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开讲何为「人生一大事」?(廿三)
问:人到底「生从何来」?
经云:「苾刍或智者,当善观我语,如炼截磨金,信受非唯敬。」
:
古人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
:人类到底是从何而来?其来源有两项:
第二就是来自《十二因缘》亦俗云之《三世因果》之说。
纵观现今之人,不识「经典」之难得,不思「圣语」之真谛,不信「因果」之轮回。终日为追逐「名利」而奔波劳动,因「起心动念」而忙碌不休。殊不曾思考「人」到底生从何来,死又将从何去?如果相信有「因果论」,但如果无法得到真正的「明师」来指点迷津,「人」到底要如何修行,方能使生活在「娑婆苦海」的众生得到解脱。?
《十二因缘》:阐述人到娑婆世界的缘由
:「十二因缘」,是为「辟支佛」之观门,说众生涉三世而轮回六道之次第缘起也。
:「观门」,谓观法也。
:「十二因缘」者,惑与业与苦三法迭共因缘而言也。由「惑」生「业」,因「业」生「苦」,再由「苦」生「惑」。此「惑」与「业」与「苦」,三种互相生而不住,如轮之转也。也就是所谓「六道轮回」。
《过去二因:无明、行》:是决定你这一世需再轮回六道之因。
:「无明」,过去世无始之烦恼也。
:今生从前世之因缘而有,前世亦从前世而有,如是展转推究,故众生之原始不可得也,故云「无始」。
:就十二因缘起中「无明」支解之,「无明」乃对于佛教真理(四谛)之错误认知,即无智。
:「无明」者,不了一切法。
:何者名为「无明」?不知苦(苦谛),不知集(集谛),不知灭(灭谛),不知道(道谛),是名「无明」。
:「行」,依过去世烦恼(无明)而作之善恶行业也。
:「行」,造作之义,义同于「业」,十二缘起中第二支「行」即属此类,指能招感现世果报之过去世三业(身业、口业、意业),亦即人的一切身心活动。
:何者名为「行」?身口意,三种行为,是名「行」。
《现在五果:识、名色、六处、触、受》:是阐明你这一世的命格与成长。
:「识」,依过去世之「业」而受现世受胎之一念也。
:「识」,依过去世之二因,心识始托生母胎之一刹那,其有情之分位为「识」。
:何者名为「识」?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名为「识」。
:「名色」,在胎中,心身渐发育之位也。
:托生之第二刹那以后,六根未备之分位为「名色」。
:何者名为「名色」?于思想分别名为「名」,如四大附名者为「色」,故曰「名色」。
:心识有名无实体,故曰「名」,色身有实体,故曰「色」,心身合一,故曰「名色」。
:「六处」,即六根,为六根具足将出胎之位也。
:胎内六根具足之分位为「六处」。
:何者名为「六处」?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识(六识)之入处,故名「六处」。
:「处」,为所依之义,六根为生六识之所依,故名为「六处」。
:「触」,二三岁间,对于事物,未识别苦乐,但欲触物之位也。
:出胎后,但有接触感觉,以至二、三岁为止,其分位为「触」。
:何者名为「触」?「识」依「根」而触知「境」,此三和合,名「触」。
:「触」者,出母胎后,身根接触外境而生六识之感觉也。
:「受」,六、七岁以后,渐对事物识别苦乐而感受之位也。
:四、五岁至十四、五岁间,感受性极胜,分位为「受」。以上从「识、名色、六处、触、受」,称为「现在世之五果」。
:何者名为「受」?对境感苦痛与悦乐,为之「受」。
故人生之来源皆由十二因缘的,由「惑」生「业」,因「业」生「苦」,再由「苦」生「惑」。此「惑」与「业」与「苦」,因此三种因素互相生而不已,即如轮之运转也。也就是所谓「六道轮回」。亦就是「人」出生的原因。
语云:「人身难得」,人既然再次来到世间,已证明人是「跳不出三界外仍在五行中」,一样得继续「六道轮回」。唯求得明师指引,早日修成正果,否则想了脱生死。难矣!
恭录自中道会:李瑞烈老师讲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