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论语慧庆说17为政第二4
TUhjnbcbe - 2021/4/13 14:39:00
白癜风能康复吗         http://m.39.net/pf/a_7157873.html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老夫子自述寥寥37个字,含义极深。为深解,本文选择了孔子一生中的若干个关键节点进行了剖析。由于对圣人了解浅微,难免亵渎,写时常暗祷于夫子。

很多人研究孔子,常常从《论语》、《孔子家语》等书中孔子说过的话或发表的观点来认识孔子,觉得这就是孔子,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孔子对别人说出的观点,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别人向他请教时给出的答案,另一种是他看到别人存在问题给出的建议。第一种情况就像是老师给提问学生准备的答案,虽然答案也代表老师的观点,却并不代表老师的真实高度,只是因为学生需要那样的答案。第二种情况就像是医生给病人开的病方,虽然药方也代表医生对这种病的认识和处理意见,但并不代表医生也患有这种病。

而此处这短短37个字,却是与别人无关,是孔子给自己的人生答案,是孔子的自我诊断。纵观儒家所有经典,唯有这一段话是孔子最全面、最真实的自我写照。研究孔子,当从研究这一句话开始。整个《论语》的核心,也就是这一段话,包含了孔子和《论语》的全部思想境界。有了这段话的指引,虽然相隔了多年,我们依然能够清晰地感触到孔子的脉搏。这也是我决定要认真讲解这段简短自传的原因。

为解说这37字,本文简述了孔子的人生经历,这是一本微缩版的《孔子传》。由于圣人事迹年代久远,所参考书籍记述有时也相矛盾,本文在事件选用时,尽量采用了自认为符合常情推理的事件,错误之处请多指正。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1皇亲贵胄

孔子祖上还真是货真价实的皇亲贵胄。

孔子较远的祖上是微子。微子叫子启,是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出生时,其母还是帝乙的妾,还没有获得正统地位。后来母亲成为正妻,生下了辛。辛就是后来的商纣王,继承了帝位。

面对商纣王继位后的残暴无道,公认的三个贤臣,比干(纣王的叔叔)、箕子(纣王的叔叔)、微子(纣王的哥哥)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应对。比干拼死力谏,惹得纣王大怒,说“我听说圣人心有七个孔”,将比干挖了心。箕子也多次力谏,一看比干这结果,为求自保,于是披头散发装疯,被纣王贬为奴隶。微子也多次谏言,一看弟弟下手这么狠,干脆隐居荒野。还好,纣王对自己的亲哥哥也没再深究。

周武王灭掉了商纣王。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由于周成王年轻,没有执*能力,由其叔周公辅*。周公辅*期间,将微子封在宋国。

也就是说,微子,商纣王的哥哥,是宋国的开国国君。宋国国君传至弗父何这一代时,弗父何不愿意当国君,让给了弟弟鲋祀。孔子是弗父何的后代,于是,先祖在宋国由国君身份转为公卿家族。孔子六祖孔父嘉任宋大司马时,在一次动乱中被太宰华父督杀害。孔父嘉的后代为避难,便逃亡到鲁国,由此,孔子家族便成了鲁国人。

2战神之后

由于孔家在鲁国是外来户儿,没有封地,只能到贵族家服务,充当家臣。这种身份在春秋时代叫“士”。

士族这个身份,是介于贵族与贫民之间。这个中间族群,主要是由贵族的没落者及平民中的优秀子弟组成,他们学习当时贵族阶层需要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多门技术,学成之后为贵族阶层服务,以此养家糊口。

依靠“礼乐射御书数”这些职业技能来混饭吃的这个行业,当时叫“儒业”。当时的士族主要通过学习儒业来出仕。《说文》:“儒,术士之称。”也就是说,孔子家族来到鲁国后,一直靠儒业为生,给卿大夫当家臣。

而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读音:河),依靠儒业中的射御技能,已经混上了邹邑宰这个职位。虽然这个官儿比乡长大不了多少,但这个职位却是鲁国的正式官,不再属于家臣。

叔梁纥官儿虽不大,可却武力超群,是战神级人物,是鲁国三虎将之一。并且还是典型的大器晚成,都快晚年了,居然还做了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更让他名声大振。

