾虑繁杂琐事,庸人自扰,徒增麻烦。如今很多人为情所困,因为分手要死要活的,就是不懂得舍弃,既然做出了抉择,那就去追寻更好的未来,不必为过去的不幸过多悲哀。
08《十一谈在卢浮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
“‘效率’决不是唯一的估定价值的标准,尤其不是最高品的估定价值的标准。最高品估定价值的标准一定要着重人的成分”。这封信里讲述的是他在卢浮宫里看到人们只在艺术品前拍照而不是细细欣赏人们而萌发出的感想。他看到的这些人正是我们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人们盲目追求效率和速度而疲惫不堪,而很少有人沉下心下苦工去雕琢一些精品,也就是缺乏“工匠精神”。他希望我们青年多一些耐苦,做一番不凡的事业。
09《十二谈人生与我》
“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在我的理解中这最后一封信其实讲的就是态度和对前面信的总结。我们在度过当下人生就要认真地去度过,要学会动静结合,要活出自我,要下苦工雕琢自己。而当时间流逝后,再来品味人生时,又要有多元宇宙的宽容,还要懂得舍弃懂得放下,有超然物外的胸怀。如此,方能享受人生。
10结语
朱光潜先生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中以亲切、平等的对话方式,以对青年人的理解、同情和将心比心的态度,为青年人指点迷津。
书体营造出晤谈的氛围,读来如听长者交心,语重心长,请辞恳切,其中流淌着朱光潜先生对青年人的殷切希望和赤诚关怀。每一封信都旁征博引,阐发深切,闪现着理性的光芒。相信读完此书,你在人生路途上会“有些力量”。
虽然朱光潜先生写此书至今已近百年,时代早已经大变,但朱光潜先生的这种精神远未过时。
愿这十二封信,能给二三十岁的你一些力量。
谢谢!
02
切中肯綮助力教学
编辑整理:高二年级组徐雯
高二语文备课活动进入了新学期紧张的工作状态,*琼老师说课《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课件制作美观,课堂思路清晰,给各位老师带来不一样的上课思路,为其他老师提供了借鉴。新的学期,高二语文组对议论文写作板块十分重视,搜集各班优秀作文,打印成册,给各班学生提供借鉴,也给青年教师作文教学提供指导。
一、*琼老师说课《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听课
反思
何继承老师
*琼老师做了延伸,《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和这篇课文有区别,情感不一样,对人生的态度不一样,李白浪漫的风格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出来。
杨佳老师
上课形式丰富,从学生需求实际情况出发,互动比较多,小视频,改诗的活动很新颖。
陈希老师
师生关系和睦,课堂氛围活跃。
付彤彤老师
情境使得学生有共鸣,课堂结构清晰。
徐良生老师
*琼很用心,李白的情感贯穿在了教学设计里面。
李相蓉老师
几篇序进行了对比,PPT审美一直很在线,细节都做到了。不足之处在于课堂没有一条线,怎么样的设问没有指向性,课堂上指向性要强,怎样这个词太大,答案很难有一个规律,问题需要优化。
徐雯老师
让自己班学生愿意听课,对学生有个目标期望值,课堂设问循序渐进,推动课堂推动学生思维。
二、集全体老师智慧,指导学生周练作文升格
学生
范文
01
弃被动奖励式教育,行自主求索之道路
高二(2)班余跃
近日,一技校教师因学生上课参与度、积极性低,竟利用金钱吸引同学上课,一时课堂气氛活跃,获校内师生赞赏,家长则不然,议此方法会使学生功利化、学业生活任务化,终失本心。在我看来,奖励驱动、被动学习之法应改。
弃被动奖励式教育,行自主求索之道路。教学融入奖励,学习成为任务。焦姓教师,巧用红包,秉承师德,以示爱心,效果显著,然使学习变味。自古以来,人们学习知识,初皆为有所得,后为国家作贡献;或是丰富阅历,掌握知识。孔子周游列国,培人育才,皆是为修身养性,施展报国之才;林徽因前往英国留学深造,目的是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博采众长;李白看似天资聪颖,实也阅遍古籍,充实库存,吟诗答对,下笔有神。人们求索知识,最后都服务于个人或社会,但这种奖励式教学,使学习由主动化为被动,降低了积极性。
奖励教育泛滥,拉力反成阻力。家长糊涂,恼怒指责,教师背锅,不曾反思,己之行为,实乃奖励式教育之先行:婴幼之时,蹒跚学步,家长们告诉孩子走两步就可以得到一颗糖,殊不知一颗糖代替了孩子探索未知风景的心;孩提时期,牙牙学语,家长们暗示孩子多识几个字就可以获得一个玩具,却不明一个玩具替换了孩子心中对文字世界的好奇;学生时代,奋笔疾书,家长们鼓励孩子考取满分可以收获一部手机,终不晓手机变成了孩子心中对知识求取之热情。他们身体力行着奖励教育,却又则被老师的好心,打消学生积极性,且责之无能。这种出于好意的行为变成了前行的阻力,祸害无穷。
唤醒好奇本心,引导求真之路。《论语》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若要正确引导学生求学,可以从目光更长远的角度考虑方法,家长亦是如此。谨记奖励不等于鼓励。培养一个好的学生,家长、教师的影响都是极大的,如若好心办了坏事,双方之责,皆难以免。唯构造一个积极进取、阳光向上的社会,方可建成一个不断发展的国家、一个永葆活力的民族。
学习艰难,获取知识,唯师、生、家长之配合,方保教育本味,莫使爱心成为阻碍前行的浪潮,适当鼓励,未尝不可,使赞美之言替代障目之红包,学习环境必可更加和谐向上。
02
正教育风向标,求知莫向“钱”
高二(3)班徐静
韩愈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诚如斯言,教师,如此圣洁高尚之职,以传授正道为宗。理应引导学生积极向善向知。可焦老师为督促学生上课,以“钱”坐饵,饱俘芳心。当师生缔结成利益纽带,当书香四溢的课堂充斥着铜臭味,不正是偏离教育初衷的体现吗?领教育之路风尚,惟纠歪转正,弃暗投明,让“求知”的风向标挺挺屹立教育之峰!学本纯粹,教本授道;今以“红包”诱学,偏教育初心,新意失“心”意。
牙牙学语一路来,我们耳濡目染的是学习神圣无上,唯学不可辜负。也于传承中领悟学之纯粹;费孝通先生曾于《乡土中国》谈及:“教师是在带领学生追求知识,把未知化为已知的职业。”可见教本授道。某职业高校焦老师为引导学生上课,似乎“黔驴技穷”,使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