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在看”给我一朵小*花
“劳动教育评论”近日推出“劳动教育大家谈”栏目,集中回顾一年来劳动教育领域专家学者们的经典佳作,以飨读者。
劳动教育大家谈系列(八)
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与劳动教育的同构共生
刘丽红曲霞
摘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已经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成为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都是为了解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而进行的理念更新与模式变革,其面向未来工作世界、劳动世界培养人才的共同取向,使二者在结构上具有很强的内在关联性。从同构共生的系统思维看,二者在教育目标上的互利性、教育内容上的关联性、方式方法上的共通性和师资队伍上的互借性,为二者的紧密结合、同构共生提供了内在可能性与必要性。在实践中,可通过“进阶式”教育目标设计、“呼应式”课程体系设置、“贯通性”实践体验训练、“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实现二者紧密结合、双向深化。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同构共生
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这也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时代命题。教育部年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是“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治教育、专业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紧密结合,打造‘五育平台’,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关键环节上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力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指明了新时代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的基本路径。
通过中国知网平台检索可以发现,在“五育平台”建设中,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治教育、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研究是最多的,截至年11月底,相关期刊论文分别达到了余篇和余篇,有关研究对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治教育、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意义、目标、内容、机制、方式等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还有2篇论文探讨了美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的价值;另有2篇文章探讨了体育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和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资源与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探讨仍属空白。那么,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究竟能不能结合?怎样结合?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与思考,对深化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将在明晰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从同构共生的系统思维出发,深入探讨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内在关联性,探讨二者紧密结合的可行路径。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概念内涵交叉重叠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开拓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其核心教育内容不是教会大学生“如何创办企业”,而是使大学生能像企业家一样思考与行为,具备将来从事不同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特质,主要包括:辨别生活中机遇的能力,产生新想法和组合必需资源抓住机遇的能力,创办和管理新企业的能力,不囿于常规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突破,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方法、新探索。它要求高等学校以培养引领社会发展的开拓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知识应用与能力养成转变,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劳动教育是顺应新时代劳动发展趋势,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培育与劳动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大学生劳动素养的过程,其目的是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在劳动创造中追求幸福感、获得创新灵感,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通过对劳动教育的概念梳理可以发现,劳动教育既可以理解为“关于劳动的教育”,如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具备胜任生产劳动的基本知识、技能等,也可以理解为“通过劳动的教育”,即让学生通过生产劳动的实际锻炼,全面提升德智体美各方面素质。完整的劳动教育应该是“关于劳动的教育”与“通过劳动的教育”的有机统一,既要强调关于劳动的思想教育、知识技能培育,又要注重劳动实践锻炼。
因此,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都是为了解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而进行的理念更新与模式变革,都特别强调与新时代劳动发展趋势紧密结合,面向未来工作世界、劳动世界培养人才,都特别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甚至从某种意义上可以把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或重要实践模式之一。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在思想意识、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品质等方面都存在差异。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生走向职场的最后一步训练,其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全面提高大学生适应甚至引领未来职业发展的各方面劳动素养。因此,从价值取向上,可将高校劳动教育分为两部分——提高大学生就业素养的劳动教育和提高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劳动教育,后者无疑就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任务。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同构共生的内在关联性