鲁襄公10年(公元前年),鲁国跟随晋国等多国部队围攻逼阳。逼阳城守*故意打开城门,放部分多国部队入城,然后突然伏兵四起,并试图落下城门吊闸聚歼。这是典型的“关门打狗”战术。入城部队一看,赶紧后撤,可城门吊闸已经在下落。关键时刻,叔梁纥上场了,大喝一声,以一人神武之力,双手托举吊闸,让入城部队安全撤出。让人难以想象这要多大力气!大家在后来的小说中可能也听说过某某人关键时刻"力托千斤闸"的壮举,但那都是演绎,或者是杜撰。而叔梁纥,却是真实事迹,并且史籍中有明确记载。正是这一“壮举”,让叔梁纥在一日之间名闻列国,成为战神。

如果你认为叔梁纥只是凭借力气大,能够天下闻名是捡了个便宜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

鲁襄公17年(公元年),入侵鲁国的齐国大*把鲁大夫臧纥和叔梁纥围困在了鲁国防邑。叔梁纥想把臧纥护送出去搬援*,于是仅率名勇士,一路冲杀,勇不可挡,直接突出重围,将臧纥送到了安全地带。看着远去的突围部队,齐*将士有些傻眼了。

可是,更让人齐*傻眼的还在后边!叔梁纥成功送人后,却让勇士继续护送臧纥前行,他自己又杀回来了。是的,没说错,只有他自己!一人独闯齐*大营,骁勇无敌,无人能挡。这一下,让齐*将士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了。这还围个什么劲啊!攻又攻不下来,人家叔梁纥想过来就过来,想回去就回去,这是在围人家,还是在给人家站岗啊?干脆,别等人家的援*到来了,识点儿相,撤吧!

这一战,更让叔梁纥“以勇力闻于诸候”。而这一年,战神都已经62岁了。如果是我们,早已领了退休工资,坐公交车还要计较一下年轻人给不给让座,甚至是路上摔倒也没人敢扶了。

3野居而生

自古美女爱英雄,这样一位传奇英雄,自是能吸引少女芳心。老英雄在66岁时,也遇到了他的爱情。颜徵在,一个15岁的少女,在叔梁纥向颜氏家族求婚时,毫不犹豫地嫁给了他。

《史记》中有记载“纥与颜氏女祷于尼丘,野合而生孔子。”史书记载的“野合”,后代学者诸多争议。有人认为符合商周时开始流行的婚配遗俗。有人认为《周礼》中有“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的风俗。当然还有一些不合礼仪的批判。几千年以来,人们一直争论不休。

而年,西汉海昏侯刘贺墓葬的出土,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答案。墓中的竹简枚,内容主要为《论语》、《诗经》、《春秋》、《孝经》、《礼记》等儒家文献。而在出土的衣镜孔子画传中却是记载“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居而生孔子”。“野居”和“野合”虽是一字之差,含义却迥然不同。

我的答案倾向于海昏侯记载,有以下几点猜想:

(1)海昏侯刘贺和司马迁同时代,时间纬度同等可信。海昏侯竹简中多出土儒家内容,说明海昏侯重视儒家思想,并且身份为王侯,墓葬用字严谨,把“合”错写成“居”的可能性不大。

(2)颜徵在嫁与叔梁纥时,相差51岁,叔梁纥已娶一妻一妾,育有九女一子。考虑到叔梁纥的子女、甚至是孙辈人,有些人的年龄都比自己大,合住一起不便,有可能另辟安静之所“野居”。“野居”不是说像野兽一样住山洞睡草丛,而是在人烟较少的地方建房居住。

(3)叔梁纥夫妻常在尼丘山祈祷,希望得子,符合在尼丘山“野居”的猜想。并且夫妻二人婚后还在祈祷生子,就无所谓“野合”之说,“野居”反而说得通。

(4)69岁的叔梁纥去世埋葬时,18岁的颜徵在没能参加,以致于后来孔子长大后问起时,讳言丈夫葬于何处。这也符合颜徵在可能受原有家庭排斥而被迫“野居”,葬礼不让其参加的可能性。

(5)丈夫去世后,颜徵在并没有在原住地邹邑继续生活,而是带着3岁的孔子搬到了曲阜居住。这也符合颜徵在断了生活来源以后难以继续“野居”,于是搬到国都人口密集地,靠手艺养活孔子的推理。

(6)“野居”而生孔子,有时间跨度,符合生活常识。

(7)“居”与“合”两个字左边儿和下边相同,字形很像。从孔子时代到司马迁时代,跨越了四百多年。司马迁看到的可能是旧竹简,会有部分字体模糊或缺失笔划的情况,存在把“居”误看成是“合”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海昏侯看到的竹简一定是“居”字,而司马迁看到的竹简,有可能是“合”,也有可能是“居”字模糊了笔划被看成“合”。

4少年立志

孔子出生于周灵王21年,即鲁襄公22年,公元前年9月28日。

孔子儿时就对礼乐文化非常感兴趣,和小伙伴们玩过家家游戏时,经常摆上模拟的祭祀礼器,进行祭祀表演。母亲也因势利导,经常给他购置这方面的礼乐玩具。

父亲原本是儒业,母亲又出身大户人家,在母亲的教育指导和生活的磨砺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孔子很小便精通了许多“六艺”技能,尤其是对于“礼”的学习最是用心。

多年以后和子贡聊天时,子贡自豪地说:“我的老师真是天纵之圣啊,居然会这么多技能!”孔子无奈地说:“哪是那么回事啊!我少年时贫贱,所以才学会了许多下层人赖以谋生的技能。”

如果说在之前,孔子是为了养家糊口、为了生存而学,然而在15岁这一年,孔子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鲁国太师是鲁国闻名的“高级知识分子”。这一年,在已故父亲老朋友的帮助下,孔子终于求得鲁国太师收为弟子。于是孔子开始了系统地学习六艺,如鱼得水。学习之余,孔子经常向太师请教圣人之学。太师也非常重视这个天赋异禀的15岁少年,尽心传授。

在学习中,孔子也意识到,个人素养的提升和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教育。靠*事、*治、外交等手段,国家只能表面上强盛一时,却不能持久,国家的长久繁盛最终决定于人才。于是,一个伟大的理想在这个15岁的少年心里产生了:志于学!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是说孔子15岁时,便立志投身于为民众谋福祉的教育之学,而不是说15岁了才懂事,要好好学习。如果是这样,那叫“吾十有五而学”,与孔子相比,缺少了“志”。

“志于学”,就是这短短只有三个字的誓言,却让中华民族由此产生了一位圣人,并决定了中国文化史的未来走向。此后孔子的一生,都是在围绕着这个目标而努力。无论是以后创办私学,还是周游列国,还是整理古文化典籍,终其目标,都是在致力于“教育之学”。

也正是这个伟大愿望,让这个15岁的少年在思想上脱胎换骨,并且在意志上变得无比坚强。也使得那个经常和伙伴们一起,靠给贵族家吹吹笙,以此挣点儿干肉干儿补贴家用的懵懂少年,逐渐成长为一个“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天纵英才。

5潜龙勿用

可在孔子17岁的时候,32岁的母亲,却离开了人世。

在孔子的生活里,这是唯一的感情支柱。而今,这个少年的唯一支柱也塌了。孔子想把母亲和父亲合葬,却面临一个困难,不知道父亲的坟墓在何处。母亲从没说起过,并且每当问起,母亲都很避讳。没办法,孔子只得先临时安葬在城外。孔子至孝,虽然是临时安葬,却完全按照丧葬礼仪恭整举行,以至于人们都认为这是正式安葬。接下来,孔子开始费尽心血,到处打听父亲的墓地。孔子的至诚孝心,也打动了一位老太太。老太太告诉孔子,她的儿子当年参与了埋葬叔梁纥。在老太太儿子的帮助下,孔子如愿以偿,将父母合葬。

可是,屋漏偏逢连阴雨!