所谓同构共生,是指两个系统之间在某些结构上具有相对的一致性或可相互借用的共同要素,且两者之间存在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并通过相互影响形成新的结构,达到互利共生、共同发展的效果。也就是说,同构共生关系得以建立的前提是,两个系统在结构上具有相对的一致性或可相互借用的共同要素。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概念内涵上的交叉重叠性说明,它们本身就是一个事物的不同表现方面,因为核心目标与侧重点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形态,但在结构上具有高度的内在关联性使二者在客观上具备了紧密结合、同构共生的可能性。
(一)教育目标上的互利性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目标是培育企业家精神。著名经济学家汪丁丁认为,一个理想的企业家除了需要具备熊彼特所说的“创新精神”外,还需要具备两种精神:一是韦伯所说的“敬业精神”,将兢兢业业、勤勉节俭、诚实守法、尽职尽责地“赚钱”视为自己的天职;二是诺斯基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而提出的“合作精神”,善于从事人类合作的制度创新或者是合作秩序的拓展。因为,企业家不同于商人或老板,他们不仅要善于发现商机,更要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正的企业家,既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市场机会,不断地通过“创造性破坏”获得利润,又要满怀使命感,视经营好企业为天职,正确处理好个人、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树立回报社会的人生观,诚实、守信、勤劳、敬业的职业观和克制、节俭的财富观。
但众多调查显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比较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奋斗精神、挑战精神,但对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明显不足。麦可思与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合作进行的“大学毕业生创业跟踪研究”的调查数据显示,在12种创业素质中,大学生创业者认为最重要的素质是创新意识(51.1%)、吃苦耐劳(46.8%)和挑战精神(33.3%),敬业精神和社会道德则排在了最末两位,分别占比11.0%和5.1%。一项对吉林省25所高校的实证调查显示,有45.5%的大学生认为创新创业就是开发一项创新项目,20.3%的学生认为是开公司或企业,25%的学生认为是开创一份事业,9%的学生认为创业就是赚钱。另一项对陕西省10所高校在校生和创业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动机中,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占比最高(25.6%),符合个人爱好占比次之(20.3%),喜欢自由占比第三(17.6%),其后依次是发展前景好(13.4%)、收入高(10.5%),而选择实现社会价值的占比最少,仅为9.2%。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仅仅把创新创业理解为发挥创新精神和奋斗精神创造财富、实现个人价值,对作为企业家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意识不强。这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出大量的商人或老板,但很难培养出真正的企业家。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总要求,这既是劳动教育的目标,也是培育企业家精神的基石。因为真正的企业家必然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由衷地认同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道理,愿意兢兢业业地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发财致富,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尊重劳动者,乐于与其他劳动者合作追求利润、创造财富、共享成果。同时,企业家所需具备的“创新精神”更是新时代创造性劳动的一种典型表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引导国人跳出将劳动仅仅理解为普通体力劳动的偏见,站在劳动发展新业态的高度重新看待劳动,深刻认识新时代劳动的脑力化与创造性本质。
可见,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目标具有明显的互利性。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紧密结合,既能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又能推动劳动教育的理念更新。
(二)教育内容上的关联性
四川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是从知识、能力、品质、本领四个方面系统搭建创新创业训练的内容体系。在创新创业知识方面,强调从课程和教师抓起,让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知晓创新创业的规律、方法和过程;在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强调从课堂抓起,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协作精神和社会担当能力;在创新创业品质方面,强调从素养抓起,培养学生守法、诚信、担当、奉献的优秀品质;在创新创业实践方面,强调从平台抓起,让学生在多元化、高端性实践平台中历练创新创业本领。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由专业教师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企业高管担任校外导师,校企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创业就业指导中心组织跟进各类创业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立体化、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我们认为,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容也应该包括三个维度———劳动思想教育、劳动知识技能教育与劳动实践锻炼。在劳动思想教育方面,要特别强调通过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和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的深入学习,引导学生深刻体认劳动的永恒价值、由衷地理解并认同“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真理性含义。在劳动知识技能教育方面,不仅要让学生扎实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更要普及与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劳动科学知识,如劳动关系协调、劳动法律、劳动经济与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安全与卫生、劳动心理健康等。
在劳动实践锻炼方面,要把劳动教育融入广阔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全面推进劳动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就业指导及校园文化的结合,通过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锻炼,全面历练大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积极的劳动情感态度和正确劳动价值观。
劳动教育的三个维度都与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在劳动思想教育方面,对劳动价值的深刻体认、对劳动的积极情感态度、对劳动者及其劳动过程与成果的尊重等,与学生守法、诚信、担当、奉献的优秀创新创业品质息息相关。
在劳动技能培育方面,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是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