这时,鲁国的执*上卿季孙氏在全国发布了一个通知,邀请鲁国所有的士族,到家里来参加宴会。当时的鲁国由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轮流执掌鲁国*权,鲁国国君是个摆设。而三家之中,又以季孙氏实力最强,多年执掌国*。

鲁国为什么会让三桓家族把持朝*,而国君又无可奈何?这事儿是小孩儿没娘,说来话长。早年的鲁国十五世国君叫姬允,又称鲁桓公,生有四个儿子。老大姬同,老二姬庆,老三姬牙,老四姬友。鲁桓公去世后老大继位,称为鲁庄公。而老二、老三、老四分别担任了国家的卿大夫,被人们称为“三桓”。后来老二、老三、老四的后裔都改了姓,老二姬庆后裔改为孟孙,老三姬牙后裔改为叔孙,老四姬友后裔改为季孙。“三桓”各自都没闲着,又是抢地盘,又是争人口,又是养部队,家家实力都比国君强。于是后来鲁国出现了三桓家族轮流执*三、四百年之久的“三桓*治”。

也就是说,国君和三大家族,原本是一家兄弟四人。几百年来各家族之间嫁娶相互交叉,所以即使鲁国*治再乱,但三桓彼此之间谁也不会考虑把谁灭族。而三大家族过的小日子比国君都滋润,并且朝*轮着来执,自然也不会考虑把国君杀掉篡位。

而孔子时代,由季孙氏掌握着国家*治。能参加季孙氏的家宴,等同于参加国宴,这是无比的荣耀。而季孙氏的邀请是有条件的,必须是士族子弟。

士族勉强属于贵族阶层,却是在最下层。孔子虽穷,但还毕竟属于士族。去不去?为了生存和发展,自己需要去。如何去?穿着丧服?喜气洋洋的场面会不会让大家不高兴?脱掉丧服参加?又不合礼法,孔子至孝,绝对不会。而这样的决择,却是让这个年仅17岁的少年来做,实在为难。最后,孔子还是决定穿着丧服去。

可是,在季氏家门口,却遇到了守门的家臣阳货。

这个家伙一看到孔子穿丧服来了,当着大家的面儿,毫不顾忌的直接羞辱这个少年:“只有士族才能来参加宴席,你哪是哪门子士族?快离开,哪儿凉快在哪儿呆着去!”

难以想象在自尊心极强的年龄,阳货的侮辱,对于这个3岁失去父亲、刚刚又失去母亲、孤苦伶仃的17岁少年的打击有多大!在这个世界上已经什么都没有的少年,连最后拥有的一点儿自尊—士族身份,此刻也在众人面前碎了一地。

这个阳货,孔子以后还会和他多次打交道,只不过每次都没好事儿。在以后阳货再遇到孔子时,却只能仰视,这是后话。

这个国家实在是不能呆了!可是母亲的三年守孝期刚刚开始,怎么办?必须守!

于是在接下来的时光里,山穷水尽的孔子终日里废寝忘食,日夜参学,也使得学业突飞猛进。

孔子此阶段的经历,恰如《易经》乾卦第一爻(读音:摇)“潜龙勿用”。

爻,是八卦上画的横线,线中间不断开的叫“阳爻”,线中间断开的叫“阴爻”。阳爻和阳爻,随机抽取三爻合在一起,便成一卦,如此共有8种排列组合,叫八卦。古代中国人的观察发现,宇宙间的事物没有能超过六个发展阶段的,都有一个固定的发展规律,都有一个生老病死的过程,于是人们就用6个爻对这个过程进行描述。这就是所谓的“六爻八卦”。6个爻,是由上下两个卦组成的,称为内、外卦。八种内、外卦排列组合,有64种变化,形成64卦。

乾卦是64卦的第一卦,内、外卦共6爻,全部都是阳爻。“乾”卦和“坤”卦是相对的,“坤”卦的内、外卦6个爻全是阴爻。在天地而言,乾为天,坤为地。在男女而言,乾为男,坤为女。

我最先是跟南怀瑾老师学的《易经》。南师的《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深入浅出,将《易》学大道讲得明晰明了,感恩南师!可惜目前只是学了点儿皮毛,还是个门外汉。对于《易经》更高层次的解读,是离文字相、“思无邪”的解读,而我,连文字都没搞太懂。

如果真想深耕《周易》,推荐大家研究蕅益大师的《周易禅解》。蕅益大师对于《周易》的解读义理至深,微言大义。但要读懂,需具备扎实的儒释道三家知识储备。

因为我的《易》学功底太浅,而本文又要用到《易经》中的“乾”卦,曲解错解之处,先求大家原谅。

乾卦的第一爻,是在6个阳爻中从下往上数的第一个爻,称为初九。“初九,潜龙勿用。”勿用,是不被用,不是废物,没有用。你是潜龙,只是没有人意识到你的价值,还没用被用。就像是晚上的太阳,在地球的另一面,没被人看到。

孔子的《十翼》对此爻的解释为:“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自己确实是一条龙,只是目前阶段隐而勿用,所以一定要信念坚定、毫不动摇、坚韧不拔。即使目前能力暂时有限,不能改变环境,没人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不被人看好,也没有名气,但这一切都不要紧,因为龙德不会改变。所以,这个时候要潜,要耐得住寂寞,一定要有定力。

此刻的孔子,没有人能看到他内心的光芒,没有人能了解他高远的志向,还要被众人嘲笑、讥讽,但孔子“志于学”的信念,却变得更加强烈,没有丝毫的怀疑和退却。

我们在上大学期间、或刚上班的时候,何尝不也是“潜龙勿用”?你如果求职前卜了一卦,卜到了这卦,投了简历就别考虑回函了,勿用!

三十而立

6咸鱼翻身

三年守孝期满,孔子去了宋国。

选择宋国,推测有三个原因:一是因为宋国是他的宗族之邦,君主和某些卿大夫甚至还是远房亲戚,身世不会被人瞧不起。二是这个国家可能还会有和父亲联系过的亲戚、朋友,会对自己施以援手,不再孤立无助。三是父亲的勇猛威名天下尽知,皇族身份和父亲威名,自己依然会在这里重拾自信。当然,这种自信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己本来已经博学,再加上三年的卧薪尝胆,相信会开辟一个新天地。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似乎证明了上面所说。

孔子到了宋国之后,史籍记载发生了两件事,一件事是进行了冠礼,另一件事是娶了亓(读音:其)官氏做妻子。《礼记》记载,孔子“长居宋,冠章甫之冠。”

在古代有20岁行冠礼的习俗。冠礼源于原始社会,称为“成丁礼”,到周朝演变为冠礼。在这一年,满20岁的贵族男子,要把蓄留的长发盘成发髻,戴上象征成人的帽子,举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那时身体还未发育强壮,所以又称弱冠。

举行冠礼仪式是非常讲究和慎重的,要由父亲挑选吉日,在宗庙里准备祭品,祭告天地、祖先,并邀请加冠来宾主持冠礼。仪式要进行三次,依次戴上黑麻布做的缁布冠、*皮做的皮弁及礼帽素冠三顶帽子,分别代表以后可以参与*治、兵役、祭祀大典等工作。加冠之后还要穿上礼服,拜见国君或卿大夫等官员。

在春秋时代,有能力举行像样儿冠礼的,一般为贵族子弟,因为费用不低,并且要请社会名流来给加冠。孔子能举办冠礼,说明孔子在宋国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已经打开了,并且有一定财力或者有人财力支持。孔子“冠章甫之冠”,是戴着商朝加冠之帽举行的仪式,仪式隆重。

孔子娶的妻子,是丌官氏。丌官原是官名,专门掌管笄礼,做此官人便将官名做姓使用。也就是说,丌官氏可能在宋国有一定地位,至少是祖上曾经做官。

还有一个可能,就是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孔子在宋国成了令人瞩目的“杰出青年”。这个崭露头角的年轻人在宋国一出现,就因其过人的才识、精湛的六艺、优雅的礼仪风范,再加上皇亲身份、虎将之子的光环,很快就成为“网红”。加冠之礼自有父亲的亲朋来操持,英俊才少也自有芳心来顾。

何以证明孔子在宋国取得了成功?

因为,孔子要回鲁国了!并且,是满满得自信。

如果这次回鲁国,还是像一年前离开鲁国那样,非常狼狈的话,估计打死也不会回去。既然能堂而皇之的回去,就说明就有回去的资本和信心。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进一步证明了这一切。

回到鲁国不久,孔子的儿子出生了。

国君鲁昭公听说后,专门派人送来一条大鲤鱼,来表祝贺。作为一国之君,鲁昭公竟然给一个21岁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送贺礼,这件事简直不可想像!当天这条爆炸式新闻便传遍鲁国,迅速登上热搜。

居然国君都重视,这说明孔子是“荣归”,并且已经引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语慧庆说17为政第二4